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缺少模拟大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看这些大师的履历,多数都非常稳定,只跳了两三次槽,即便魏德拉这样对外频繁惹是生非的,在模拟技术追求上的狂热,远非旁人可比。所以要想在模拟芯片开发上有所建树,还是要沉心静气。
有人说,政府放开“地摊”经济,从某种程度而言是对今年保就业压力的应对。从探索科技(techsugar)接触到的部分人反馈来看,确实就业压力很大,疫情对电子行业的冲击虽然不像对餐饮业、旅游业冲击那么大,但也耳闻不少电子类公司撑不下去而解散的消息。探索科技(techsugar)自2020年开始新增猎头业务,在做人才对接服务时发现,一方面今年找工作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有些细分领域却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模拟芯片设计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方向。
为什么模拟有需求却招不到人?
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模拟芯片设计在芯片或泛IT领域待遇缺乏吸引力。数字电路设计工程师起薪更高,早期发展提升速度也更快,伴随模拟数字化的大趋势,市场上数字类职位也更多,这样在不少混合信号芯片设计公司里,模拟工程师薪水被应届倒挂的现象也会有,甚至频频看到有资深模拟工程师抱怨,不被新进的数字类工程师尊重,因此在一些新研究生面临专业选择时,学长会谆谆教诲,千万不要入模拟的坑——万一已经入坑,最好早点转行,以前是劝人转数字,近几年开始劝人转人工智能。
模拟真的就前途暗淡吗?显然不是,即便很多独立模拟芯片被系统芯片(SoC)集成,但实现集成时模拟工程师还是需要的。而且,高压、大功率技术本身难以数字化;更重要的是,行业应用发展对性能要求更高,为系统应用定制化芯片越来越多,高性能与高可靠性模拟芯片、小型化超低功耗模拟芯片的需求同时增长;此外,在需求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普及将催生出海量前端数据采集要求,而前端数据采集都离不开模拟芯片。
模拟职位相对数字类较少是现实,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国内模拟产业的机会,相比数字类芯片在部分领域取得一定突破,国内在模拟上目前主要还集中在低端,拼价格战,高端领域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伴随美国封锁中国的手段越来越严厉,这一部分国产替代需求越来越强烈。在以前,国内市场化运作的芯片公司,也较少涉足高性能模拟芯片,因为即使做出来,客户也很少考虑用——国外性能更好、用着也习惯为什么要更换?但现在不一样了,为了供应安全不得不换,所以如果是现在进入模拟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国产替代历史性机遇。
为什么模拟人才少?
模拟人才少除了前面提到的待遇缺乏吸引力滤除了一部分人之外,确实存在职位较少的现象。尤其是前些年,国内模拟公司数量又少,从事的往往又是低端芯片开发,自然缺乏吸引力,有吸引力的模拟芯片研发职位仅在少有的几家外企手里,而这些外企大部分模拟研发职位还是放在国外,国内以销售和技术支持为主。这样一来,有质量的模拟芯片设计工程师职位与数字芯片设计工程师职位相比,就有数量级的差异。职位少,选择余地小,所以部分学生虽然学的是模拟设计,但最终还是改行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成长慢。其实如果只与数字芯片设计比较,模拟芯片设计成长速度还可以接受,但如果与算法或软件开发人员相比,模拟芯片成长速度就显得非常慢了。算法与软件在很多时候有个聪明的头脑就够了,对于经验的依赖不像芯片行业那么重,所以频频闪现“少年天才”,而这些“少年天才”一夜暴富的故事被渲染以后,就改变了不少本不坚定从事模拟芯片开发的那部分人的职业规划,反映到市场上,就是现在有模拟职位,而难以找到匹配的人选。
真不能入模拟坑?
虽然被一部分从业者唾弃,但模拟设计越老越吃香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模拟开发是特别强调经验的一个职业,高性能模拟芯片的开发,需要工程师对电路原理、工艺以及应用条件都研究得透彻入微,老派的模拟工程师并不是一上来就依赖EDA工具跑仿真,而是利用自己的经验,通过对电路原理的分析,先手工算出核心电路的结果,再用工具跑仿真,这就对工程师的经验要求特别高。
有些模拟工程师认为高性能模拟器件与工艺强相关,和设计能力关系不大,这种看法谬矣。无论是模拟,还是数字,做到顶级都需要对工艺有相当的了解,模拟芯片虽然是特殊工艺,但现在数字类的先进工艺,难道不也是一种特殊工艺?顶级的芯片工程师,就需要对工艺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当然,模拟工程师需要对工艺了解更深入。这也是国内不少芯片公司的首席技术官(CTO)出身模拟开发的原因,模拟芯片做通之后,对工艺、电路都烂熟于心,对数字电路框架的理解也很容易抓到重点,但数字芯片开发出身的技术高管,却不一定能对模拟电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全志CTO丁然、展锐前任CTO魏述然、展讯首任CTO陈大同等都是模拟开发起家,再早追溯到大陆第一家被外资收购的设计公司新涛科技,其创始人杨崇和也是模拟出身,在出售新涛科技后杨崇和又创立了澜起科技,并带领澜起科技成功上市。
可见,模拟芯片开发本身绝不是坑,模拟芯片做得好,不仅收入不菲,做CTO走上成功路也有很多先例。
寻找中国的的吉姆·威廉姆斯
在中国,近几年模拟芯片的历史性机遇以前没有,以后可能也不会有。但我并不是劝大家都进入模拟这个坑,无论是做模拟技术开发,还是在模拟芯片行业创业,都需要沉心静气,浮躁干不好模拟行业。全志丁然说过,模拟产业有点像茅台酒酿造,一定要有时间的沉淀,无论花多少钱都无法越过“发酵”和“窖藏”过程。
确实也如某些模拟工程师所言,国外模拟产业已经过了成长期,进入寡头垄断阶段,从技术开发的角度将,前人也几乎将所有重要的电路架构研究透了,在电路设计上实现大的突破不太现实,只能是微创新,或者期待工艺/材料改进带来的性能提升。但这不代表国外模拟产业就是一潭死水,虽然模拟芯片市场集中度也在提升,但相比存储器、微处理器、FPGA等市场,模拟芯片的垄断现象并不严重,第一大模拟芯片公司德州仪器不过19%的市占率,前十大加起来62%,存储器与微处理器前两名加起来就超过60%,而且模拟芯片市场范围特别广,德州仪器号称有十万以上的料号,显然无法全线对竞争对手保持高压,因此给了很多中小模拟公司的生存空间。
最近在收集一点模拟产业历史资料,颇有感慨,国外第一代模拟设计大师多已凋零。鲍勃·魏德拉(Bob Widlar)有点像古龙,恃才放旷,不知节制,1991年就英年早逝;鲍勃·皮思(Bob Pease)2011年死于车祸,享年70;皮思的前同事吉姆·威廉姆斯(Jim Williams)也因病于2011年去世。
当然ADI、TI等还都有一批大师仍然在世。看这些人的履历,多数都非常稳定,只跳了两三次槽,即便魏德拉这样对外频繁惹是生非的,在模拟技术追求上的狂热,远非旁人可比。所以要想在模拟芯片开发上有所建树,还是要沉心静气。
我想强调的是,国外能产生模拟设计大师,和当时产业发展的时势相关,但也与国外确实重视技术有关。鲍勃·皮思在2003年做了一个视频节目(Analog by Design Show)谈模拟设计,一个纯粹的技术话题谈话节目,居然出到了18集,每集约30分钟。2011年吉姆·威廉姆斯去世时,计算机历史博物馆(Computer History Museum)专门出了一期视频访谈节目《模拟人生:追忆吉姆·威廉姆斯(An Analog Life: Remembering Jim Williams)》,节目时长1小时18分钟。有一个阅读吉姆·威廉姆斯(Reading Jim Williams)的博客更新到了2019年。
Jim Williams2007年在实验室
我们的媒体都在做什么?铺叙“少年天才”们的财富故事,恨不得告诉大家每一个攫取到财富的技术出身者莫不是才高八斗、志在报国,却替他们隐去巧取豪夺那一节,看起来颇像夫子春秋笔法,实则是朱熹评价白乐天之言:凡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津的涎出。
有哪一家正经做出18集的技术访谈节目?有哪一个在行业宿将去世后,能做一期1小时的访谈对其行业影响盖棺定论?
一小撮只盯着行业里的富人,口津津涎出地望尘而拜,带着全行业都走上赚快钱走捷径的路子,行业风气如此,找一个合格的模拟设计工程师自然就很难,要培养一个模拟大师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