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无线充电方法种类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如今,无线充电已经广为人知,不再是一个新鲜词汇,众多行业对这一技术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其相比传统的有线插拔、触点方式,优势明显。然而,中大功率无线充电行业应用的众多先行者却对它爱恨交加,虽然认可无线充电的行业应用趋势,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备受“折磨”,甚至还有些“小失落”,安全可靠性是主要原因。
纵观无线充电中大功率行业应用,对充电效率、尺寸、充电距离、认证等方面的讨论较为常见,但这只是方案应用的基本要求。众多方案提供商对一个专业词汇讳莫如深,那就是“FOD”。FOD全称“Foreign Object Detection”,即“异物检测及保护机制”。
目前中大功率无线充电方案能量传输的频率一般在KHz到百KHz范围内,该频率段对常见金属都有涡流加热效应,用一个产品进行说明更加形象,那就是“电磁炉”。然而,无线充电技术追求的是高效的电能传输,而非涡流加热。
无线充电区域内如果有金属异物存在,金属异物会因涡流效应而被持续加热,有损坏设备甚至引发火灾的潜在风险。所以无线充电方案在行业应用中应该避免涡流效应,从而提高传输效率和安全性。
FOD技术在手机无线充电方案中,由于功率较低、充电距离较短,实现难度不大,已被广泛应用。但在几十瓦以上乃至千瓦级别的中大功率行业应用中,目前市面上的无线充电方案都没有完善的FOD保护功能,且各大方案商在市场推广过程中都避免提及这个词汇。原因显而易见,他们的无线充电方案没有FOD功能。中大功率FOD技术壁垒较高,需要深厚的技术沉淀,而磁迹科技已经成为FOD技术领域的佼佼者,一骑绝尘。
无线充电是目前新兴的充电技术,但在目前研发测试中存在很多难点,其中功率效率尤为困难,本文总结目前在多家企业、高校、研究院测试时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希望帮助行业解决问题,推动行业发展。
一、无线充电方法种类
无线充电的方法根据其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电磁感应式,磁共振式,无线电波式,电场耦合式。
1. 电磁感应式
初级线圈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目前最为常见的充电解决方案就采用了电磁感应,特点是传输距离短、使用位置相对固定,但是能量效率较高、技术简单,很适合作为无线充电技术使用。
2. 磁场共振式
由能量发送装置,和能量接收装置组成,当两个装置调整到相同频率,或者说在一个特定的频率上共振,它们就可以交换彼此的能量,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一种技术,可以用于远距离充电,充电距离可达上千米。
3.无线电波式
其使用类似于wifi,使用2.45GHz的电波发生装置传送电力,发送装置与微波炉使用的“磁控管”基本相同。传送的微波也是交流电波,可用天线在不同方向接收,用整流电路转换成直流电为汽车电池充电,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效率过低。
4.电场耦合式
其原理是电感耦合,当两个距离较近的线圈被磁化后,产生磁场,另一个线圈感应到磁场后产生磁感应电流,其优势是可以将装置体积做小,嵌入到产品中,同时也解决了温升问题,目前研究者较少。
二、原理及测试难点
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方法仍然是电磁感应式,其研究最早,最深,研究者也最多,标准也在逐步普及,形成了发射和接收端两大产业链,无线充电行业正在蓬勃发展,但是目前测试方面,由于无线充电采用频率较高,例如,汽车无线充电目前普遍采用85KHz,所以其测试难点在于功耗,效率测试,如下图,一般要求测试的是DC-DC端效率和发射与接收端的AC-AC效率,DC-DC端很容易测试,难点在于AC-AC端的效率测试。
无线充电移动电源指的就是内部安置有电池的装置,通过无线感应的方式取得电力并为设备进行充电,通俗点来说,就是不需要充电线的充电宝,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的电磁炉原理,即当电流通过线圈后,会在其中产生磁场,磁场的形成会产生出电压,而有了电压后便会产生电流,产出的电流就可以利用充电了。
电源输入: 5V2A内置
待机功耗: 30uA(MAX)
内置电池充电电流: 2A(MAX)
USB接口输出: 5V 2A
无线充电器输出功率: 5W
无线充电器工作频率范围: 110KHZ-205KHZ
无线开机待机功耗: less than 10mA
发射距离: 5~8mm
转换效率: 71%(MAX)
外壳表面温度: 40℃(MAX)
充放电提示: LED、Buzzer
工作温度: 0℃(32)F-40℃(104)
储藏温度: -20℃(-4)F-60℃(140)
保护功能:过压保护,过载保护,短路保护,过温保护,金属异物检测。
无线充电技术发展至今在电子领域已经被深入研究应用,虽然还未曾大范围普及,但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手机厂商也纷纷在自家旗舰机上加入这一革新性的先进充电技术,如三星S6、索尼Xperia Z3+、谷歌Nexus 6、诺基亚Lumia 930等手机均采用了无线充电技术。那么,未来无线充电技术发展会如何呢?现如今都有哪些常见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一、无线充电联盟(WPC):电磁感应方式,2008年12月成立。
目前WPC在商业推广中的QI标准目前已有172家会员公司:德州仪器(TI)、飞利浦、飞思卡尔(Freescale)、东芝(Toshiba) 、微软、松下、三星、索尼、高通(最后加入)等等。
无线充电联盟(WPC)共同制定的无线充电标准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但这技术还有比较多的缺陷,比如最大输出功率只有5W,所以充电速度上会非常有局限。
从市场规模上,Qi无疑是目前最为普及的,值得关注的是,Qi的最新标准可实现7至45毫米的无线充电距离,算是一个小小的突破。
QI标注采用的电磁感应技术的优缺点:
优点:原理简单,制作容易
缺点:传输距离严重受限
实例如下:
1、德州仪器(TI):最早量产无线充电方案公司
第一种:WPC主要会员之一的德州仪器(TI),已推出业界首款无线电源传输控制芯片套片。该套片包含一片bq500110单通道发射控制芯片,一片bq51013单通道接收控制芯片。TI是最早量产无线充电方案公司。
第二种:
1、15V 输入发射端:
(1)功能描述:
第二代数字无线电源控制发射端
用于便携式设备如手机等的充电
输入 5V 直流电,输出 10V 交流电
可寻找将被供电的 WPC 兼容器件
接收来自被供电器件数据包通信并管理电源传送
(2)重要特征:
动态电源限制 (DPL)
符合无线电源联盟 (WPC) 类型 A5 和类型 A11 发送器规范的 5V 运行
数字解调减少了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