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向何处去?国产化才是出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21年,汽车芯片出货量只占芯片总量的8%,消费类电子芯片仍然占据绝对优势。汽车芯片虽然本身价值远比不上消费类电子芯片,但它能带动的产品价值,远超消费类电子芯片。而且,汽车芯片的需求飞速上涨,任何芯片供应商,都无法忽视车企用户的需求,包括此前对汽车芯片不屑一顾的台积电(因其利润主要来自先进制程)。
虽然出于维护全球代工老大地位,台积电一直喊支持汽车芯片代工,但其汽车芯片业务的比例,一直秘而不宣。
现在中国考虑的,并非是否有空子可钻,而是需要在芯片发展战略上走独立自主的路线。国家牵头的广泛投资,从2020年就开始大规模铺开了。2014年成立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具体做法上,中国投资的重点是成熟工艺再造。成熟工艺(55-90nm)是车企需求的主流部分,中国市场份额今年高达50%。因此,确保车企的大多数芯片需求,依靠国内产能,就可以做到,最多是散热、工作场景不如竞品。
从整体来看,中资晶圆产能只占全球的5%,而如果满足需求,至少需要扩张7倍。在成熟制程产能上率先扩张,是当务之急。
与其他领域芯片相类似,汽车芯片也可以按照功能划分为微处理器(MCU)、功率半导体IGBT、传感器(包括摄像头、雷达等)、存储器、通信芯片这几大类。这其中汽车需求量最大的是MCU。MCU就是那种对性能要求不高、却有数量刚需的芯片类型。相反,对算力要求比较高的芯片,通常对数量的需求却没有很多。比如前不久很多汽车品牌极力推广的高通8155芯片;特斯拉初代自研的FSD也仅仅使用了2颗14nm制程的英特尔Atom车规芯片,现在换成了AMD。
随着众多芯片厂商涌入车用芯片市场,加上产能全面恢复,即使油价上涨使得新能源汽车迎来一次爆发性增长,但与增产的芯片数量相比还是远不及后者,所以车用级芯片产能过剩的结果近在咫尺。曾经在消费电子芯片领域一度蔓延的砍单潮,目前看来波及车用芯片市场将在所难免。
“如果把新能源汽车比作上半场,智能网联汽车比作下半场,中国汽车行业上半场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决定胜负还在下半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曾表示。
眼下,国内汽车智能化赛道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度,参与方也涉及到不同的行业。
对车企而言,汽车智能化浪潮正在重塑着行业竞争格局。“汽车行业和汽车产品属性的根本性变革,催生汽车产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智能电动汽车的时代,整车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更好地定位、协同和配合,才能更有效地驱动汽车产业发展。”长安汽车首席专家李伟说。
“芯片是汽车不可或缺的核心器件,单车平均用量依不同车型从几百颗至千余颗不等。”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提到,2020年下半年以来,受多方因素影响,汽车芯片供应不足成为全球共性问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说,当前,汽车芯片已经成为当下企业经营和未来转型发展的最大制约,需要汽车和电子信息两大行业共克时艰。
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车用半导体供应商以英飞凌、恩智浦、瑞萨、德仪、意法半导体等国际大厂为主,掌握逾八成市占率,并委由台积电、联电、世界先进等晶圆代工厂生产。
对于车用半导体供应链来说,詹家鸿认为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台系厂商中,由于车用高速运算(HPC)持续看好,加上IDM厂将委外释放出更多的28nm内嵌记忆体的车用MCU订单,因而持续看好台积电,并给予“优于大盘”的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