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器人的新蓝海,康复机器人迎来发展新契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机器人" target="_blank">康复机器人是一种辅助人体完成肢体动作,实现康复治疗、康复护理等功能的医疗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和医用机器人的结合。它的研究贯穿康复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材料学、机器人学等诸多领域,已成为国际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医疗领域三大类机器人中,康复机器人位于手术机器人与医疗服务机器人之间。
近日,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等18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其中提出“提高轮椅、助行机器人等康复辅助器具智能化程度”。
供需端缺口较大。从需求端角度来看,康复机器人面向的康复患者主要为:脑卒中(50%),脊髓损伤(10%),骨折后遗症(40%)。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增加了致残几率,残疾人年龄结构呈倒挂金字塔型。截至2021年,我国康复需求总人数达4.6亿人,其中肌肉骨骼疾病患者数量为3.2亿人,同年,我国残疾人数超8500万,得到基本康复服务仍占小部分。
2019年我国在职康复医师16000名,治疗师14000名,即每10万人口匹配1.2位康复医师,而在发达国家每10可万人口匹配30-70位康复医师,渗透率有数十倍差距。作为机器人与医工技术结合的产物,康复机器人备受市场关注。而我国康复机器人发展较晚,国内现有10440余家残疾人康复医疗机构,而可提供康复训练的仍不足三分之一。
“手术机器人行业的标杆是国外的达芬奇机器人,相比之下,国内尚未有能与之媲美的厂商,国内手术机器人的市场前景可以概括为道阻且长,前途光明,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攻关与市场培育。”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对财经网表示。
他认为,手术机器人需要解决稳定可靠性的问题,这需要深厚技术的加持和保障,这是建立医生信任的基础;另一方面,手术机器人企业需要解决易用性的问题。
手术机器人最早是为航天员提供医疗保障的医疗项目。医生可利用视频成像系统,坐在机器旁操作系统,控制机械手臂,远程为患者施行手术。因为视野更清晰,器械臂操作更灵活、且不会抖动,手术机器人近年来在医疗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
利用机器人做外科手术已日益普及,美国仅2004年一年,机器人就成功完成了从前列腺切除到心脏外科等各种外科手术2万例。 利用机器人做手术时,医生的双手不碰触患者。一旦切口位置被确定,装有照相机和其他外科工具的机械臂将实施切断、止血及缝合等动作,外科医生只需坐在通常是手术室的控制台上,观测和指导机械臂工作就行了。据悉,该技术可让医生在地球的一端对另一端的患者实施手术。 目前最普通的机器人外科手术是前列腺切除术。一些外科医生也采用称为“达芬奇”的机器人系统做心脏外科、妇产科及节育手术。2000年,机器人做的外科手术达1500例,而2004年,机器人已实施了2万例手术。
手术机器人研发是吞金巨兽,思哲睿此次科创板IPO募集资金也主要用于研发。根据招股书,思哲睿拟募集资金20.29亿元,其中10亿元用于手术机器人研发项目,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3.27亿元用于手术机器人产业化项目,剩余1.02亿元用于营销网络建设项目。“我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还是以达芬奇为主,我们国内手术机器人所占份额寥寥无几。”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科技部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计划专家段星光在公开活动中指出。
中国手术机器人正处于从依赖进口手术机器人转向基于国内参与者的技术创新的阶段,长期看好国产手术机器人未来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