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让“战疫”如虎添翼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机器人在此次战疫过程中大放异彩。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让很多国人在家封闭了两三个月,成为“罐头中的沙丁鱼”,行动之地仅限于自己家的三寸之地,深刻体验了“足不出户”是种什么样的感觉。除了对于民生的影响,此次疫情给很多行业也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航空业和旅游业。但危机,危机,危和机永远都是共存的,还是有一些行业因为疫情的关系却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机器人行业就是其中之一。机器人一词源于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凯佩克(Karel Capek)发表的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Robot也是由捷克语“Robota”演变而成,“Robota”在捷克语中的意思是奴隶。顾名思义,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可辅助或代替人类完成枯燥重复、危险、艰巨和繁重的任务,为人类生活服务。
在此次疫情期间,由于人员都无法出门,以及需要尽量减少人员密切接触从而扩大疫情,包括商业大厦在内的很多公共设施,都采用了机器人代替人员进行消毒。除此之外,很多货物的配送也都通过远程操控机器人来实现,以此减少人员的直接接触。在医院,机器人也代替医护人员进行一些简单医疗护理等工作。可以说,机器人在此次战疫过程中大放异彩。
(图片来自网络)
各国机器人助力战疫
5月11日,索尼和全日空宣布将共同开发下一代远程操作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将主要用于接待客人和护理支援等业务。他们表示,开发这一机器人也是为了防止新冠肺炎的进一步扩散。
在英国小镇米尔顿-凯尔斯,当地人使用轮式机器人送货,虽然这些机器人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送货,但在今年3月,英国政府实施严格的“社交距离”政策后,这些机器人就变成了“大忙人”,同时机器人的数量也增加了一倍,完成了超过10万次配送。
在美国,发布于2015年2月的Spot机器人,在2020年2月已经被美国石油公司“录取“,成为一名有员工编号的”石油工人“,这些机器人主要负责船舶故障检查,对碳氢化合物泄露进行响应,在紧急情况下协助人类员工撤离,以及为岸上操作员提供海上装置的远程视角。同时,Spot还在新冠疫情期间在医院走马上任,帮助治疗冠状病毒。它被部署为移动远程医疗平台,帮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远程分类,对疑似患者进行提问和体温测试,这样一方面减少了人员的接触而增加传染可能,另一方面也节省了极其短缺的个人防护装备。
在我国,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很多餐饮企业被迫暂停营业,尤其在抗疫一线武汉,有些隔离点的餐饮面临供应短缺困境,有些公司就采用煲仔饭机器人为这些隔离点进行配餐服务,无缝衔接烹饪,整个烹饪过程与人员隔离,餐具也使用一次性包材,就餐人员只需自主扫码取餐即可,大大减少了人员的直接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疫情前后的机器人产业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机器人的产业可以说有点挣扎,机器人技术公司的处境也显艰难,机器人在工业领域被广泛运用,消费级机器人被接受度不高,但即便在接受度高的工业市场,自2018年以来,工业机器人需求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出现下滑。
在此次疫情中,机器人走入诸多行业,在教育领域,医疗领域以及配送物流领域等市场,机器人接受度明显增加。上海的一家机器人公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新冠疫情让他们的订单增加了3-4倍,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化危机为商机的机会。根据MIR Databank估计,随着企业的全面复工,今年二三季度机器人市场需求将得到逐步释放。此次疫情造成的用工荒也将进一步刺激制造企业提供自动化水平,加快机器换人进程。
此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酒店业和服务业今后也将趋向于使用服务型机器人为顾客提供服务,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率,减少交互感染风险。虽然酒店采用机器人提供服务还面临很多的挑战和问题,如高成本、服务技能缺陷,以及对人事以及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平衡机器人员工和人类员工之间的关系。但不管怎么说,采用机器人提供服务,对于酒店和服务业来说会是一个趋势。
麦肯锡公司在其2017年的一份报告中就预测,到2030年,美国三分之一的工人将被自动化和机器人代替,除了上述的那些行业,机器人今后将会进入更多的行业来替代人类,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下,机器人也将越来越智能,他们能胜任的工作也将越来越多。毫无疑问,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加速机器人替代进程。虽然出于安全以及成本等因素考虑,一些岗位终将会被机器人所占据,但如何保持人和机器人之间的平衡也是至关重要的,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制造过程中,增加一台机器人将平均取代3.3个员工。同时,增加使用机器人也可以将人工成本大约降低0.4%,相信未来在制造车间,将会是一台台机器人穿梭其中,而难觅人类员工的身影,但机器人技术要怎样融入这个世界,最终还是由人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