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典型案例详解数字隔离技术在电源中的应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传统隔离方法采用光耦来实现,据估算现在光耦隔离市场容量约为一年一百亿个通道,光耦隔离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方案,但光耦在应用上有很多限制,比如工作温度范围窄、外围电路复杂、体积大,以及寄生参数大和时序一致性差等缺点。
相对于光耦来说,数字隔离在可靠度、功耗、尺寸和集成度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欢迎,近年来增长势头迅猛,抢占了不少原属于光耦隔离的市场,现在年市场出货量已经达到数十亿个通道,还在快速成长中。
电源产品的主要功能就是在不同电压标准之间进行变换,其高低压模块一般需要进行隔离处理,因此在电源产品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隔离技术应用。很多工程师开始接触数字隔离时可能对具体应用方法并不清楚,纳芯微技术支持团队针对电源应用中的常见场景,例如快充适配器、GaN驱动、车载充电、二次电源和板内通信隔离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此感兴趣的,可以参考如下的文字解读,以及文末的视频教学。
NSI812xD在塑封模块电源GaN驱动中的应用
开关电源产品为了减小体积、提升功率密度,会采用提高开关频率来减小磁性器件的体积,但是开关频率提高以后又会导致开关损耗的增加,MOS管的开关应力和EMI都会恶化,此时一般就会采用氮化镓来替代碳化硅。氮化镓器件没有体二极管,所以就没有反向恢复损耗,它的开关瞬态应力和EMI都会减小,同时,氮化镓器件的栅极和输出电容小,在高频工作场景下的开关损耗也会比传统的碳化硅要低,所以在高频应用中,一般会选择氮化镓做功率器件。
对驱动电路而言,传统分立电路因为寄生参数影响,驱动上升沿等振荡需要串联驱动电阻来抑制,但是驱动电阻的增加又会导致驱动延时增加,以及开关损耗增加;在高频工作场景下,这些影响会进一步放大。所以,氮化镓的制造厂家会选择把MOS管和驱动封装在一起,这样寄生参数可以大大减小,不需要驱动电阻也可以获得很好的驱动稳定性,同时又提高了MOS管基级的ESD耐压能力。
在高频氮化镓电源应用中,对数字隔离器的要求也会不同,比如要求传输的速率更快,共模瞬态抑制能力强,同时体积又要足够小。纳芯微DFN封装的数字隔离器NSi812xD可以满足高频氮化镓应用的所有要求,其应用在PFC电源上,可以实现四分之一端输出功率超过1.5千瓦,开关频率1.6MHz。
市场上常见的标准数字隔离器封装一般是SOIC8或者SOIC16,采用DFN封装的NSI812xD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体积小。该芯片专门针对 I 类环境的电压产品,比如电压低于60V,或者是在密闭环境带塑封的模块,这类应用对隔离电压与爬电距离的要求相对较低,使用NSi812xD可以大大减小布板面积,同时 I 类产品的其他性能需求也都能用NSi812xD满足要求。
02
小米10配置的65瓦快充适配器设计优化
下图是小米10的65瓦快充适配器的典型电路,DC部分的主拓扑是ACF(ActiveClamp Flyback,有源钳位反激),主MOS管是两颗带驱动能力的氮化镓器件,主控芯片放在原边,给主MOS提供驱动,由于上面的钳位MOS管浮地,所以使用了一颗半桥驱动来传递驱动信号,看起来有一点多余,但也是必要的。优化设计时,可使用一颗单通道DFN封装的NSi812xD来解决钳位MOS管的浮地问题,主MOS管本身可以直接驱动,因为主MOS管带驱动能力,这样可以大大减小体积和成本;反馈部分也可以使用纳芯微NSi3192,这颗芯片能提供很好的隔离线性反馈功能,可以大大减小体积、布板面积,以及提升线性反馈能力。
03
二次电源应用案例
二次电源产品输入一般是48V(母线),最高输入电压不超过60V,这类产品由于电压低,所以隔离等级与爬电距离的要求相对较低。
纳芯微DFN数字隔离器适用此类应用,这类产品的主控芯片一般放在副边,可以使用数字隔离器来传递驱动信号,纳芯微后续还将推出隔离驱动产品,直接把驱动和数字隔离集成在一个封装里面,进一步减小驱动电路的体积。
还有一些二次电源的应用,需要从辅助电源里取一部分电压给后级三次电源供电,由于辅助电源此时也参与了后面的送电,在类似远程掉电等控制功能上,就需要主控芯片控制辅助电源实现关断,此时两颗芯片之间需要隔离的通信交换,所以可以用标准的双向隔离芯片。
04
AC/DC电源应用案例之PSU
典型AC/DC电路通常采用PFC(功率因数校正)加LLC的拓扑形式,一般会有两颗主控芯片,原边一颗,副边一颗。
原边主控芯片主要负责PFC的控制,副边主控芯片主要负责LLC部分,以及对外部的信息交互。这里用到的隔离器件就包括LLC的隔离驱动NSi6602(当然也可以用非隔离驱动加标准数字隔离器的解决方案);第二个用到隔离器件的地方是两颗主控芯片之间的信息交互,我们用标准隔离器NSi8241来传递信号;第三个是对外的接口隔离,比如CAN隔离,485总线隔离,此时可用标准隔离芯片NSi8121,也可以用集成收发功能的隔离芯片来实现通信的隔离。
再看安规绝缘的实现,对于AC/DC电路,一般原边或副边各个网络对地的绝缘要求是基础绝缘,基础绝缘的爬电距离一般是2到4毫米,对于基础绝缘部分电路,一般选用SOIC8封装的隔离芯片;对于跨原副边的电路,要求加强绝缘,爬电距离一般要求6.4毫米以上,在这里一般选择宽体的SOIC16封装的隔离芯片,例如NSi6602。
05
AC/DC电源应用案例之OBC
OBC(On Board Charger,车载充电)是另一种典型的AC/DC电路,其主功率拓扑与前面的电路大同小异,但控制上有区别,并没有在原副边各放一个主控芯片,而只在原边放了一颗芯片,来管理主功率的整体拓扑电路,所以副边的信号采样与驱动,都需要通过隔离芯片来实现。副边的MCU主要负责板上其他电路的管理,以及对外的交互。
纳芯微的隔离产品覆盖很全面,包括隔离驱动NSi6602,隔离采样NSi13XX,以及通信用的标准隔离器NSi8221,和前面提到的隔离接口的芯片。
隔离采样芯片NSi13XX系列需要重点关注,因为电动汽车需要非常准确的电流测量来提高传动效率,所以使用集成隔离与采样功能的芯片,可以应对汽车产品恶劣的使用环境,提高电流采样的可靠性。因为隔离与采样功能集成在一起,也能缩小体积,减少PCB占用面积,功耗也相对较低。
06
板内通信隔离应用
板内通信隔离应用有两种典型的隔离应用场景。
一种是ACF模块中ACF芯片与主控芯片之间的通信,在远程掉电功能中,主控芯片需要通过高低电平控制ACF芯片下电。另外,ACF自身功能实现,也需要用到隔离器件,例如防倒灌保护功能,需要用ACF控制芯片中发一个信号,来关闭副边的同步整流管。
另一个典型应用为AC/DC中PFC主控MCU与LLC主控MCU之间的通信,非及时信号用异步TX/RX来传送,及时信号要用专门信号去传递,例如AFCOK信号与PFCOK信号,需要让双方知晓,PFC电路与LLC电路何时已正常工作,在这些应用中,都可以采用数字隔离措施。
对于这种高低电平信号的传输,有的工程师可能会认为用光耦更划算,光耦在单颗元件成本上确实具备优势,但综合考虑整体方案成本及性能,数字隔离方案在一些场景中仍是优选方案。具体来看,光耦最大的缺点是对温度的依耐性非常高,温度变化引发的光耦性能变化会导致电路性能下降,因此在高温工作环境与对体积要求高的应用场合,数字隔离器是更好的光耦替代方案。
07
用NSi3190实现母线电压采样
在隔离电源母线电压采样应用中,可以采用纳芯微最新推出的误差放大器NSi3190。
对于AC电源,一般原边有DSP或MCU,所以输入电压采样可以直接通过电阻分压来得到;在隔离DC电源中,有时候会把电源控制芯片放在副边,这种配置下对原边电压采样,可以用隔离运放NSi1311来实现。
有没有更低成本的方案?用纳芯微最新推出的隔离误差放大器NSi3190,这里只举一个非典型应用场景,如图所示,先将NSi3190接成跟随器模式,这样就可以把母线电压很方便地传递到副边,利用母线电压采样数据,可以实现输入欠压保护、输入电压前馈,以及输入电压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