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全球专利授权数超过2.6万件,全球专利申请数超过5.3万件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三星可能正在开发一个屏下人脸识别系统,其中包括两个屏下摄像头。三星早在 2021 年 3 月就向 KIPRIS(韩国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提交了专利申请,该文件已于上周公开,并被一家荷兰出版物收录。
专利介绍称,该方法从两个角度获取用户的多张图像,以更好地构建面部的 3D 模型并将其用于身份验证。不过,三星特别提到了使用屏下摄像头。
了解到,到目前为止,三星只是在其 Galaxy Z Fold 产品线上试验了屏下摄像头,而没有更广泛的搭载。从专利来看,可能需要在手机底部附近放置一个摄像头,靠近屏下指纹所在的位置,甚至可能将两者组合成一个光学模块。
此外,专利中提到了测量瞳孔大小,人类的瞳孔大小会根据照明条件而变化,预计可以用作额外的安全措施,以防止使用照片或面具等东西来欺骗人脸识别。
近日,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申请的“可拆卸式摄像头及终端”专利公布。
摘要显示,本公开包括:摄像头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摄像头组件,其中组件镜头朝向壳体顶部;设置于壳体底部的橡胶吸盘,用于将可拆卸式摄像头固定于终端设备或物体表面。
本专利可使摄像头与终端的连接和拆卸更加方便快捷,保证摄像头的稳定性且避免可拆卸式摄像头丢失,避免因使用磁铁吸附固定而对终端设备的射频及天线性能产生影响等。
此前,小米的一项移动设备卷曲屏专利公开,专利内包括壳体组件、滑轨组件、卷轴组件和柔性屏。特性上,可以实现伸缩,方便用户使用不同尺寸的屏幕,进而提升用户体验。同时,相较于折叠屏产品而言,该设备体积小、质量小,更方便用户携带。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小米的全球专利授权数超过2.6万件,全球专利申请数超过5.3万件。
提到手机摄影,华为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得不说,近几年,华为手机影像在国产手机中已达到了很高的地位,而这与其背后不断研发与优化的努力离不开关系。
今天刷到一条关于华为申请了“可变光圈摄像头”专利的新闻,并且该专利在8月19日已经在国际上公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变光圈摄像头”是个比较陌生或者模糊的词,那它是什么?又会给手机摄影带来哪些改变呢?
现在就跟大家来聊一聊“可变光圈摄像头”,我大概看了下华为这项专利,简单来说,就是希望通过至少6个光圈叶片,以滑动的方式产生更大的光圈,并通过调节光圈的叶片,来调整镜头的进光量,大概的过程就是下图。
那为什么要改变镜头的光圈呢?单一的大光圈镜头不是很好吗?显然光圈并不是越大越好,首先大光圈会造成边缘画质下降、边角失光等问题,另外小光圈可让拍摄的快门时间增长,在拍摄星轨、光影涂鸦时候可以更好的应用。
对于相机摄影爱好者来说,应该都知道大部分镜头都支持光圈的调节,而他们在拍摄时也并不是全部开启大光圈模式,实际拍摄也会根据情况来调整光圈数值,比如拍人会开启大光圈,拍出背景大景深的虚化效果,拍风景则会用小光圈,避免大光圈影响照片的边缘画质。
而华为这项“可变光圈摄像头”的专利其实就是借鉴了相机镜头可调节光圈的优势,希望可将可调节光圈的功能加入到手机摄像头之中。
但是这项功能或者技术,其实早早就被别的厂商应用了,并且还是N年前!早在2018年,三星的Galaxy S9系列便已经配备了F1.5/F2.4两档可变光圈。原理也是大致相同,主要通过旋转机构改变遮光片位置再通过定位装置,来实现F1.5与F2.4档位的光圈定位。
通过F1.5与F2.4光圈调节,可在不同场景下获得相对应下面较好的照片效果,比如在白天使用F2.4光圈,可确保边缘的画质细节,而在夜晚、光线不足的条件下,则使用F1.5光圈,提升手机镜头的进光量,从而带来明亮的拍摄样张。
细心的人应该有所发现,三星Galaxy S9这个可变光圈后摄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只有两个档位的光圈可调节,没办法像相机镜头一样进行多档位调节,比如手动镜头可直接旋转光圈环调整,而电动镜头则采用的是电磁驱动方式,核心是变形步进电机。
近期,USPTO公布了苹果一项与二维摄像头阵列相关专利,专利中描述了一种可以应用于AR/VR头显的场景摄像头系统。据悉,该方案由多个以圆弧形并列放置的摄像头组成,每个摄像头负责捕捉场景中的一部分画面,通过优化来得到完整的3D场景画面。
通常VR头显的摄像头分布在外壳上,利用这样的摄像头来实现的视频透视通常与用户的自然视角有较大距离。而苹果专利中描述的摄像头特点是入瞳位置靠近AR/VR用户的眼睛(位于图像传感器形成相机平面的后方),以便获取与双眼观看画面相近的距离效果,并且还会通过算法来优化视频透视的视角。因此,通过这个摄像头阵列,AR/VR头显可实现效果自然的视频透视,或是混合现实效果。
此外,为了减少摄像头阵列的数量,也可以使用曲面传感器或更简单的透镜系统来提升摄像头的FOV。
专利中指出,基于摄像头的混合现实功能有多种应用场景,比如:视频AR、3D虚拟世界、虚拟培训、游戏、远程操控无人机、查看数字内容、上网、探索虚拟景观或场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