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设计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中核心的组件之一,负责执行程序指令、处理数据和控制计算机的各种操作。它的工作原理可以简要概括如下:
取指令: CPU从计算机的内存中读取指令。指令通常存储在内存中的程序段中,程序计数器(PC)示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地址。
解码指令: CPU对指令进行解码,将其转化为内部指令格式,以便于后续的操作。
执行指令: 根据解码后的指令,CPU执行相应的操作,包括算术逻辑运算、数据传输等。这些操作可能涉及到寄存器、算术逻辑单元(ALU)等内部组件。
访问内存: 在执行指令的过程中,CPU可能需要从内存中读取或将计算结果写回内存。这通常涉及到地址计算、数据传输控制等操作。
控制流程: CPU控制程序的顺序执行,根据条件跳转或循环来改变指令的执行顺序。这涉及到条件判断、分支跳转等操作。
中断处理: CPU能够响应来自外部设备的中断信号,暂停当前正在执行的任务,执行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这通常用于处理实时事件、外部设备数据传输等情况。
时钟调度: CPU通过时钟信号来同步各个内部组件的操作,确保指令和数据的处理按照正确的频率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CPU的工作是高度并行的,它可以同时执行多个指令,利用流水线等技术实现指令级并行和数据级并行。此外,CPU还包含多级缓存、寄存器等用于存储和快速访问数据的组件,以提高处理速度。
总体来说,CPU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不断取指令、解码指令、执行指令和控制流程来完成计算机系统的各种任务,它是实现计算和控制功能的核心组件。
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是一块由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组成的运算和控制核心,主要功能是运行指令和处理数据。现在CPU一般都比较小,基本上只有指甲盖般大小。CPU从诞生到现在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做了很大的提升,一个是材料及工艺,另一个是设计思想。
我们先看第一个维度:材料及工艺。你可曾想过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计算机(主要就是CPU)有多大?据资料了解其大小为24.4米×2.4米,重达28吨,功耗为170kW,但是运算速度仅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人类第一个CPU之所以体积这么大,功耗这么高,是因为它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随着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等人发明了锗晶体管(又叫做三极管),人们可以用体积小、功耗低、开关速度快的晶体管替换体积大、功耗高、开关慢的电子管。晶体管是20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为集成电路的诞生做了坚实的铺垫。
随着20世纪中后期,半导体制造技术进步,使得集成电路成为可能。相对于使用各种分立电子组件组装电路,集成电路可以把很大数量的微晶体管集成到一个小芯片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第一个集成电路是在1958年由杰克·基尔比完成的,它包括一个双极性晶体管,三个电阻和一个电容器。1959年,仙童公司首先推出了采用光刻技术的平面型晶体管(如二极管、三极管、电阻和电容),而后1961年推出了平面型集成电路。理论上只要光刻工艺不断提升,元器件的密度也会相应地提升。1965年时任仙童半导体实验室主任的摩尔提出了摩尔定律:集成电路可容纳的元器件数量,每18~24个月翻一番。
再看第二个维度:设计思想。其实,在第一个计算机诞生的时候,虽然采取了最先进的电子技术,但缺少设计思想上的指导,导致很多逻辑都是硬化在电路板上的。这会造成一旦修改程序,就要重新组装电路板,这样的编程效率很低。这时冯·诺依曼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设计思路:计算机的逻辑结构,将软硬件分离,要求CPU顺序地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主要的思想:
二进制:程序、数据的最终形态都是二进制编码、存储在存储器中,二进制编码也是CPU能够识别、执行的编码;
指令、数据可存储:指令序列和数据存在主(内)存储器中,以便于CPU在工作时能够高速地从存储器中提取指令并加以分析和执行;
计算机组成:确定了计算机的五个基本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其实,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人们并没有完全抛弃这种体系结构,而是在这一系列问题上做了改进:
指令、数据公用内存:指令和数据都存储在一个存储器上,并且通过一个系统总线进行访问。 当前主存的读写速度是跟不上cpu运行速度的,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cpu和主存增加了高速缓存,并且在L1高速缓存上,还区分了指令缓存和数据缓存,并进一步提升系统总线的访问速度。 另外,为了解决指令和数据共用系统总线带来的速度慢的问题,又提出了哈佛架构,将指令和数据分别存放在不同的主存上,可以并行访问,这提高了运行速度,但是结构复杂,不适合外部主存的扩展,所以哈佛结构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指令顺序指令:指令只能顺序,在一个pipe上运行。 为了提升指令运行速度增加了,乱序执行、多级流水线、分支预测等功能;
在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设计思想指导下,并伴随着芯片在摩尔定律下的制作工艺提升,现在的CPU越来越强大,在功能、算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功耗、面积也在不停的减少。 得益于芯片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不仅有更轻便,容易携带的笔记本,还有各种方便携带的嵌入式产品使用,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蓝牙耳机等。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发展,后面将会有更丰富的产品出现,这无不彰显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接下来,我们重点关注当代CPU的工作原理,通过对CPU工作原理的了解,为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功能开发、性能优化、功耗优化做铺垫。
在学习整个CPU的组成原理之后,大家会发现,最最核心的其实不是CPU本身,而是基础学科物理。因为CPU最底层的门路设计,需要基于物理学的电流、电压相关知识,如果没有这部分理论支持,那我们永远没办法发明出计算机出来。这也是任正非先生所说的,我们最需要大力发展的不是某一项技术,而是最底层的基础学科。
《林老师带你学编程》知识星球,创始人由工作10年以上的一线大厂人员组成,希望通过我们的分享,帮助大家少走弯路,可以在技术领域不断突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