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一款功能性的低噪声放大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低噪声放大器是一种用于增强微小信号并尽可能减少噪声的电路。其主要原理包括尽可能减小噪声系数、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和频带等。
1.降低噪声系数
噪声系数是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的信噪比(SNR)变化的度量。为了减少系统中的噪声,应该尽量降低噪声系数。方法包括使用低噪声元件、匹配电路和尽量选用合适温度下工作等。
2.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和频带
放大倍数过小时,微小信号难以被识别,而过大则可能会引入更多的噪声。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另外,低噪声放大器的频带宽度也需要根据具体信号特征进行调整。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步骤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需要经历多个步骤,包括确定应用、选择合适的电路结构和元件、优化参数和进行实验验证等。
1.确定应用
首先需要明确所要应用的具体场景和信号特征,比如信号频率、电压范围等。同时还需要确定系统性能指标,如增益、噪声系数等。
2.选择合适的电路结构和元件
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电路结构和元件组成放大器电路。比较常见的包括共源极放大器、共基极放大器、共射极放大器、磁控管等。
3.优化参数
在确定电路结构和元件后,需要对各项参数进行综合考虑并进行优化设计。最终需要得到合适的工作点、电路增益和带宽、输入输出阻抗等重要参数。
4.进行实验验证
完成设计后,需要进行实验验证以评估系统性能和符合度。并根据实际效果对系统进行调节和优化。
实现了一种全集成可变带宽中频宽带低通滤波器,讨论分析了跨导放大器-电容(OTA—C)连续时间型滤波器的结构、设计和具体实现,使用外部可编程电路对所设计滤波器带宽进行控制,并利用ADS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滤波器带宽的可调范围为1~26 MHz,阻带抑制率大于35 dB,带内波纹小于0.5 dB,采用1.8 V电源,TSMC 0.18μm CMOS工艺库仿真,功耗小于21 mW,频响曲线接近理想状态。关键词:Butte
低噪声放大器(LNA)是射频收发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有效提高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进而提高收发机的传输距离。因此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是否良好,关系到整个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本文以晶体管ATF-54143为例,说明两种不同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方法,其频率范围为2~2.2 GHz;晶体管工作电压为3 V;工作电流为40 mA;输入输出阻抗为50 Ω。
1 定性分析
1.1 晶体管的建模
通过网络可以查阅晶体管生产厂商的相关资料,可以下载厂商提供的该款晶体管模型,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下载该管的S2P文件。本例采用直接将该管的S2P文件导入到软件中,利用S参数为模型设计电路。如果是第一次导入,则可以利用模块S-Params进行S参数仿真,观察得到的S参数与S2P文件提供的数据是否相同,同时,测量晶体管的输入阻抗与对应的最小噪声系数,以及判断晶体管的稳定性等,为下一步骤做好准备。
1.2 晶体管的稳定性
对电路完成S参数仿真后,可以得到输入/输出端的mu在频率2~2.2 GHz之间均小于1,根据射频相关理论,晶体管是不稳定的。通过在输出端并联一个10 Ω和5 pF的电容,m2和m3的值均大于1,如图1,图2所示。晶体管实现了在带宽内条件稳定,并且测得在2.1 GHz时的输入阻抗为16.827-j16.041。同时发现,由于在输出端加入了电阻,使得Fmin由0.48增大到0.573,Γopt为0.329∠125.99°,Zopt=(30.007+j17.754)Ω。其中,Γopt是最佳信源反射系数。
1.3 制定方案
如图3所示,将可用增益圆族与噪声系数圆族画在同一个Γs平面上。通过分析可知,如果可用增益圆通过最佳噪声系数所在点的位置,并根据该点来进行输入端电路匹配的话,此时对于LNA而言,噪声系数是最小的,但是其增益并没有达到最佳放大。因此它是通过牺牲可用增益来换取的。在这种情况下,该晶体管增益可以达到14 dB左右,Fmin大约为0.48,如图3所示。
另一种方案是在可用增益和噪声系数之间取得平衡,以尽可能用小噪声匹配为目标,采用在兼顾增益前提下的设计方案。在这种情况下该晶体管增益大约为15 dB左右,Fmin大约为0.7(见图3)。这个就是本文中提到的第2种方案。
由于具有集成度高、成本低等优势,当前大多数无线射频收发系统的设计都采用CMOS技术[1]。由于低噪声放大器(LNA)处于接收机前端,它对整个无线通信系统射频接收机的性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抑制后面各级噪声对系统的影响,LNA要求有较好的噪声性能以及足够的增益。为了保证在较大的信号动态范围内LNA能够正常工作,要求LNA有足够的线性度,同时为了实现最大功率传输或最小噪声系数,应保证LNA的输入阻抗与前端源阻抗实现良好的匹配。在实际设计中,这些性能指标会相互牵制相互影响,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对这些性能指标进行折衷处理[2]。
本文基于SMIC 0.18 μm CMOS工艺设计实现了中心频率为2.4 GHz低噪声放大器。文章第1部分分析了电流复用两级共源LNA的电路结构、输入阻抗以及最佳MOS管尺寸的选择;第2部分是电路仿真结果并就此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1 LNA电路设计与优化
1.1 电路结构分析
为了满足整个系统的性能要求,LNA需要足够的增益,所以在LNA的设计中通常采用多级放大器。在多级放大器中,由于每级电路都要消耗电流,导致电路电流随着电路级数增加而增加。为了降低功耗,本文采用CS-CS cascaded电流复用结构,电路如图1所示。LNA的直流偏置电路由M0和R1构成,电源电压、电阻R1与M0的栅极和源极电压决定了M0的工作电流,晶体管M0与M1形成电流镜。为了尽可能地减小偏置电路的附加功耗,M0的栅宽远小于M1栅宽。为了尽可能地减小偏置电路对交流信号通路的影响,电阻R2选择得足够大。电感L1、L2和电容Cex实现输入匹配,电感L4、C4、L5和电容C5实现输出匹配。在直流时,电感L3起到短路的作用,此时第二级和第一级共享偏置电流,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电路的功耗。在交流时,电容C2交流接地,电感L3起到Rfchock作用,第一级的输出通过耦合电容C3连接到第二级晶体管M2的栅极,构成两级共源结构,从而提高了整个电路的功率增益。
1.2 最佳MOS管宽度选择
多级低噪声放大器的噪声系数的表达式为 [3]:
公式(1)中,NFk为第k级的噪声系数;GA(k-1)为第k-1级的增益。由式(1)可知,NF1和GA1是NFtot取值大小的关键,如果GA1足够大,第2级及后面的放大器的噪声对整体噪声的影响可以忽略,因此电路噪声主要决定于NF1。
由经典的噪声理论可推导出MOS管的最小噪声系数的表达式为[4]:
其中,ω为LNA的工作频率,ωT为MOS管的截止频率,γ为漏噪声系数,δ为栅噪声系数,c为漏噪声与栅噪声的相关系数。gd0为漏源电压为0时的漏源跨导,
公式(2)的最小噪声系数是在不考虑功耗的情况下得出的,考虑到功耗的限制可以得出使噪声系数最小的最优MOS管的宽度表达式为:
若MOS管的宽度取值为Wopt,则可以计算在功耗约束的范围内取得的噪声系数为:
1.3 输入匹配电路的优化设计
传统的放大器输入匹配通常采用源级电感负反馈结构[5-6],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该结构的输入阻抗为[2]:
在一定的偏置和器件尺寸条件下,选取适当的Ls使得输入阻抗为50 ,即可实现输入端的阻抗匹配。但是这种结构需要感值很高的栅极电感,高感值的电感在芯片中会占用很大的面积,而且在射频电路设计中,高感值的电感寄生电阻较大,对应的噪声也较大。
本电路的设计中在晶体管M1的栅源之间并上一个电容Cex,用来调节晶体管M1栅源之间电容的大小,进而减小栅极电感的值。此时LNA的输入阻抗为:
其中
输入电路谐振时,
在LNA处于一定的偏置和器件尺寸的条件下,通过调整电感Ls的大小使得输入阻抗中的实部等于50 ?,即可实现输入端的阻抗匹配,而且此时产生的实部不是一个实际的电阻,因此不用担心由实际电阻而产生的热噪声,所以不会对放大器的噪声性能产生影响。通过调整Lg和Ct的大小使输入阻抗的虚部的感抗和容抗相互抵消,使得输入阻抗的虚部为零。从式(7)可以看出,在晶体管M1的栅极和源极之间并联一个电容Cex后,所需要的栅极电感的值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