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测距传感器工作原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激光雷达测距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距离=速度*时间”的物理原理。它利用激光的特性,通过测量激光信号的往返时间和相位差来确定距离。相较于其他传感器,如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激光雷达的测距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发射激光:激光雷达通过激光器发射激光脉冲,这些脉冲在遇到物体后会发生反射。
2. 接收反射激光:反射回来的激光会被CMOS传感器接收,这个过程会记录发射时间和接收时间。
3. 计算距离:通过测量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并结合光速(在真空中光速约为3亿米/秒),可以计算出激光雷达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具体来说,时间差乘以光速再除以2就得到了距离的两倍,因为往返时间都要被考虑进去。
4. 数据处理:收集到的数据会被进一步处理,包括目标物体的表面特征、三维坐标、反射率和纹理等信息,以创建出目标物体的3D模型和环境地图。
这种测距方法被称为TOF(飞行时间)法,是激光雷达测距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另外,根据不同的测距原理,激光雷达还可以分为三角法、脉冲法和相干法等不同类型。其中,脉冲法因其高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例如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激光雷达通过精确测量距离和收集大量三维空间信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环境感知和物体识别,为各种智能化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角法:
三角法是一种低成本的激光雷达测距方案。它利用激光这把尺子,根据各种参数设定和距离分辨率,以及测量策略的不同,来测定距离。具体来说,一束激光以一定的入射度照射被测物体,激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和散射,在另一角度利用透镜对反射激光汇聚成像,光斑成像在CCD位置传感器上。当被测物体沿激光方向发生移动时,位置传感器上的光斑将产生移动,其位移大小对应被测物体的移动距离。因此,可通过算法设计,由光斑位置距离计算出被测物体与基线的距离值。由于入射光和反射光构成一个三角形,对光斑位置的计算运用了几何三角定理,故该测量法称为激光三角测距法。
脉冲法:
脉冲法是通过激光雷达的发射器发出脉冲激光照射到障碍物后会有部分激光反射回来,由激光雷达的接收器接收。同时,激光雷达内部可以记录发射和接收的飞行时间间隔,根据光速计算出要测量的距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但缺点是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且容易受到阳光等外界因素的干扰。
相干法:
相干法由激光发射器发出强度调制的连续激光信号,照射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测量光束在往返中会产生相位的变化,通过计算激光信号在雷达与障碍物之间来回飞行产生的相位差,换算出障碍物的距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精度高、灵敏度高和信噪比高等优点。但缺点是需要使用复杂的信号处理技术和昂贵的电子设备,因此成本较高。
激光雷达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智能交通系统、物流配送、安全监控等。例如,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激光雷达通过精确测量周围环境的三维信息,帮助车辆实现自主导航、障碍物识别和避障等功能,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激光雷达还可以与其他传感器融合,形成多传感器融合系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