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USB2.0通信协议——探秘USB传输机制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已成为连接计算机与各种外设的重要标准。在众多USB版本中,USB2.0凭借其高速、兼容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本文将深入探讨USB2.0通信协议,特别是其传输机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技术。
USB2.0的起源与发展
USB技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COMPAQ、Hewlett-Packard、Intel、Lucent、Microsoft、NEC和PHILIPS等七家公司联合制定。USB1.1版本首先推出,但随着数据传输需求的增加,USB2.0应运而生。USB2.0规范于2000年发布,将数据传输速度提升至480Mbps(即60MB/s),比USB1.1快了约40倍。这一改进极大地满足了当时市场对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
USB2.0的通信架构
USB2.0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USB互连、USB设备和USB主机。其中,USB互连指的是设备与主机之间的连接和通信方式;USB设备包括各种功能设备和集线器;而USB主机则是提供USB接口及接口管理能力的硬件、软件及固件的复合体。
USB采用轮询的广播机制进行数据传输,即所有传输都由主机发起,任何时刻整个USB体系内仅允许一个数据包的传输。这种机制确保了数据传输的有序性和可靠性。
USB2.0的传输机制
USB2.0的传输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请求过程(令牌包)、数据过程(数据包)和状态过程(握手包)。
请求过程(令牌包):主机通过发送令牌包(Token)开始请求过程。令牌包中包含了事务类型、设备地址和端点等信息,用于指定数据传输的目标和方向。
数据过程(数据包):如果请求中声明有数据要传输,则进入数据过程。数据包是数据传输的最小单元,它包含了实际的数据内容。在USB2.0中,数据包可以是IN(从设备到主机)或OUT(从主机到设备)方向。
状态过程(握手包):数据接收方(有数据过程)或从机(无数据过程)通过发送握手包来结束本次通信。握手包用于确认数据传输的成功与否,从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USB2.0的管道与端点
在USB2.0中,管道(Pipe)是数据传输的通道,它连接了主机与设备之间的逻辑连接。每个管道都关联于设备中的一个端点(Endpoint),端点是数据流的源或终点。一个设备可以拥有多个端点,每个端点只能支持一种传输类型(控制传输、中断传输、同步传输或批量传输)。
控制传输主要用于设备的配置和状态查询;中断传输适用于需要定期发送小量数据的场景,如键盘和鼠标;同步传输则用于传输实时数据,如音频和视频;批量传输则适用于传输大量数据且时间要求不严格的场景,如文件传输。
USB2.0的电气与物理规范
USB2.0的物理接口采用差分信号传输方式,使用四条导线(两条数据线、一条电源线和一条地线)进行数据传输和供电。USB2.0支持三种数据速率:高速(480Mbps)、全速(12Mbps)和低速(1.5Mbps)。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USB2.0还规定了严格的电气特性和机械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