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太阳能逆变器?如何进行应用设计?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太阳能逆变器是一种能够将太阳能 蓄电池 中的直流电改变为交流电的装置。“逆变”指的是将直流电改变电流性质转化为交流电的过程。而太阳能逆变器的工作电路必须是一个全桥电路,通过在全桥电路中的一系列的滤波、调制,改变了电流的负载与电性,达到使用者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太阳能逆变器的主要的工作。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太阳发电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 太阳能电池板 、充电控制器、太阳能逆变器和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板是提供直流电的装置,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充电控制器主要负责控制转化能量;太阳能逆变器则是将电池板的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以供蓄电池的存储、蓄电池主要是将交流电存储起来,以供人们的使用。可以说,太阳能逆变器是整个太阳能发电系统中承上启下的装置,如果没有逆变器的话,就无法获得交流电。
基于PSIM的单相全桥逆变器建模设计
蓄电池低压通过变压器升为高压时,低压侧电流I_L与高压侧电流I_H之比等于变压器变比n。逆变器设计功率1kW,效率95%,那么输入的功率约为1.052kW,假设前级推挽电路和后级H桥的效率均为97.5%。直流母线电压为380V,推挽电路输出效率需达到1026W,那么输出电流平均值为2.7A,折算至原边输入电流为21.6A。输入电流平均值高达21.6A,那么功率MOS管的选型就十分有讲究,在满足电压和电流的条件下应选择内阻较小的MOS管,假设MOS管Rds(on)=0.33Ω,那么损耗的功率为154W,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应该考虑几十mΩ的电阻,这样功率管的损耗就会大大降低,假设Rds(on)=0.03Ω,此时损耗为14W,这个值符合实际情况。前次的仿真由于不注意把MOS管的电阻设置为0.56Ω,MOS管上的损耗261W(这就是错误的),导致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不等于变比,而且仿真的谐振波形严重畸变,效率也十分低。
48V/5KVA的逆变器方案
输入电压:48V。
输入欠压:42V
输入过压:60V
输出电压:220V/50Hz
输出功率:5KVA,预计整机效率>0.9
保护方面就一些常规的保护功能,比如过温保护、短路保护,过载保护等等。
前级方案准备用全桥,因为是48V电池,满电的时候大概会有55V以上的电压,如果用推挽的话就需要选择150V以上的MOS管了,全桥的话使用80V或者100V的MOS管都是可以的,这样可选的型号也多了,缺点就是驱动设计比较麻烦。现在准备用HY4008或者HY3810,这两个都是常用的MOS管。
升压变压器准备用4个PQ5050的磁芯来搞定,粗略的算了一下,假定逆变部分效率95%,阻性负载足功率输出5000W的时候,前级需要输出5263W的功率,平均到每个变压器差不多1315W的功率,算上点儿效率,一个PQ5050出1400W的功率,变压器的功率余量应该还挺多的。
变压器的连接方式准备采用原边并联次级串联的方式,打算分别用四个H桥带四个变压器原边,这样的话每个 MOS都是均流的,不用担心某一颗MOS电流过大导致炸鸡。电流方面,在最低电压42V下,以0.9的整机效率计算,5000W输出时前级平均电流132A,一个H桥模块输入平均电流33A,电流不算特别大,变压器也好绕线。
关于前级闭环方面,现在一直在考虑是做开环的准谐振还是做全闭环,开环准谐振的好处就是前级MOS开关损耗小,次级二极管没有尖峰,控制也方便。全闭环的话母线电压可以做到很稳定,输入的纹波电流也不会有开环的那么大,但是次级尖峰处理起来比较麻烦。由于这个是自己做着玩儿的,所以也不需要啥指标,前级的话暂定使用开环谐振的方案,省事儿。
后级逆变就很简单了,一个经典的全桥逆变电路搞定,功率管打算用4颗650V的IGBT,型号YGW50N65F1,4颗理论上输出5KW的功率是够了的,输出电感准备用两个,一个桥臂一个,每个电感量500~600uH,两个串联起来就是1mH了,电感打算自己用铁硅铝磁环绕制,成品价格小贵,基本都在30~50一个,输出滤波电容用一个350V10uF的电容,然后再用一个互感器采集输出电流,后级基本就这样。
前级升压的驱动发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可以堆成输出两路PWM的电源芯片,最经典的就是3525或者494了,国产的估计也是一大把,使用电源芯片发波主要是方便,电路焊接好了后就可以调试了,另外一种就是使用单片机来发波,单片机发波频率占空比修改都很方便,而且稳定度和精度都很高。现目前打算用一个单片机来搞定前级发波,选型暂定使用STC8H1K08,这个单片机自带8路PWM还有9路ADC,可以做很多功能了。
后级的SPWM芯片准备使用大家十分熟悉的APR9029,这个芯片老寿师傅在他的逆变实训营里用过,看起来确实不错,功能完善,引脚也少。
辅助电源方面,肯定还是经典的反激走起,辅助供电考虑只输出一组12V给前级,后级的驱动采用驱动小板的方式,驱动小板自带隔离供电变压器和驱动光耦,虽然成本会比自举驱动高很多,但是胜在安全,反正也是给自己做,不考虑增加的那几块钱成本~哈哈哈哈。具体的驱动芯片还在查找当中,要么一个集成的电源芯片搞定,要么一个PWM芯片+MOS搞定,个人更倾向于用集成电源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