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芯片制造技术的重要性与日递增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全球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芯片制造技术的重要性与日递增。与常规的科技产业不同,芯片制造需要依靠全球化的运作模式才能实现。
相信大家都会注意到,进入2022年之后,国产智能手机的价格迎来了一波普遍上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晶圆代工价格出现了上涨,台积电、三星等纷纷就芯片代工费用进行调整。
此举,直接影响到了芯片厂商的定价,而拿到市场这边所体现出来的结果,就是搭载先进芯片的智能手机价格大幅度上涨。
近日,美媒再度传来芯片的新消息,中芯国际这次“稳”了!
据了解,目前不仅仅是汽车芯片的供应紧缺,在芯片制造设备上,也出现了芯片供应不足的问题。此举,将直接影响到晶圆厂对产能的提升,从而导致芯片的供应问题无法缓解。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芯片制造设备的交付,最晚将会延迟2~3年的时间。
2018年初,国内最大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以1.2亿美元的价格向ASML订购一台EUV光刻机,但在外部阻力下,这台原本应该在2020年完成安装的光刻机终究没能运抵中国。
在那之后的一年里,中兴事件、华为被列入禁售实体名单等事件先后发生。中国迫切需要加速实现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让2019年成为国内芯片投资的又一个分水岭。
2019年7月,科创板开板,让芯片行业内投资更加白热化。
对此,美媒引援业内人士的报道称,芯片供应的问题,可能要到2024年才会缓解,甚至可能会更久。另一大芯片代工厂格芯首席执行官 Tom也表示,业内乐观的估计芯片供应在2022年底将达到供需平衡,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希望。
简而言之,这次芯片供应紧缺的问题,可能要比预期的更加严重,缺芯问题将会长期存在。不过对于内地的晶圆代工机构中芯国际而言,这次却“稳了”。
很长时间里,以芯片为代表的硬科技可以用孤独来形容,收益率远不如互联网投资,科创板的推出改变了硬科技投资的旧有局面。科创板开板后,芯片巨头中芯国际上市募资额达532亿元,创下科创板最高融资纪录,“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开盘后即大涨三倍,造就了二级市场情绪顶点。
国产替代稳步推进,企业竞争力和业绩稳步进展,逐步迈入高速成长期。但在设计、材料、设备等核心环节,“卡脖子”问题依旧待解,高端芯片一定程度上还在依赖外部供应,打造芯片产业和安全的供应链仍在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全球范围内,包括韩国、欧盟在内的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法案和投资计划,加速建立自己的半导体壁垒。
回望过去,全球集成电路数十年的发展史中,从来都是一场举国之力进行的全面战争。从最早半导体技术最先源于美国,到扶持日、韩等东南亚地区产业发展,再到如今将关注重心移回本土。产业和国家间的角力从未消失,中国芯片产业也从未像现在这样信心、决心与耐心十足。
其实从2022年二季度开始,众多的媒体以及机构就开始表示,接下来可能会面临芯片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个现象最早在3季度,最晚在2023年就会出现。
原因在于当前消费需求下降,而芯片产能还在增长,已经是供大于求了,且当前芯片价格已经下降了,所以芯片产能过剩是必然的。
后来,更是有一些晶圆厂表示,由于IC厂商库存过高,有些客户宁愿赔高额违约金,也要取消订单,接下来产能利用率有所下降。
这些无不表明,经过了一年多的缺芯,大涨价,供不应求的情况之后,芯片产业进入了下行周期,晶圆厂们闷声赚钱的日子可能要过去了,接下来大家可能要准备过冬了。
但作为大陆芯片代工龙头的中芯国际,却表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之前一直表示,持续看好代工业务,特别是国内代工业务,会不断的扩产。
而昨天,中芯国际更是发布了一则公告称,要在天津建立一座12寸晶圆厂,规划建设产能为 10 万片 / 月,生产28 纳米~180 纳米的芯片,项目总投资7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515 亿元人民币)。
很明显,中芯国际根本就不担心产能过剩的问题,对中芯而言,产能不够才是大问题。
为何中芯这么有信心?先看一组数据,按照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2021年全球28nm晶圆代工规模约为72亿美元,其中台积电拿走了75%,约为54亿美元,中芯仅拿下15.1%,可见中芯有多少替代的空间?
再看28nm及以上成熟悉制程,占全球芯片代工规模情况,今年预计为77%,后续两年预计约为75%、76%。
很明显,28nm工艺,或者说28nm及以上的成熟工艺,在未来依然是主流芯片工艺。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当前国产率还只有30%左右。
意味着国产替代空间足够,中芯别说拿500亿来扩产,就算拿5000亿来扩产,都能被中国市场消耗掉,根本就不需要担心产能过剩的问题,只愁产能不够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