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影像设备和临床诊断,医疗芯片国产化面临技术突破和商业化双重挑战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对于芯片行业而言,医疗是一个特殊的赛道,因为投入长期长、产品标准高、需求总量少。更需要产学研的密切合作,才能够有所突破。伴随着AI的飞速发展,当前我国在医疗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好的赋能的案例。同时,在医工交叉转换成功率方面,国内也在探索更有效的路径。针对医疗芯片的国产替代,则面临着技术攻关和商业化的双重挑战。如何解决这些挑战?在首届南渡江智慧医疗与康复产业高端论坛上,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与诸多行业大咖一起,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临床与核心技术双驱动,提高医工交叉转换成功率
据戴伟民博士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工交叉转换成功率为25%到30%,而我国转化水平仍然偏低。针对如何提高医工交叉转换成功率,各位嘉宾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钱大宏认为,AI与医学影像结合,不光是人工智能算法,更多的是跟硬件、跟芯片相结合。提高医工交叉的成功转换率,有两个驱动要素。第一个就是临床驱动。边缘计算中的芯片如何切入到医生的工作流中,是落地的关键。临床的刚需驱动高科技应用,才能实现“黑科技”和“白大褂”的“黑白结合”。
第二个要素是核心技术驱动。据悉,过去20年中国外为主的医疗创新,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有定制化的芯片传感器,而不是直接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芯片产品搭建起来的;定制化传感器是创新医疗的关键。
医疗电子芯片是非常难突破的瓶颈,因为跟消费来比市场需求量很少(相差几个数量级),跟汽车电子比它的周期更长(需要拿到注册证)。但同时,医疗电子芯片的高要求又带来了毛利高、产品寿命长和竞争少的独特性。钱大宏表示,要实现医疗芯片的突破,需要去汇总整个医疗产品的需求,然后把这个需求交给芯片设计公司。而这其中有着一个断层,就需要搞笑和和研究院起到桥梁的作用,将开发方案与算法实现结合。如此这般,才有可能突破医疗电子芯片的瓶颈。
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海南大学三亚研究院院长刘谦非常认同钱教授提出的两点要素,同时他补充到,除了这两个要素外,原创性的理论创新和机理也可能会引领下一代的检测技术,这应该也是一个重大因素。
AI赋能医疗影像:提高设备检测速度和临床检测准确性
伴随着AI的发展,在医疗影像方向上,已经有了非常有前景的应用。据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南大区总监毛亮分享,AI可以在医学影像的设备和临床两个方面实现赋能。
第一是赋能设备。有的医院影像设备数量有限,患者需要长时间排队。通过AI可以帮助快速实现图像病灶捕捉。例如,以前一个核磁共振需要半个小时,若现在通过AI可以实现两三分钟扫一个,那就可以在有限的地方用有限的设备实现更多的病例检测。另一方面,目前要实现高对比度,需要打造影剂或提高放射量,而这一就对低龄患者和老龄患者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而借助AI的力量,通过微小定量,低剂量的辐射就可以得到高清图像。此外,在当前的新冠疫情期间,借助一些无线控制和人工智能控制技术,一些CT检测就不需要医生进去操作,直接通过AI技术自动匹配患者的躺的位置大小,自动匹配筛查肺炎病理切片,避免医护跟患者零接触。
第二就是赋能临床。据悉当前不少医疗事故是因为漏诊,没有进行准确的筛查。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上百万的样本训练出来模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疗工作人员的诊断率。虽然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医学影像处于早期阶段,最先落地的是三甲等级别较高的医院;但从提高诊断率、避免漏诊的提效角度来看,最大的受众群体会是基层医院、乡镇卫生院还有县级医院,这个市场是非常巨大的。
据毛亮介绍,人工智能一直在进步,人可以一直学习,人工智能也在学习。通过各个医生的反馈,上海联影的AI模型准确率已经从19年的92%,提高到了93%、98%、99%。全中国的所有医院反馈信息到上海联影,上海联影将新的数据输入到模型训练后再给回到各大医院。通过数据样本进行迭代,AI模型每三个月就完成一次迭代,让AI更加智能。
国产芯片替代:未来5年是关键
戴伟民博士认为,医疗芯片的国产替代很重要,能不能在5年内跑出一批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医疗芯片的量比较小,产品的要求又非常高,所以在技术和商业化上都是颇具挑战。
钱大宏表示,从技术上来看,五年之内中低端芯片实现替代应该是可以的,但高端的5年内实现替代还不太乐观。但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很多国内外的芯片公司并不愿意进入医疗行业。因为医疗行业的周期太长,量也较少,价值反馈的周期较长。如何解决这一难题?钱大宏认为可以建立一个非盈利组织,这个非盈利组织有能力支撑自己的现金流,它能够对接汇总其他医疗器械公司跟临床的需求,并且把方案开发好,把所有的需求一下子给到芯片公司;芯片公司看到这么多需求量,也就有了动力投入这一赛道。
##
由于医疗芯片性能要求高、需求量少,所以其国产替代之路,相比其他芯片更为坎坷。而技术发展和商业化之路的结合,需要产学研一起努力,探索中国的医疗芯片国产替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