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子产业兴衰史,未来还能崛起吗?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7年有篇新闻叫“香港六位新科高考状元志愿都是当医生”,这怎么行!你们的志愿得是扶持本地集成电路发展,做一名优秀而骄傲的IC人。
“记得1959年,我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手提原子粒(晶体管)收音机,当时我七八岁,能拥有私人收音机,不知道多少人羡慕。”这段话选自《六十年代香港乐队潮流》,收音机承载了一代香港人的记忆。
有意思的是,在《老香港的庶民风情》一书中,有一章节叫“‘香港仔’的收音机”,专门写收音机在香港人心中的情感。其谈到:从50年代开始,收音机就对香港普及文化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并且造就了《天空小说》的流行,也成就了一代歌手。
60年代原子粒收音机广告(图:香港贸易月刊(1965))
从稀缺物品到人人把玩的娱乐设备,收音机的风靡也被商人闻到了赚钱的气息。1959年,日本索尼(SONY)通过一家香港公司,在当地开设了第一家收音机工厂,专门生产晶体管收音机(当地称为原子粒收音机)。该厂由本地工业家胡孝清创立,承包索尼的制造合约,每月生产4,000部收音机。
香港电子工业的萌芽就从这里开始。
收音机的生意开始在此地蔓开,1960年香港有三家收音机工厂,1961年增至12家,到了1962年5月更增至14家。这个日见蓬勃的制造行业主要在小型住宅单位内进行,只需几名工人,每天就可以装配数以百计的收音机。
此外,在60年代初,几家美国著名的电子公司到香港设厂,装配分立组件,如磁芯存储组件、二极管、晶体管和电容器等,推动了香港电子业的极速发展。数据来看,1960年香港电子厂仅4家,1970年这数字就已经变成了230家,雇佣工人人数也从183人增至3.8万人。
在这期间,香港电子厂曾为美国生产过一些国防用的电子产品,装配过有线无线两用电视机,火箭发射零件和雷达装置等。
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问世,电脑、电子表产品迅速增长。更多外资在港设厂,带来了更多“宝贝”——用于装配集成电路、电子表、音箱器材、计算机、电视机等电子产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使香港电子工业有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70年代中期香港制造的收音机,图源:《老香港的庶民风情》
到1980年,在港电子厂增至1316家,雇员达到9.3万人。出口值达到134.17亿港元,此时已经占到香港出口总值的12.2%,成为香港第二大行业。1981年半导体收音机的出口量超过美国和西德,居世界首位。
80年代香港电子迎来第二波高潮。先后在大埔工业村引进美日技术和设备,兴建了兴华、爱卡、华科三家生产集成电路的工厂。1989年电子生产厂达到2009家,出口值达到558.18亿港元。也开始不满足于简单的收音机、录音机、电子表、计算器等产品制造,瞄上了微型电脑、个人电脑、多层次线路板、电脑外围设备、高级通讯器材、音响等产品。
图源:《香港产业结构转型》
直到1992年底,香港共有1305家电子厂,电子产品出口值迅速增为602.91亿元,占香港制造业生产总值的25.8%。
从上面一系列数据中,也许你会发现香港在电子工业上所扮演的就是制造加工的角色。香港电子产业之所以可能在这段时间发展迅速完全得益于自身特点和“性格”:1,香港是自由港,进出口不课税,待遇优惠;2,香港渠道多,消息灵通;3,小厂多,大厂都是外资。这样就非常灵活,据《百年沧桑,香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中提到,“一个新电子产品的制造时间,美国要8个月,日本要5个月,而香港平均不到3个月。灵活性,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90年代后的香港开始发现“游击战式”电子制造存在太多弊端,据90年代出版的《香港工商与法律指南》一书中的数据显示,当时香港90%的电子元器件都依赖进口。
而且电子厂规模小虽然灵活,但做不大导致资金单薄,不能长期开拓新技术。此外,香港产品收益基本靠出口,其产销直接受国际经济形式影响。再者,香港电子技术人才极度缺乏。随着通货膨胀,厂房租金和工人工资不断提高,元器件价格不断上涨,这压根就没有竞争力。再说了,哪有炒房来得爽?
香港电子能崛起?
1998年十月,当时的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在其上任后的第二份施政报告中提出科技兴港,要把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议在港兴建名为硅港(Silicon Harbour)的电子技术开发区。
但香港依旧没能顺势崛起,该项目迟迟没能推进。当时正值东亚承担欧美国家转移出来的半导体生产需求正在成为主流,台湾“新竹科技园”就是当时建起。有文章总结香港失败原因,一是政府在批地上话语权很低,二来美国限制半导体设备向香港出口。
那香港怎么办?电子、半导体就扔了?显然不是,笔者在搜集资料时看到了一些“倔强”。
1999年,晶门科技在香港成立,并于2004年4月在香港主板上市。2009年,CEC成为晶门科技的第一大股东,晶门科技有了国企的背景。2015年,华大半导体成为晶门科技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28.5%。
据官网资料显示,晶门科技为全球客户提供显示器集成电路芯片及系统解决方案。集团采用“无晶圆厂”商业模式,专门设计、开发和销售专有集成电路芯片及系统解决方案,能于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电视/显示器、笔记本计算机以及其他智能产品,包括可穿戴产品、医疗保健产品、智能家居产品,以及工业用设备等提供广泛的显示及触控应用。
图源:晶门科技官网
IC设计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你地皮贵?我占地小。而且在香港,政府对知识产权(IP)保护的监管力度很强,并且在物流、资金、信息交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此外,香港政府对扶植本地IC设计产业也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和设立专项资金,但不会对享受这些优惠条件的IC企业进行干预。
在2018年中国集成设计业年会上,香港IC设计业的营收增速为132.89%,位列第一。营收过亿的企业也从2017年的2家,变成4家。这惊人的数据的确能给香港以盼头。
此外,全球TOP10的元器件分销商都在香港设有销售和客户支持站点,香港诞生的中小型分销商不计其数,这一现象又让笔者想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小电子厂来应对产业快速的变化趋势。
有研究报告就如此总结道:香港是亚太区重要的电子零部件贸易枢纽,许多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台湾及韩国的产品都是经过香港转口到中国内地,反之亦然。多家跨国零部件生产商在香港设有办事处,在区内从事销售、配送及采购活动。
香港电子产品出口表现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据HKTDC Research今年7月份给出的最新数据显示,电子业是香港最大的产品出口创汇行业,占香港2018年总出口68.3%。业内出口以转口为主,多属高科技产品,尤以电讯设备、半导体及电脑相关产品为然。
该研究数据还指出,2017年,以价值计算,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出口地;全球第二大的计算机零配件及影像录制器具出口地;以及全球第三大的电话/流动电话出口地。香港已成全球主要的贸易枢纽,所处理的转口贸易十分庞大,成绩可观。
不过,我现在把香港和集成电路两个词放在一起还是觉得有点突兀,可能内地对集成电路发展的决心太大从而淹没了香港的声音?
2017年有篇新闻叫“香港六位新科高考状元志愿都是当医生”,这怎么行!你们的志愿得是扶持本地集成电路发展,做一名优秀而骄傲的IC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