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摩尔时代,EDA如何加速芯片创新?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新思科技中国副总经理谢仲辉看来,当前芯片开发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来自制造实现,另一个则来自设计和验证阶段,在时间条件约束下,这两个挑战难度就更大了。
总有人给摩尔定律判死刑,其实提高晶体管集成度的比赛远未结束,不过困难确实在累积。先进工艺日益接近物理极限,需要考虑的参数就日益增多,寄生效应就日益严重,新工艺量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也就日益加大。具体来看,5纳米工艺设计规则是28纳米工艺的5倍,5纳米工艺仿真任务量是28纳米工艺100倍,版图复杂度大幅增加。从系统角度来看,复杂度也是指数型上升:应用场景变多,架构变从同构向异构转变,应用软件的规模也大增。
在新思科技中国副总经理谢仲辉看来,当前芯片开发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来自制造实现,另一个则来自设计和验证阶段,在时间条件约束下,这两个挑战难度就更大了。“工艺和开发都变得非常复杂,但进入市场的时间窗口并没有大的变化,大家还是希望12到18个月能流片,或者说两年时间芯片进入量产,在时间窗口不变的前提下,先进工艺开发问题边复杂很多。”
EDA厂商在新工艺开发中的作用
在制造层面,可制造性与良率是新工艺最重要的指标。可制造性与良率也不再只是晶圆厂来保证,EDA厂商、IP厂商以及最终使用新工艺的设计公司都要参与其中。谢仲辉说:“一定要有DTCO(设计工艺协同优化),设计和工艺之间要做共同优化,在前期还不成熟的时候,工艺就要和设计紧密结合,只要这样才能确保单元库、IP、后端设计与工艺产线的特性能够紧密吻合,才能避免良率低或者芯片特性与设计不一致等问题。”
除了协同晶圆厂和设计公司做好DTCO, EDA公司在新工艺开发中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在新工艺预研阶段,材料特性研究是重点,因此需要对工艺配方建模仿真。“先进工艺工序特别多,如果每道工序都用硅片去做实验,耗财耗时,这就需要用建模的方法去设计实验(即以仿真替代部分实际物料实验)。”据谢仲辉介绍,利用新思科技的材料配方建模工具,可以降低实验成本,快速确定材料配比。
在新工艺材料配方确定后,就进入试产阶段,这时候晶圆厂需要利用合作厂商提供的存储器、处理器等IP跑测试片,新思科技的IP团队就会针对新工艺特性设计IP,以帮助晶圆厂完成试产阶段的测试片流程。
同时,设计工具团队也会在试产阶段介入,根据新工艺特性对流程和设计规则快速迭代,以便新工艺开放时工程师就有趁手的工具。规则会越来越多,过孔要打多开,布线间距可以放多少,这些设计规则都要在新工艺试产阶段就要定下来,有这些规则做基础,开发者才能够在工具上进行自动化设计。
“工艺工具和IP要差不多同时和晶圆厂新产线去配合做新工艺研发,设计工具稍晚,但也会在试产早期阶段就会介入。”
并行开发(Shift Left)势在必行
在制造实现上,工具厂商介入越来越深,在设计与验证上,也需要“左移(Shift Left,时间轴上左移,即并行开发验证)”。传统开发方法各环节顺序进行,先硬件后软件,软硬件之间的协同非常少,软件开发需要等芯片RTL(硬件描述)代码写好以后再到FPGA上去进行,或者用旧款芯片开发,等新款芯片回来以后再做迭代开发,这样软件开发工作启动晚,而通过软件激励发现硬件问题就会更晚,如果流片以后才发现,解决方法是要么芯片改版,要么用软件做一个权变方案——通常意味着损失性能。而在系统越来越复杂的背景下,串行开发验证的弊端越来越大,动辄集成数十亿晶体管的先进工艺芯片,软件开发工作异常复杂,已经到了开发方法不“左移”就无法在两年内量产的地步。
开发左移的基础是虚拟原型化。传统的物理原型化是在FPGA上进行功能验证,如前所述,这种开发流程需要等RTL代码完成以后才能进行软件开发,而虚拟原型化采用C等高级语言来建模,软件无需等RTL代码开发完成就可以在虚拟原型搭建的系统上进行开发。谢仲辉说:“这就是数字孪生的概念,物理世界里面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一个数字化模型来表征,而EDA厂商已经将芯片开发中用到的大部分模型建好,开发者根据产品的规格要求,利用新思科技等厂商提供的成熟模型,例如处理器与USB、PCIe等接口模型做定制化配置,再加上自己独有的行为模型,就可以在原型化系统上进行软件开发。”
用虚拟原型化取代FPGA原型化,并不意味着RTL验证就不需要。在先进工艺开发中,RTL代码完成后,通常会放入硬件仿真器去做全芯片系统的优化与验证,要把性能与功耗等问题,尽可能在硬件仿真时发现。先进工艺芯片规模巨大,这就要求硬件仿真器速度要快,容量要大,就像新思科技的ZeBu等产品,能把所有信号都抓出来进行分析。
“这样从抽象层到RTL层全面覆盖,目标就是在流片前把场景驱动的软硬件问题一并找出来并解决掉,这就是当前先进工艺开发方法学的大方向。”谢仲辉总结,根据项目复杂度不同,采用新思提出的新开发方法学,可以把开发进度提前3到9个月不等,在大型SoC开发中节省3到9个月可能决定着一款产品在市场上是否能抢到时间窗口。
异构越来越普遍
立体封装与异构集成是当前提高集成度的重要方法。进入FinFET时代,工艺每升级一代,仍然表现出功耗降低、性能提升、尺寸变小的趋势,但与平面工艺相比,工艺升级带来的红利明显降低,正如谢仲辉所说:“工艺尺寸变小让开发者在面积上更有把握,但与过去(平面工艺)相比,现在工艺升级带来的功耗降低与性能提升效果甚微,没那么线性了。”
立体封装(3D封装)流行的另一个原因是集成电路不同模块对工艺要求差异变大。处理器、大规模计算专用集成电路等需要用到7纳米、5纳米等先进工艺;而IO接口并不需要很先进的工艺,16纳米就可以满足;大容量存储器是独立工艺,并不是标准逻辑工艺。所以,处理器、IO和存储器可以用不同工艺生产,最后用系统级封装将三块集成起来,形成一颗集成电路产品。
“它外面看起来是一颗芯片,里面是三个die(裸芯片)整合在一起,加一块电路板封装在一起,这是一种很精密的电路集成,不能再叫芯片,又回到‘集成电路’这个定义。”谢仲辉解释,3D封装是目前做复杂异构的主流方式。
谢仲辉强调,在单颗裸芯片的内部也有异构,里面可能集成处理器、DSP、AI加速器、总线、缓存(Cache)等不同功能,软件开发就会特别复杂,如果没有良好的工具来做软件与硬件之间的桥梁,硬件性能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立体封装和异质集成需要两类工具。一类跟实现相关,系统级封装(即立体封装)工具要考虑如何实现自动化加工,还要具有分析功耗、封装特性和信号完整性的能力;一类是应用相关,即系统开发相关,怎么把软件架构和硬件架构做到无缝连接,让用户看不到底层复杂的异构架构,即软件界面要很整合、底层驱动要很智能、软件和硬件的中间层开发环境要优化到位,用起来和单一架构一样很自然,以最大限度提高开发效率,” 谢仲辉告诉探索科技(ID:techsugar)。
完备验证方法在复杂SoC开发中的必要性
IP化开发是节约复杂SoC开发成本的关键方法,不过先进工艺IP也越来越贵。在谢仲辉看来,这主要由两个原因导致,第一是使用先进工艺开发IP的成本在大幅增加,研发人力投入与工艺流片投入加剧,先进工艺流片费用非常贵,往往要几百万到上千万美元;此外,先进工艺的客户数量相对较少,这样分摊到每家客户头上的费用也在增加。
不管是工艺本身的流片费用,还是IP使用费用,以及人力成本都在上升,尤其是验证与系统实现上,需要比以往多得多的人力。“以前可能只需要测10个场景,但现在需要测上万个甚至10万个场景,验证工作量变大,验证的难度或者说维度变大了。”谢仲辉表示,手机处理器等SoC的人力配置上,芯片设计工程师与验证工程师(含软件工程师)的比例可能会达到1比10,“现在设计工程师与验证工程师的比例,可以达到1:5到1:10的规模,SoC要有好的用户体验,大部分都与系统验证的人相关,与跟软件的人相关。”
采用7纳米或5纳米工艺的芯片,一颗产品从立项到量产通常需要数千万美元,如果不引入最先进的方法学,项目风险就会大到难以承受。所以,在先进工艺节点上,新的开发方法学就成为必需,新方法学包括完备的验证手段,以及虚拟原型化和硬件仿真等加速开发进度的工具。“完备的验证方法就像买保险,可以锁定市场风险。做一个掩膜版的改变,时间至少增加3个月,又要多花几百万美元,而且可能错过最佳市场时间窗口,几千万美元全部打水漂。”在谢仲辉看来,完备的验证方法,对复杂SoC开发项目的风险控制,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