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如何校正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激光雷达(LiDAR)作为一种广泛应用在无人驾驶车辆、机器人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先进传感器,其准确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为了确保激光雷达提供的数据真实反映环境特征,各类校正技术被引入以消除系统误差、运动畸变和其他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本文将详述激光雷达的各种校正方法和技术。
一、几何校正
1. 角度校正
激光雷达角度校正主要是对激光雷达扫描系统的角度偏差进行调整。这包括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偏角以及旋转轴的倾角校正。校正过程通常通过安装在已知位置的标准靶标(如平面镜或具有精确几何形状的物体)并测量实际与预期扫描角度之间的差异来进行。之后,利用逆向工程技术计算并补偿相应的角度误差。
2. 对齐校正
多激光雷达系统间的相对位置和朝向也需要精确校准。通过对多个雷达的同步扫描和数据融合,通过算法找到各个雷达之间的相对旋转和平移关系,确保多雷达数据在同一坐标系下准确叠加。
3. 镜头畸变校正
激光雷达镜头也可能存在像散、畸变等问题,导致点云分布扭曲。这类校正通常依据摄像头镜头校正的原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采集到的点云进行非线性变换,使其恢复到理想状态。
二、距离校正
1. 距离线性校正
激光雷达的距离测量依赖于激光脉冲飞行时间和信号往返时间的精确测量。由于系统内部延迟、温度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距离测量出现非线性误差,因此需要对雷达距离响应进行标定,通过实验确定误差函数并加以补偿。
2. 脉冲积累效应校正
在大功率、长脉冲或重叠脉冲情况下,可能会发生脉冲积累效应,即在一个像素时间段内接收到了多个脉冲信号,导致测距误差。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优化脉冲序列、减小脉冲重叠以及开发相应的数据处理算法来减少这种累积效应的影响。
三、运动畸变校正
1. IMU辅助校正
当激光雷达安装在移动平台上时,会受到平台运动的影响,造成点云数据的运动畸变。通过集成惯性测量单元(IMU)来实时获取平台的姿态信息(加速度、角速度),结合卡尔曼滤波或其他状态估计方法,实时对雷达数据进行运动补偿。
2. 轮速里程计辅助校正
对于车载激光雷达,可以结合车轮转速信息估算车辆位姿变化,进而对雷达数据进行运动畸变校正。
3. 快照式运动畸变校正算法
某些场景下,无需外部传感器也可进行运动畸变校正。例如,在短时间内捕获连续帧的雷达数据,通过分析相邻帧间点云的变化,可以推算出雷达的运动轨迹,并据此对数据进行校正。
四、大气衰减与折射校正
在远距离测量中,大气吸收和折射对激光雷达测距也有显著影响。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考虑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以及空气中的悬浮粒子浓度,通过大气光学模型计算并修正大气衰减和折射带来的误差。
激光雷达的校正过程是一项系统且精细的工作,目的是克服诸如机械制造公差、电子噪声、扫描机制不均匀、运动引起的畸变以及其他环境因素所导致的测量误差。以下是更为详细的激光雷达校准步骤概述:
准备工作与设备配置
1. 选择合适的标定工具:采用不同类型的标定工具,比如平面反射板、球形标定物、带有精确尺寸和反射特性的靶标,或者专业设计的三维立体标定架,以便在多个维度上捕捉到激光雷达的性能表现。
2. 设置环境条件:校准时需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控制温度、湿度等因素,确保不会引入额外的误差源。
3. 安装与固定:确保激光雷达稳定固定,并能自由转动或按照预设路径运动,以便覆盖所有可能的角度范围。
数据采集阶段
1. 多元数据采集:将标定板置于激光雷达的有效探测范围内,按预定的模式进行扫描,包括但不限于不同的角度、距离和方位角,保证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2. 记录原始数据:收集未经处理的原始点云数据,包含每个测量点的位置信息以及对应的扫描时刻。
数据预处理
1. 清理与过滤:去除无效点、噪声点和异常值,可能运用阈值滤波、聚类算法等手段进行数据清洗。
2. 特征提取:识别标定板上的明显特征,如边缘、中心点或特定形状的关键点,并提取它们在点云中的精确三维坐标。
参数计算与校准
1. 内部参数校准:通过拟合标定板的几何特征,计算激光雷达内部的几何参数和物理属性,如扫描平面的倾斜角度、焦距、扫描周期内的相位差等。
2. 外部参数校准:利用标定板的不同摆放位置和姿态,确定激光雷达相对于世界坐标系或机器人本体坐标系的外参,如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
实施校准
1. 参数更新:将计算得出的校准参数输入到激光雷达控制系统中,对原始数据进行实时或离线校正。
2. 动态校准:在某些高级系统中,尤其是搭载了IMU(惯性测量单元)的情况下,还可能实现动态的实时校准,以补偿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畸变。
校准结果验证
1. 重复测量与对比:重新扫描已知标定物,并对比校准前后的测量结果,观察差异是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缩小。
2. 实地验证:在校准完成后,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测试激光雷达的性能,评估其在障碍物检测、定位导航等方面的准确性是否有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