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协和董念国团队完成微创体外人工心脏置入手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苏州2022年8月19日 /美通社/ --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董念国教授团队运用与心擎医疗联合研发的短中期体外全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MoyoAssist®,成功救治三例危重的终末期心衰患者。
其中两例病患,董念国教授团队首创通过颈静脉及腋动脉微创介入方式连接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完成循环支持,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创伤——手术采用微创技术实现上半身插管,不影响患者下肢行动,置入期间患者能够自主进食并下床活动锻炼,可平稳等待心脏移植。
该手术方式为国内属于首次,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短中期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的置入手术全面实现微创化,意义重大。
病例一
患者因终末期心力衰竭求诊于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等待期间,病情逐渐加重,于2022年7月急诊转入ICU,生命危在旦夕。为了能够挽救患者年轻的生命,董教授团队首次突破性采用微创介入方式经颈静脉穿房间隔置入左房引流、腋动脉端侧吻合人工血管回输,成功建立体外人工心脏循环体系。手术过程顺利,患者平稳返回ICU术后6个小时清醒,9个小时拔除气管插管,当晚即可进食。因采用微创上身插管方式,不影响下肢行动,患者第二天即可下床行走进行锻炼。
患者在体外人工心脏的支持下,平稳渡过两周,术后第十二天等到一颗和他匹配的珍贵供心。当日董念国教授团队顺利完成心脏移植手术,同期移除体外人工心脏。由于心脏移植前的有效体外人工心脏辅助,显著改善了患者循环状态,术后患者迅速恢复,一周后转入普通病房。
病例二
患者因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恶性心率失常,急诊由外院转入武汉协和心脏大血管外科ICU,入院当天,患者频发室性心律失常,生命危在旦夕;手术依旧采用微创介入方式,顺利完成经颈静脉及腋动脉插管,连接体外人工心脏循环体系。手术过程顺利,患者平稳转回ICU术后6小时清醒,11小时撤除气管插管,14小时可以自主进食;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行走进行锻炼。在体外人工心脏支持下,患者循环稳定,食欲较术前明显改善,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等待供心。
董念国教授表示: "此次突破性完成微创外周置入插管建立体外磁悬浮人工心循环系统,对于心力衰竭危重症患者,尤其是终末期心衰过渡到心脏移植的患者,是个福音。我们希望通过推广本土自主研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微创化体外人工心脏的使用,达到高效、经济、优化临床结局的治疗目标。"
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让心脏移植患者"等得起"
随着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而言,心脏移植是最佳的治疗选择,但是由于心脏供体的短缺,患者潜在等待时间长,且重症患者在等待中随时会突发生命危险。而通过体外人工心脏建立循环支持,能帮助心衰患者安全度过等待供心的危险期,让更多患者"等得起"。
目前,董念国教授团队与苏州心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短中期体外人工心脏,作为危重症治疗重要设备,在过去一年多中心临床试验上已取得非常喜人的成绩,各临床中心均有多例成功治愈的患者。
临床数据表明,短中期体外人工心脏有并发症低,有效支持时间长等优势。若急性心衰或心源性休克的肺功能良好患者,短中期体外人工心脏可以为其提供有效循环支持,给予医生充分的时间,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近年来高端医疗设备自主研发和国产化在政府鼓励与临床需求的推动下飞速向国际前沿追赶。我国在过去的20年间,已经成功实现了高端人工血管支架、人工机械和生物瓣膜的国产化,使得广大患者能够受益于更好的产品的同时降低了医疗的综合成本,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的应用可望更加精准地解决当前心源性休克治疗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且同时为患者与医疗系统带来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董念国教授表示:"在中国,短中期机械辅助除常见的IABP、及ECMO以外,还有一系列机械辅助模式,比如体外人工心脏,可进行左、右心的靶向辅助。而之前该治疗方式在国内却是一个空白。如何加强中国医疗科技领域的创新,研发具有国际水平的短中期机械辅助设备并转化到临床使用是我们医疗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这一体外人工心脏具有多个理念上的创新,首先全磁悬浮离心泵可以在没有任何机械接触的情况下将转动的叶轮悬挂在血场内,因为没有轴承接触点,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对于血液的破坏,其次优化的流道设计能够提供稳定的流量及最小的血液剪切力;因此在临床使用中这一装置,无需合并膜肺使用,管理简单,并发症少,输血量少,整体费用也更低。无论对患者、医生和护士,都是一个福音,也更加适合于我国国情下的急性心衰治疗和移植前过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