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将超2.79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过去2年间,疫情所带来的红利让众多芯片厂商“一飞冲天”,无论是业绩、资本支出,还是市值都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虽然很多分析机构早早为市场打起了供过于求的“预防针”,但当这天真正到来的时候,芯片厂商依旧被摔得“遍体鳞伤”。
尤其是今年下半年,7、8月半导体整体供需关系快速反转,9月需求更是直线下滑,供应链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现如今,芯片巨头们除了要面对跌跌不休的股价,还将迎来齐齐下降的业绩,以及频频缩减的资本支出。
芯片巨头,拉响业绩警报
迈入10月,又到了芯片厂商们披露业绩的时候,与此前芯片巨头接连甩出一张张“创新高”的成绩单不同,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9月/Q3的业绩大部分低于预期,或环比降低,给原本就不景气的市场环境更笼罩了一层乌云,其中晶圆代工厂世界先进9月营收36.93 亿新台币(约 8.31 亿元人民币),环比减少 25.73%,同比减少 11.46%,直接创下了 14 个月来新低。台媒指出,大尺寸及小尺寸驱动 IC 出货量同步减少,是世界先进业绩滑落的主因。
就连代工龙头台积电,其9月2082.48亿新台币的合并营收,虽然同比增加了36.4%,但环比也减少了4.5%。北京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朱晶表示,9月营收环比下滑主要是市场需求太弱,但台积电应该是半导体厂里表现*的,加上明年涨价,不用很担心业绩。据韩媒businesskorea报道,台积电今年在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将在半导体公司中*。除了台积电本身优异的表现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此前争夺半导体销量榜首的三星电子和英特尔双双遭遇盈利冲击。
“进口芯片那9个月的行情,就是击鼓传花,看谁是最后一个接盘侠。”在华强北做了20多年电子元器件生意的李政说。从2020年开始,因供货紧张引发的“断芯潮”,在华强北激起千层浪。2021年,随着芯片价格水涨船高,华强北芯片行业迎来了几十年未遇的行情,各式各样的造福神话在此上演:95后采购员辞职后炒芯挣了几百万,90后老板半年赚下几千万……大量的资金和投机者,从全国各地涌入华强北。在华强北芯片相关行业工作的吴宇听说,华南某个村凑了数百亿来此卖芯片。
随着芯片价格逐渐回落,炒作者眼看着囤积的芯片砸在手里,从高歌猛进到哀鸿一片,只有区区几个月的时间。还有不少资金有限的投机者,贷款炒芯失败后,最终欠下巨债。“一波资金刮来,留下一地鸡毛,然后就拍拍屁股走人”,对于华强北芯片行业的老生意人来说,席卷而来,拂袖而去的炒作者,搅乱了市场的正常运转,也损坏了华强北在下游客户中的信任度。
张明飞2008年来到华强北,在此做了十几年的进口芯片经销商,2021年这波涨价行情,是他入行以来头一次遇到,“就是几十年一遇的短期态势”。作为亚洲最大的电子元器件集散中心,华强北芯片行业的生意人,承担的大多是小代理商和经销商的角色。过去几十年里,这行的利润很稳定,“三到五个点,撑死了能到十个点”。
芯片一般按温度适应能力及可靠性要求,大致分为四类:商业级(0℃-70℃)、工业级(-40℃-85℃)、车规级(-40℃-120℃)、军工级(-55℃-150℃)。芯片可靠性指标的严苛程度和温度要求超过商业级别,符合工业级应用即为工业芯片。工业芯片处于整个工业体系架构的基础部分,解决感知、互联、计算、存储等基础问题和执行问题,在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芯片行业目前现状分析
【国际】目前全球的工业芯片市场主要还是被欧美日的大企业所把持着,它们的整体水平和市场影响力优势明显。这些厂商在工业芯片领域,都有各自的优势产品。
【国内】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一批工业芯片企业,数量还是不少的,但总体比较分散,还未形成合力,综合竞争力弱于国外大厂,且产品仍然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中国本土工业芯片厂商,产品还是以功率器件、工控类MCU、传感器为主,而在其它大类的工业芯片方面,如高性能的模拟产品、ADC、CPU、FPGA、工业存储等,我国企业与国际大厂还有较大差距。中国光电子器件方面长期以来主要靠仿制、靠低劳动力成本生存被动局面的有效途径。国内光通信系统设备商对国外的依赖程度很高,其所需的核心光电子器件,仍然需要依赖进口。
全球市场工业芯片销售额(2016-2027)
2020年全球工业芯片市场销售额达到了50,032百万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85,429百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7.09%(2021-2027)。未来几年,本行业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本文的2021-2027年的预测数据是基于过去几年的历史发展、行业专家观点、以及本文分析师观点,综合给出的预测。
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近十年,我国在芯片、计算机通信以及医药等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达到2.79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强度达2.44%,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在建设现代化强国过程中,科技创新仍是第一生产力。
但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全球科技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大潮下,我国芯片等高科技行业频受西方某些国家刻意打压,打造自主可控的半导体制造能力,实现高端芯片自由迫在眉睫。继《2022芯片和科技法案》后,10月7日,高端存储芯片和先进计算芯片领域再掀事端,其中存储芯片是应用最广泛的基础性通用芯片之一,被誉为电子产业的“粮仓”。
一、电子产业的“粮仓”
存储芯片是半导体的一大重要分支,作用是为访问性能、存储协议、存储介质等多种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可按数据是否易失分为易失性存储芯片与非易失性存储芯片。
易失性存储芯片可以分为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和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读写,但断电后,不能保留数据,我们生活中电子产品的内存条大多就是使用的这类芯片。
非易失性存储芯片可分为NOR FLASH、NAND FLASH与只读存储器(MASK ROM、OTPROM、EPROM、EEPROM)。断电后所存储的数据不会消失的存储器,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移动硬盘、固态硬盘等就是使用这类芯片。
目前主流的存储器是DRAM与NAND Flash,两者占存储器市场的九成以上,根据IC insights的统计数据,2021年以销售额口径计算的市场规模NAND FLASH占比为56%,DRAM为41%,其它为3%。
二、市场空间持续扩容
受到智能手机、服务器、PC等下游需求驱动,存储芯片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张。据中信建投数据整理,2005~2020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从546亿美元增至1229亿美元,复合增速达 5.6%。
国商务部近日宣布扩大对中国芯片及设备出口限制,其中包括限制美国人员(U.S. persons)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支持中国的半导体制造产业。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美国此举是滥用管辖权,正在割裂全球包括芯片在内的IT产业。
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对一系列芯片和芯片制造技术产业实施出口管制,这是美国迄今针对中国科技产业最大规模的纾困方案。美国还试图禁止
美国个人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支持中国的先进芯片开发或生产。美国商务部对美国人的定义包括“美国公民、永久居民、居住在美国的人员”。
梅新育表示,美国这一限制措施涉及滥用管辖权,受政策影响的美国国籍或者绿卡持有人士可以尝试申请许可。在申请许可不被批示的情况下,可能也有一些其他规避措施。
针对这一政策产生的负面影响,梅新育强调说:“实际上这种禁令严重干扰了全球的经济贸易合作以及科技产业发展,给有关当事人及相关企业造成困扰。而且很多人才想要获得美国国籍或者绿卡,这一过程是有预期的。现在美国宣布禁令,对于人才的引进是不小的打击。
同时,美国的一系列限制措施还割裂了全球IT产业,特别是芯片市场,进一步降低了美国境外芯片企业可能获得的市场规模和盈利预期。我们可以看到,受美国制裁中国芯片产业导致销售下滑影响,美国公司英特尔计划裁员规模达20%,这对于就业市场又形成一定的压力。”
据报道,受美国制裁中国芯片产业导致销售下滑影响,美国半导体行业巨头英特尔计划大规模裁员,以削减成本和应对步履维艰的个人电脑业务,涉及部门包括销售、市场营销等,裁员比例约占总人数的20%。
根据《华尔街日报》对中国16家上市半导体公司记录和官方网站的研究显示,在这些公司工作的至少43名高管为美国公民。他们中的许多人就职于公司首席执行官、副总裁和董事长等高管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