“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被提上日程促使我国医疗进入快速发展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疫情的到来加速了医疗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医疗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智慧医疗新业态正在大显身手,显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十四五”期间,“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被提上日程,这将促使我国医疗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若要实现智慧医疗落地,光有创新是不行的,还需要有经济价值。比如智能穿戴产品虽然是一个较大的创新,但是在医疗、健康方面并没有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或许智能穿戴产品还需要升级改造。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有很多优秀的创意,有但有些其实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合理判断这些创新产品的价值。创新的过程需要注意三大要素:创新、价值和市场。只有这三者合一,形成一个运营闭环,创新产品才可以发挥真正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产品只有创新的服务模式,却没有盈利模式,那它依然不可以产生价值。
目前对智慧医疗推进较为积极的并非医药企业,而是电信运营商。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市场,电信运营商多在积极向这一领域扩张,将其视为全新的盈利增长点。医疗物联网发展日趋成熟,逐渐进入产业化阶段。而面向大数据的云计算尚面临诸多挑战。为最终实现智慧医疗,需要在医疗大数据的存储、管理、处理、分析等方面寻求突破。
互联网医疗,基于在线医疗问诊出现的新服务方式,综合了传统互联网医疗与移动医疗的服务接口,包括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从信息化的服务核心看,受用者是以患者出发为核心,但考虑到供给侧医生资源的绝对稀缺性,互联网医疗新应用的建设核心是更好地服务供给侧的医生资源,使得服务上线能够更高效。
随着医疗设备的先进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传感器、机器视觉、连接器作为数据采集和万物互联的基础,成为智慧医疗市场的宠儿。然而,作为关乎“生命健康”的特殊赛道,医疗健康产业一直都面临着准入门槛高和周期较长的困境,无论是创新技术的研发、产品生产,或是后续的市场推广等环节都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医疗大数据主要由医院临床数据、公共卫生数据和移动医疗健康数据等三大部分组成,其具体应用主要有两个大方向:一是公共卫生服务方向;二是商业应用方向。公共卫生服务方向主要是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疾病预测。商业应用方向可以为医疗机构提供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的比较、临床决策支持和远程病人监控;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实现风险控制、识别欺诈和对医疗质量的评估;也可帮助制药企业实现个性化方案。
智慧医疗体系架构是改善和解决当前“看病贵、看病难”有效途径,也是医生多点执业的功能平台。以医院为主体,数据运营与服务为支撑,把多家实体医院的功能与服务延伸到云端,平台上接三级医院,下连基层医疗机构,或患者个人和家庭会员,形成“实体医院+虚拟医院”架构,达到线上线下、院里院外的优势医疗资源整合。
发展智慧医疗,我们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比如“数据、算法、硬件、人才、机制和监管”等,我们必须平心静气,扎扎实实得把这些核心问题解决,才能离真正的智慧医疗越来越近。我国智慧医疗已经形成基本理念的共识,在医院信息化、智能化,以及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化服务功能完善、远程医疗的专业化程度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平台商业化运营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功能不断拓展,实现“未病先知、未病先治”理念上,逐步体现出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