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变压器和光耦等无源器件在集成度和性能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中,电磁干扰(EMI)问题一直是工程师们面临的重大挑战。随着设备集成度的提高和频率的上升,EMI问题愈发凸显,成为制约许多高性能电子设备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然而,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磁隔离技术的突破,我们有望在实现高性能的同时,有效抑制EMI,实现“鱼与熊掌兼得”的目标。
EMI问题的现状与挑战
电磁干扰(EMI)是指电子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场对其他设备或系统产生的干扰。在开关电源、通信设备、汽车电子等领域,EMI问题尤为突出。传统的变压器和光耦等无源器件在集成度和性能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在高频、高集成度的环境下有效抑制EMI。这不仅影响了设备的整体性能,还增加了设计成本和复杂度。
磁隔离技术的创新突破
作为高性能模拟技术提供商,ADI(Analog Devices, Inc.)一直在致力于突破这些技术瓶颈。其研发的iCoupler磁隔离技术,将传统的变压器用标准半导体制造工艺实现了集成,将传统的采用磁芯的机械式变压器片上化,并具备高带宽、低电感和高阻抗等优点。这一技术的创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集成度,还为实现高性能与低EMI的兼得提供了可能。
磁隔离技术的优势
磁隔离技术相比传统的光耦和变压器,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磁隔离技术能够实现全能量的传输,而光耦则无法传递电源能量。其次,磁隔离技术的集成度更高,可以在一个封装内实现多个通道的隔离,而光耦则必须一个通道一个器件。此外,磁隔离技术还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能够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第二代技术的EMI优化
在磁隔离技术的基础上,ADI进一步推出了第二代技术,重点解决了EMI问题。第一代技术虽然尺寸小巧,但EMI性能不佳,辐射较大。为了克服这一短板,ADI的研发团队在第二代产品中进行了多项创新。
首先,在线圈设计上进行了优化,提高了线圈的对称性,减少了共模信号的辐射。其次,在频率频谱上增加了扩频技术,将原来频谱工作频率的尖峰峰值扩开,从而降低了辐射能量。这些改进使得第二代产品能够轻松达到Class A、Class B的辐射标准,无需在应用层面使用高成本的EMI抑制技术。
应用场景与市场需求
随着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仪器仪表和医疗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集成度、高性能和低EMI的电子设备需求日益增加。在这些领域,磁隔离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中,电池管理系统(BMS)需要对多个电池单体进行精确监测和控制。由于电池单体数量众多,且需要实现电气隔离,传统的光耦和变压器难以满足需求。而磁隔离技术则可以在一个封装内实现多个通道的隔离,大大简化了设计复杂度,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在工业控制领域,高精度传感器和控制器需要实现信号和电源的隔离,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磁隔离技术的高集成度和低EMI特性,使其成为这些应用的理想选择。
在医疗领域,对设备的隔离等级和辐射要求更高。ADI推出的ADuM6000系列和ADuM6020系列等产品,具有更高的隔离等级和更低的辐射能量,能够满足医疗设备的严格要求。
市场前景与未来展望
尽管光耦在低成本、低速率的场合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磁隔离技术的市场份额将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对性能、集成度和EMI要求较高的领域,磁隔离技术将逐渐取代光耦成为主流。
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工业4.0、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低EMI的电子设备需求将持续增长。ADI等企业在磁隔离技术上的持续创新,将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结语
技术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EMI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磁隔离技术的突破为我们提供了实现高性能与低EMI兼得的新途径。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磁隔离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其独特优势,为电子设备的性能提升和产业升级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