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超导理论?超导理论详细分析!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本文中,小编将对超导理论予以介绍,如果你想对超导理论的详细情况有所认识,或者想要增进对超导理论的了解程度,不妨请看以下内容哦。
一、超导理论
超导态指某些物质在一定温度和磁场条件下(一般为较低温度和较小磁场)电阻降为零,同时表现出完全抗磁性的状态。超导态具有一系列临界参量,如临界温度Tc、临界磁场Hc、临界电流密度jc等。必须同时低于三个临界参量,超导态才能维持住,一旦材料的物理量超越临界参量,超导态被破坏,变回不超导的正常态,此时恢复为有电阻态,磁通线也可以进入超导体内部。
二、超导理论分析
功率器件要得到较高的击穿电压,就必须使用较厚的外延层漂移区与较低的掺杂浓度,常规VDMOS的特征导通电阻与击穿电压关系如下式所示:
因而特征导通电阻会随着击穿电压的增大而急剧增大,对于常规结构功率器件的导通电阻受此“硅限”的约束而无法进一步降低。在传统的VDMOS结构中,阻断状态时漏端加高电压,Pdody和N型外延层形成的PN结承受了这一电压。如下图左所示外延层的电场近似呈三角形分布,峰值电场出现在上述PN结处,减小漂移区的掺杂浓度和增大外延层厚度,可以增大击穿电压,但特征导通电阻与击穿电压成2.5次方关系增加。
图:平面VDMOS结构与超结MOSFET电场分布图
为了减小功率器件漂移区的导通电阻,1988年飞利浦公司的工程师David J. Coe申请的美国专利,首次在横向高压MOSFET中提出采用交替的PN结结构代替传统功率器件中低掺杂漂移层作为耐压层的方法。 1993年,电子科技大学的陈星弼教授提出了在纵向功率器件中用多个PN结结构作为漂移层的思想,并把这种结构称之为“复合缓冲层”(Composite Buffer Layer)。 1995年,西门子公司的J. Tihanyi申请的美国专利,提出了类似的思路和应用。 1997年日本的学者Tatsuhiko等人对上述概念进行总结,提出了“超结”(Superjunction)理论。
在超结VDMOS中,耐压层由交替的高掺杂N柱和P柱构成,且N柱和P柱中的掺杂总量相等。在导通状态下,电流从源区经N柱流到漏区,P柱中不存在导电通道,而在阻断状态下,超结VDMOS的漂移区通过P柱的辅助耗尽作用在较低漏电压下就完全耗尽,由于完全耗尽,P柱与N柱的等量异种电荷相互抵消而实现电荷平衡,如上图右所示电场在外延层漂移区中近似于处处相等,因而击穿电压约等于临界电场与漂移区长度的乘积,这使得超结VDMOS的特征导通电阻与其击穿电压近似呈线性关系,而不是传统器件的2.5方关系,进而可以减小特征导通电阻。
对于超结VDMOS的比导通电阻与击穿电压的关系,可由下式表示:
其中,g为与元胞形状有关的常数,取值范围1~2.5;BVDSS为击穿电压,单位V;b为单位元胞宽度,单位μm;RDS(on,sp)的单位是mΩ.cm2。
图:超结MOSFET突破常规VDMOS硅限
经由小编的介绍,不知道你对超导理论是否充满了兴趣?如果你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不妨尝试在我们的网站里进行搜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