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不够怎么办,上海用上的工业机器人透露新生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中国先进制造业的版图里:中国自2013年开始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上海市重点产业的机器人密度高达383台/万名工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以机器人为主力军的自动化智能工厂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每个行业、企业都有各自的生产特点,因此没有一种模式是机器人换人的标准答案,无法简单套用
但在复工复产期间,率先部署工业机器人产线的企业所获得的优势却颇为相似:
首先是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提升“单兵作战”的能力。
位于浦东临港的中科新松工厂,疫情期间某一阶段仅有91名员工进行封闭生产,驻厂员工与协作机器人配合衔接,完成焊接、组装、打包等工作。
有意思的是,新松工厂产线上使用的机器人均由中科新松自主进行研发制造,而主要生产的产品,也正是协作机器人。
移动机器人发挥的作用大致相当,根据另一家机器人企业——自主移动机器人(AMR)集群及操作系统提供商快仓向立方知造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拥有移动机器人集群的无人仓,由系统工作台向机器人发出指令,自动进行出库、归位等一系列操作,中间仅需工作人员进行一次出库扫码。
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行业政策的引领下,叠加人口问题的不断突出,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走回正增长区间,自动化改造意愿逐渐回归。2023年新能源行业延续扩张态势,工业机器人应用需求延续高增长。
产业环境+人才培养+需求催化”是市场的核心发展驱动力,中国市场作为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整体还处于成长阶段,上游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突破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国内市场发展方向上,工业机器人渗透率将有进一步提升,要密切跟踪下游行业汽车、电子等制造工厂智能化发展情况与机器人产业链完善程度,结合日本工业机器人两大巨头发那科与安川电机的发展路径。工业机器人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产业链布局与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突破,中短期来看,工业机器人也将往智能化、载荷提高、小型化与专业化的方向不断进化;长期来看,工业机器人将实现完全的智能化与功能一体化,单个机器人有望实现产品制造流程的全覆盖。
我国工业机器人增长,核心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机遇。作为国内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之一,埃斯顿有57款工业机器人产品,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如随着这两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增长,锂电制造的机器人需求激增,而这只是其中一个极为细分的应用场景。
得益于新能源对工业机器人驱动,2022年,埃斯顿所设定的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目标为1.6万台-1.8万台,2025年机器人出货量目标为5万台。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埃斯顿称:2022年四季度的交付预期会有较大的增加,一方面是部分订单由于疫情防控延迟到四季度交付;另一方面海外克鲁斯的供应链在逐步改善,有助于中国克鲁斯及时实现海外焊接机器人的进口,以完成国内订单的按时交付。
我国制造业借助工业机器人加速转型升级还有一些风险和障碍。一方面,工业机器人的国内技术攻关、国产化替代以及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存在“卡脖子”风险。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发达国家不仅会进一步加强高端工业机器人整机对中国出口的限制,还会加大中国机器人厂商采购关键核心零部件的审查,限制专利和技术转让,无论是国内机器人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制造业使用高端工业机器人,其阻力都将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