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迎来扩产潮:锂电池产业再现扩产潮,且再创新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电池" target="_blank">动力电池即为工具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多指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高尔夫球车提供动力的蓄电池。其主要区别于用于汽车发动机启动的启动电池。 多采用阀口密封式铅酸蓄电池、敞口式管式铅酸蓄电池以及磷酸铁锂蓄电池。2018年7月31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在北京启动运行。
汽车和摩托车行业。主要是为发动机的起动点火和车载电子设备的使用提供电能;
工业电力系统。用于输变电站、为动力机组提供合闸电流,为公共设施提供备用电源以及通讯用电源;
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行业。取代汽油和柴油,作为电动汽车或电动自行车的行驶动力电源。
锂电池产业再现扩产潮,且再创新高。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以比亚迪、欣旺达等为代表的锂电池企业相继公布了多个新投建项目,整体投建资金超过4391.33亿元(部分项目未披露投资金额及产能),这一数据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但这并不是终点。壹DU财经统计发现,今年9月中旬以来,宁德时代、赣锋锂业、亿纬锂能、蔚蓝锂芯、欣旺达、孚能科技6家锂电池公司先后公布了扩产计划,且多数为百亿级别项目。如欣旺电池,于9月15日和20日分别宣布扩产213亿元和120亿元,用于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及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宁德时代于9月29日宣布新建设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不超过140亿元。
从汇总数据可知,仅9月后半月,A股锂电池公司已砸下近千亿元用以扩产。锂电池行业的扩产潮与全球“碳中和”背景密切相关。
当清洁能源、绿色能源成为全球共识后,世界各国掀起了大规模的“电动化”浪潮,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一直是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命脉”。相应地,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加速进入电动化时代,动力电池市场需求持续扩大,相关企业必须要扩产,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今年上半年,虽然受到锂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局部冲突影响能源价格以及疫情带来的物流运输等不利因素的冲击,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并带动了动力电池出货量的增长。
最直接的体现是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再创新高:工信部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渗透率为21.6%。
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001万辆,其中纯电动车保有量为810.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车销量巨大增长的背后是国内汽车市场的萎缩——2022年1-6月,中国汽车市场总体销量为1205.7万辆,同比下降了6.6%。这也意味着,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正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车。
今年以来,多家车企官宣燃油车停产时间。比亚迪动作最快,宣布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5月27日,长城汽车旗下商用车品牌长征汽车宣布自6月5日起全面停产燃油车。6月14日,汉马科技宣布称将于2025年12月停止传统燃油车的整车生产。一位在新能源行业多年的行业人士表示,“动力电池是典型的基于下游应用市场驱动的产业。市场需求决定着产业的前进速度。”
在动力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关键材料中,电解液占据两个"最":体积占比最大,成本占比最小。电解液本身由四部分组成:溶质、溶剂、添加剂及其他,其中溶质的成本占比最大,约为50%。
电解液行业属于轻资产行业,具有行业壁垒较低、价格周期性强的特点,其竞争核心在于对上游原材料的控制能力。由于行业采取"以原材料价格为中枢"的报价机制,溶质的高成本占比是定价关键要素,能够稳定原材料供应、控制成本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本文针对国内电解液及电解液原材料(包括溶质、溶剂、添加剂)的供应商进行了梳理。对于部分供应商布局产业链多个环节、涉及多类产品的情况,我们按照其主业进行分类,避免重复描述。
电解液
电解液是电池中离子传输的载体,决定着电池的综合性能。如前文所说,对上游原材料的控制能力对电解液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很多电解液企业也在积极延产业链纵向延伸,如天赐材料、新宙邦等电解液行业巨头,其再溶质、添加剂产能规模也相当可观。
动力电池构建第二增长极。欣旺达成立于1997年,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模组和电芯的研发销售。公司经历了消费电子的“黄金十年”后,成为国内消费电子电池龙头,2021年公司消费类模组业务营收291.47亿元,占比78.0%,贡献公司主要营收。同时公司逐渐从PACK模组厂向电芯厂转型,护城河持续扩宽。
2008年公司前瞻布局汽车动力电池业务,2018年公司动力电芯投产,动力业务构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目前公司主要动力产品为HEV与BEV电池,其中HEV以及快充动力电池是公司的研发投入重点,该部分业务已经得到雷诺日产、吉利等主流车企认可,预计未来将大批量出货。2021年公司动力类业务营收29亿元,占比7.85%,随着未来公司产能的逐步释放,2022年上半年公司动力电池出货量合计3.95Gwh,实现收入42.00亿元,占比19.3%,2021年动力电池收入占比7.9%,公司动力业务占比得到快速提升。
消费电芯自供盈利能力提高,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高。2014年公司收购东莞锂威正式进入电芯领域。随着电芯产能逐步释放,公司手机数码类电池产品毛利率由2017年的13.25%提升到2021年18.29%,电芯收入由2016年的4.6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45.3亿元。公司电芯自供率不断提升,盈利能力逐渐改善。目前国内消费电池行业,ATL一家独大,海外的LG以及三星逐渐从消费业务转型动力业务,锂威迎来新发展机遇。公司过去积极布局电芯产能,预计2022年公司电芯产能达到100万只/天。随着未来公司电芯产能的持续扩张,同时结合公司在消费模组领域的客户优势,未来公司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HEV+快充电池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主流客户导入营收增长确定。新能源汽车高景气,行业成长空间广阔,动力电池进入增长周期。公司通过HEV及快充电池建立核心竞争力,通过导入雷诺日产、广汽、吉利等客户保证公司产品需求。目前动力行业从产品技术竞争走向产能+成本竞争,2022年公司产能预计为37.6GWh较2021年10GWh产能大幅提高。同时公司通过价格联动机制转移原材料上游成本得到控制,公司竞争优势明显。随着未来电动车快充需求的提升以及主流客户的持续导入,预计公司将成为二线动力电池厂商中的领头羊。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我们认为公司消费电芯业务规模快速成长,随着电芯自供率的提升,公司盈利水平显著改善。同时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受益产能释放以及客户导入已经进入快速成长期,公司成长空间进一步扩展。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收为501/678/820亿元,归母净利润12/24/33亿元,股价对应PE为35/18/13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