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闸限电下,哪些新能源正蓄势待发?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年来,由于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新能源的发展备受关注。然而,2023年夏季的极端高温和干旱天气导致多地电力供应紧张,拉闸限电现象频发,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生活,也对工业生产带来了重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哪些新能源正在蓄势待发,成为解决能源危机的关键?
一、拉闸限电的背景与影响
从8月开始,国内多地相继启动了拉闸限电措施,部分工商业企业被限制用电量和错峰用电,导致相关行业生产受限。随着电力缺口增大和能耗双控政策升级,限电措施逐渐从企业端过渡到居民端,对生产制造和居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拉闸限电的背后原因主要包括:上半年能耗双控执行不彻底、煤炭价格提升导致电厂成本增加、新能源发电供给能力不稳定等。
特别是在极端高温天气下,电网负荷急剧上升。例如,四川电网在8月21日一天之内两次创下历史新高,最高达6797万千瓦,较去年最大用电负荷增长近13%。这种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导致新能源车主充电难等问题频发。
二、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尽管新能源产业在过去十年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新能源发电的供给能力不稳定,存在装而不能发、发而不能用的问题。此外,新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大范围余缺互济能力不足,白天富余、晚上缺电的现象频繁出现。这使得电力系统面临着新能源消纳与电力保供的双重压力。
同时,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逐渐提升,截至2023年,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已经占到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按照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部署要求,到2030年新能源将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全面入市大势下,新能源的上网电价将逐步从固定电价走向浮动电价。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电力市场对能源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
三、蓄势待发的新能源类型
风电与光伏发电
风电和光伏发电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新能源类型。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近年来弃风率和弃光率持续下降,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利用率不断提高。从装机来看,2020年风电+光伏装机为5.35亿千瓦,而到2030年预期要达到12亿千瓦,增量翻倍接近目前火电的装机量。
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成本也在持续下降。全球陆上风电发电成本从2010年的0.086美元/千瓦时下降到了2019年的0.053美元/千瓦时,海上风电的成本更加低廉。成本降低的关键在于风机价格的下降以及风机大型化的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风电和光伏发电在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成为电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储能技术
储能技术是解决新能源发电不稳定性的关键。储能系统可以应用于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提升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电源调峰调频能力、电网灵活调节和应急支撑能力,以及用户侧峰谷调节能力。
近年来,储能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抽水蓄能为例,截至2024年,中国已建成多个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并计划在未来继续扩大规模。此外,新型储能技术如锂离子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也在逐步成熟,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虚拟电厂
虚拟电厂是一种新型能源管理模式,通过整合分布式能源资源,如家庭光伏发电、储能系统、以及电动汽车电池,将其集中调度和管理,形成一个虚拟的“大电厂”。虚拟电厂通过智能调控分布式能源的发电和储能,优化能源的供给和需求平衡,降低对传统电网的依赖,减少因电力短缺引发的限电措施。
以蔚来汽车的换电站为例,蔚来把换电站变成了一座座分布式储能站,并通过加入HPC双向大功率液冷电源模块,提高充电效率的同时,支持换电站和电网双向输电。这种模式在当前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缓解电网压力。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充电设施的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拉闸限电的背景下,家用充电桩的优势显得尤为突出。车主可以在夜间或电力负荷较低的时段为车辆充电,确保日常出行需求得到保障。
此外,新能源汽车还可以通过参与虚拟电厂等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实现电力能量的优化配置。例如,蔚来汽车在合肥限电的情况下,通过参与全市“虚拟电厂”的电网调峰,五天内累计调整电力负荷8兆瓦时,相当于为3000余户普通居民家庭“省出”了实时用电量。
四、未来展望与挑战
尽管新能源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新能源发电的供给能力不稳定,需要进一步提高储能技术的水平和规模;另一方面,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的提升也对电力市场的建设和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未来,随着电力结构的持续优化和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将在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政府应继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电力市场的建设和监管,确保新能源能够有序、高效地参与市场交易。
总之,在拉闸限电的背景下,新能源产业正蓄势待发,为解决能源危机和推动能源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新能源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