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电池短缺 | 电动汽车电池与热管理技术趋势和市场机会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作为未来出行的终极模式,BEV最终将为客户提供比ICE或混合动力汽车更低的TCO(总拥有成本)。随着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密集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的部署,未来十年内BEV将大规模普及。
最近吉利控股关联公司钱江锂电开始破产重组。汽车动力电池新国标实施三年来,业內已有近百家企业倒闭破产。行业专家认为,电池企业困境的发生在于补贴退坡、动力电池产业集中度提升,优胜劣汰是行业发展的必然。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未来电池和与其相关的热管理技术方向如何,市场机会又在哪里呢?
中国是最大市场
得益于基础设施、监管支持、技术推动、消费者参与因素的一致拉动,以及越来越多的可用车型(中国目前有60多个电动汽车品牌,全球绝无仅有),中国已成为上路电动汽车的主要市场,增速超过所有其他地区。
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关于电动汽车的市场报告中预计,2030年中国销售的汽车中有40%以上将实现电气化,电动汽车是主要技术;欧洲电动汽车的普及率将达到中国的40%;而美国电动汽车的使用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估计仍将拥有最大的内燃机(ICE)资源。
电动汽车电驱系统构成
全电动汽车(BEV)是未来出行的终极模式,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使用的主要是锂电池,其电池组通常由以下部件组成:
由阴极活性物质(决定电池电压容量)、阳极活性物质、隔膜(防止短路)和储存在电池壳中的电解质(平衡电流)组成,用以提供充电和放电的能量。
电池模块:电芯连接在一个框架内,形成一个“模块”,以防止其受到外部冲击、热量和振动的影响。这种格式可以实现不同的电池结构,通过电池串联或并联增加电压或电流输出。
管理控制器(MC):有不同的层次,即电芯管理控制器(CMC)和模块管理控制器(MMC)。CMC直接安装在电芯上,测量电池电压和温度,并通过数字双线总线进行通信。MMC收集多个CMC的信息并进行数据处理。
电池管理系统(BMS):既是个电子控制板,也是电池和整车控制器(VCU)之间的接口。其主要功能是利用充电和负载均衡防止深放电、过压、快速放电、大电流消耗等损坏电池组。BMS还从MC收集信息,以监测各种电池参数(如电池电压、温度、电流、充电/放电循环次数),计算电池的充电状态/工作时间,并确定电池的健康状况。系统的复杂程度随电池组中电芯的数量而异。
配电模块(PDM):也叫电池接线盒(BJB),它是一个开关,用来连接/断开电池与功率电子设备的连接,即通过安全保险丝、开关、熔丝开关、电阻器、断路器、继电器/接触器、电气连接和固态电源控制器(SSPC)来引导高电流,并防止电池受到过电流的影响。
冷却系统:控制电芯温度,保证电池组的安全性、功能性(冷启动)和性能。冷却系统可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冷却介质有空气或液体。电芯完全浸入冷却剂是最高性能应用的做法。
电池可能出现短缺
据麦肯锡预测,从全球看,到2025年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量将增长到约750GWh,比2018年的200GWh年增长20%。虽然这与2023年之前的需求相符,但如果新增产能不能迅速扩大,供应短缺可能会在随后出现。
对欧洲而言,预计供应量将以每年约40%的速度增长,从2018年的15GWh增长到2025年的150GWh以上。在欧洲,如果需求增长快于预期,或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充分利用计划产能,也可能导致供应短缺。欧洲产能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于亚洲电池供应商在欧洲主机厂附近建造大型工厂,以及Northvolt正在瑞典建造一座32GWh的工厂。
全球和欧洲锂电池供需展望
产业结构与成本构成
汽车电气化的核心是电池,无论是作为唯一电源(如BEV)或与其他电源(如氢燃料)组合。近年来,伴随技术进步、生产工艺优化和规模经济,作为BEV主要成本构成的电池成本已大大降低,但电池组成本仍占整车总成本的50%左右。
从产业结构看,亚洲电池生产商一直主导着电池市场,引领着技术发展。尽管竞争日益激烈,在上游电池生产领域,亚洲公司目前提供的所有组件约占市场的一半至四分之三,营业利润在8%至14%之间。
欧洲和北美现有主机厂早期在内部制造电池的努力并不成功。目前,看有以下几种主机厂与供应商的关系模型:
主机厂集成模式:主机厂高度参与,与电池制造商成立合资企业;
主机厂封装模式:主机厂接管模块和电池组的制造;电芯从外部采购;
主机厂导向模式:主机厂与集成电池、BMS和其他组件的Tier 1供应商合作,但主机厂对子供应商的设计、工程和选择保持严格控制;
主机厂外包模式,主机厂缺乏电池/xEV专业知识,参与度低,从供应商处购买全套电池。
自2010年以来,以美元/千瓦时为单位的成本下降了约85%,进一步打开了BEV市场的发展空间。目前,电池组成本已平均降至接近约130美元/千瓦时,最佳电池成本已达110美元/千瓦时。
随着电池化学的优化和大型电池工厂开始实现高量产,预计电池成本不久将降低到100美元/千瓦时。电池成本的走低将进一步使BEV向大众市场渗透。当然,不同地区的补贴、电价与燃料价格、税收和转售价值差异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采用率。
规模经济和技术改进,如2025年前钴含量较低的高能阴极和2030年前的固态电解质,将导致成本降低,进一步推动包括BEV在内的xEV的使用。
电池化学关键技术趋势
创新和大规模工业化是围绕电池展开的关键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电池组拆解
阴极:之前阴极化学侧重于相对安全的技术,如LFP(磷酸铁锂)或LMO(锂锰氧化物),但由于其在能量密度上的限制,已转向镍基材料为主,特别是NCA(锂镍钴铝氧化物)和NMC(锂镍锰钴氧化物)。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内,当前的NMC532和NMC622将被更高能量密度的阴极(如NMC811)所取代。镍通常会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而钴则用于稳定系统。通过提高阴极活性材料的均匀性和纯度以及先进的电芯热稳定性管理,可以实现向更高镍含量的过渡。
阳极:目前应用的主要阳极材料是石墨。其主要优点包括它与锂的电位相似,可以实现高电池电位,因此,电池的成本低,制造过程简单、安全、环保。为了增加阳极的能量密度,加入了少量硅(大约5%)。预计到2025年,添加剂的用量将增加到20%,从而使能量密度提高三倍,约为1000毫安时/克。
电解质:下一代电解质的发展重点是液体电解质的改进和固体电解质的引入。由于液体电解质的高可燃性、毒性和有限的稳定性,目前禁止使用高压阴极材料来提高能量密度,因此液体电解质面临着安全问题的关键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一些添加剂正在研发中,其中一些可能在未来几年上市。讨论最多的技术之一是固态电池,它不同于当前的电池技术,因为使用固体电解质,在能量密度、安全性、温度稳定性和成本方面具有最大的潜力。它有助于显著减少充电时间,这将改变电动汽车的游戏规则。较短充电时间可减少长途充电需求,也楷体使用更小的电池。然而,固态电池的发展和商业化时间表仍不确定,在2025年之前扩大规模的可能性不大。“固态”材料包括聚合物、硫化物、氧化物、磷酸盐等,各有各的优缺点。目前,最有前途的技术是硫化物,它允许高电流密度(即快速充电)、高温稳定性(即需要较小的冷却系统)和良好的可制造性。固体电解质的另一个优点是其电位,允许使用双极电极进行叠层电池设计。与冷却系统相结合,可以显著降低电池组的重量、体积和成本。然而,这类材料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易受水的影响,需要在惰性气体下生产。
电压:电池组电压正从平均400V增加到800V,将提高充电速度,还可以降低成本,因为较低的电流密度可以减少母线和电缆的尺寸和重量。
其他组件:多层次管理控制器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电池管理系统模块化程度的提高可能会降低成本,实现更精确的测量,从而提高系统性能(如更快充电);通过使用更紧凑的几何结构和优化材料(铜与铝、机械继电器与半导体),降低过热风险,同时消除机械部件,使配电模块得到改进,延长使用寿命;用碳化硅(SiC)取代硅MOSFET,可以使电池充电器具有更高的耐压和耐高温性能,实现更快的充电。
供应商如何成功?
电池主要是由电池生产商供应,封装仍将是主机厂的重头戏;电池管理系统将主要由供应商提供,应用软件则由主机厂控制。作为电池供应商有几个因素对成功至关重要:
技术领先:主机厂、电池制造商和阴极、阳极、隔膜、电解质和专用材料制造商之间的新联盟正在形成。供应商需要通过内部创新和与价值链的头部企业合作,了解快速变化的电池技术。
规模成本:对于电池制造业而言,实现成本竞争力的一个主要驱动力是规模,这将减少生产的资本支出,降低销售管理费用和研发成本。而购买力的增加有助于确保供应,并改善与下游的谈判地位。
原材料/供应商协议:最关键的原材料是钴和镍,通常由为电池生产厂家生产活性材料的公司收购。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甚至纵向整合上游,对缓解供应链的影响可能越来越重要。
汽车级认证:与消费类电子产品(锂离子电池的起源)不同,用于汽车应用的电池必须具有汽车级质量。这意味着故障率仅为百万分之几,并且具有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可靠性。
接近主机厂:趋势是电池供应商和主机厂之间密切合作,以确保相关的承购量,并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后者可能从选定的供应商处购买电池并内部封装。此外,未来供应商需要能够提供主机厂要求的完整的48V系统。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电池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决策者正在讨论电池生命周期评估、分类和行业环境标准。与此同时,主机厂正在寻找既能避免电池回收成本,又能回收有价值原材料的方法。在产品设计、回收技术、甚至新的循环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都可能成为电池制造商和供应商大有可为的途径。
价值链透明度:电池价值链的迅速扩大(到2030年将增长14倍)意味着对某些关键原材料的需求迅速增长,并带来若干环境和社会风险(如钴矿的童工)。能够针对这些风险提高透明度和合规标准的供应商,将拥有更好的卖点。
备战电动出行
电动出行(E-mobility)正处于一个重要转折点,二氧化碳排放法规的增加,消费者对清洁运输解决方案的偏好,以及电池成本下降,所需基础设施的日益可用性将加速电动汽车在20世纪20年代初在主要市场的推广。这些趋势的规模和范围正在颠覆供应链。
作为未来出行的终极模式,BEV最终将为客户提供比ICE或混合动力汽车更低的TCO(总拥有成本)。随着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密集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的部署,未来十年内BEV将大规模普及。对此,您做好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