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汽车微控制器,目标2030年营收翻倍|ST Stellar剑指汽车域控应用,STM32A补全通用车规MCU布局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根据S&P 2024年Q3预测,到2030年MCU在汽车应用上可达到165亿美元的市场份额,而这块超大蛋糕也吸引了MCU头部厂商的关注。作为通用MCU领域的龙头,ST已经制定了全新的策略——即提高汽车MCU的关注度;且目标在2030年实现汽车MCU营收翻倍(相较2024年)。
那么ST的底气何在?在近日的发布会上,意法半导体中国区 微控制器、数字IC与射频产品部 (MDRF) 汽车微控制器产品营销高级经理黄延球(Yanqiu HUANG)进行了精彩的解答。
意法半导体(ST)汽车微控制器(MCU)产品家族包括两大核心成员——STM32A 和 Stellar 是,分别面向不同的应用领域,为汽车电子提供全面支持。
· STM32A 系列:基于 ST 的 STM32 平台扩展而来,专注于满足汽车领域中对通用性、灵活性和成本效益的需求。它提供丰富的接口和软件支持,适用于信息娱乐系统、车载显示器和车联网等领域,广泛覆盖从中低端到高端应用。
· Stellar 系列:针对高性能和实时控制场景设计,是集成式汽车电子的代表。凭借多核架构和以太网通信支持,Stellar 专注于电气化和整车架构的优化,适用于动力总成控制、电池管理系统(BMS)以及整车架构创新,助力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车载系统。
Stellar系列——面向域控应用,集成化与高效实时控制完美结合
Stellar 系列 MCU 专为集成式应用设计,集成ARM Cortex-R52 内核的多核架构设计。这一架构使得 Stellar 能够在单片 MCU 上整合传统上需要多个独立 ECU 实现的功能,包括车辆控制单元(VCU)、电驱逆变系统(MCU)、电池管理系统(BMS)以及热管理单元。这样的集成不仅显著提高了系统的紧凑性和效率,还保证了多任务的稳定运行。通过丰富的数据 I/O 接口,Stellar 为各种实时应用的数据交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在性能和安全性上也表现出色。
“其实 Stellar MCU 的项目在 ST 内部酝酿很久了,从我们与合作伙伴合作开发到现在,不管是汽车 OEM 中,还是一级供应商中,Stellar 现在热度越来越高。”黄延球分享到。
ST将 Stellar 系列划分为两个方向明确的产品线,分别是 Stellar P 系列和 Stellar G 系列。Stellar P 系列专注于电气化场景优化,适用于电机控制、BMS 算法和车辆控制策略等领域,展现了卓越的高性能和实时控制能力。目前,这一系列的产品已经陆续上市,包括 P6、P7 和 P3。在另一边,Stellar G 系列则瞄准整车架构的创新,通过对以太网为核心的车载网络支持,大幅度优化整车架构的通信效率和数据管理能力。这一系列不仅具备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还能通过先进的通信协议实现整车架构的精简化和高效化。
在市场应用方面,Stellar 系列 MCU 已经赢得了众多整车厂商和一级供应商的青睐。例如,中国电动车头部企业使用 Stellar 在动力总成和电机控制领域实现了更快的软件更新和高效 PCM 技术。欧洲的一家顶尖车企则通过 Stellar 提升了用户体验相关的核心应用,而另一家全球领先车企则利用 Stellar 优化了其三电系统的集成和能源管理。此外,Stellar 在商用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提供针对动力总成的全面解决方案。
传统一级供应商也为 Stellar 的表现感到满意。例如,欧洲客户正在使用 Stellar 进行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而亚洲客户则利用其实现了多合一集成应用。目前,Stellar 系列产品已交付超过 50 万片,并在全球范围内投入应用。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未来两年内,这一数字有望迎来显著跃升。
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ST 正在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与多家行业领先的软件服务商展开深度合作。例如,在 AutoSAR 基础软件领域,ST 与东软瑞驰和普华软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同时在网络安全方面也联合了多家全栈式供应商。这一开放的生态体系,结合 Vector 等开发工具,为客户和开发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推动 Stellar 在汽车电子行业中的应用落地。
STM32A——融合STM32生态优势,补全汽车 MCU 产品线的重要拼图
STM32A 是基于 STM32 平台开发的汽车级产品,针对那些对功能和性能要求较低但对实时性和可靠性有较高需求的应用,例如 LED 大灯控制、座椅控制、车窗控制和门锁控制等。这些节点 MCU 的特点是低成本、实时性强,同时需要满足汽车行业对功能安全和可靠性的严格要求。而ST追求的是提供给市场一个“规格最佳匹配”的产品,不是大而全,而是追求“高性价比”,“易用并 且好用”的产品。
在功能安全等级方面,STM32A 产品线定位于ASIL B级别,适用于控制执行器和传感器等较小的节点应用。而 Stellar 系列则面向整车架构的高集成场景,要求达到ASIL D的最高安全等级。这种差异化的定位使得 STM32A 成为整车电子架构中众多小型节点的理想选择,而 Stellar 则服务于动力总成、底盘控制(如 EPS)和整车安全系统的核心应用。
黄延球表示,“目前从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来看,在一辆车里仍然需要数量不少的执行器或传感器系统,所以除了刚才提到那几个集成式MCU(指Stellar覆盖的应用方向)外,在一辆车里面最少还有 15~20 个这种节点的小 MCU。为了补全这个中小型 MCU 的产品线,意 法半导体决定在比较成功的 STM32 产品线的基础上开发一部分的汽车产品。”
STM32A 的设计不仅继承了 STM32 系列的生态优势,还为汽车应用做了专门优化。据悉产品起步型号将会采用Cortex-M33内核,未来有可能会扩展至Cortex-M55和Cortex-M85内核。这种路线规划充分体现了 ST 对中小型 MCU 性能需求的深刻理解,同时通过核心架构的一致性,最大程度地兼容已有 STM32 平台的生态系统,帮助开发者快速上手并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Arnaud指出,“ST判断在未来,汽车和工业两个平台将会产生融合,最好有一个平台的产品去支持 两个方面的应用,虽然在本质上还是有一点区别,但是生态和用法,以及核心或者 IP 都可以共 通、共享,这可以很好的帮助客户开发应用,早一点把产品推向市场,这是我们的一个出发点。”
正如Arnaud所言,STM32A 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跨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其核心技术和生态系统在汽车和工业场景中均可通用。而且凭借着STM32在工业、消费等领域的强大掌控力和生态潜力,这种双重适配能力为客户提供了更高的开发灵活性,也进一步强化了 STM32 生态系统在多领域的竞争力。
最后,虽然 STM32A 的功能和用法与标准 STM32 保持一致,但在可靠性和质量等级方面,STM32A 完全按照汽车行业的高标准进行设计与开发。这使得 STM32A 在满足汽车应用的严格可靠性要求的同时,也继承了 STM32 系列产品在功能性和易用性上的传统优势。
独创存储技术+供应链规划,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在汽车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存储技术不仅需要满足高可靠性和高性能的要求,还必须适应复杂多变的汽车使用环境。意法半导体(ST)的相变存储器(PCM,Phase-Change Memory)在这一领域树立了标杆,其在汽车级嵌入式MCU(Stellar系列)中的率先量产不仅展现了技术优势,也为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存储解决方案。
PCM 技术并非新概念,早在 20 多年前便已应用于光盘 CD-ROM 和蓝光存储。然而,ST 将其创新地引入嵌入式领域,并通过高度优化的工艺实现了汽车级应用要求。这一突破性的进展,让 PCM 成为目前嵌入式存储技术中表现最为出色的选择之一。以其核心优势之一——存储单元面积为例,在 28 纳米制程下,PCM 的单元面积仅为0.019 平方微米,远小于 RRAM、MRAM 和传统 Flash 技术。这种高密度特性使其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大的存储容量,同时满足汽车电子对于高性能和紧凑设计的需求。
PCM 技术的另一个关键特性是其出色的可靠性和耐用性。面对极端的高低温环境和复杂的干扰条件,PCM 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稳定性,完全满足汽车应用的苛刻标准。尤其在关键存储指标(如数据保存年限和擦写次数)上,PCM 能够与成熟的 eFlash 工艺相媲美甚至更胜一筹。此外,PCM 的数据访问速度显著提升,为诸如 OTA(软件在线升级)等场景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未来随着软件定义汽车(SDV)的普及,车辆将频繁进行软件更新,而 PCM 的高效读写能力可显著提升 OTA 的速度和效率,成为此类应用的最佳选择。
相比其他存储技术,PCM 技术还展现出全面的竞争优势。尽管 eFlash 工艺在嵌入式存储领域占据主流地位,但其在工艺节点上的局限性使得成本和性能优化的空间有限。而 PCM 在制程工艺上的先进性,使其具备更小的单元面积和更高的集成度,尤其是在高容量需求的场景下,PCM 不仅提供了更高的性价比,还能灵活适应各种存储任务。至于 RRAM 和 MRAM,尽管这些技术也被认为是下一代存储的潜力选手,但尚未在汽车嵌入式应用中实现量产,而 ST 的 PCM 技术已进入成熟阶段,这为客户提供了更可靠的选择。
ST 在将 PCM 应用于汽车级嵌入式存储时,不仅考虑了技术上的领先性,更注重实际量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结合。通过优化存储单元的设计,PCM 实现了在性能、可靠性和成本之间的完美平衡。尤其是在大容量存储需求和严苛使用环境下,PCM 的表现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凭借着独创PCM技术优势,ST Stellar帮助客户在OTA上实现了更好的表现,也助力客户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征程上走的更快更稳。而除了独创的技术之外,ST也将发挥本土供应链优势。
“我们有非常灵活的供应链规划, STM32A 产品将来也会有双工厂或者甚至多工厂产销策略,我们的“在中国,为中国”的策略同 样适用于 STM32A 产品。”黄延球说到。
20250114_6786632eb4ef8__发力汽车微控制器,目标2030年营收翻倍|ST Stellar剑指汽车域控应用,STM32A补全通用车规MCU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