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激电源如何减少功率管关闭时的 DS 引脚上的振荡?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反激电源的设计与应用中,功率管关闭时 DS 引脚上出现的振荡是一个常见且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振荡不仅会产生电磁干扰(EMI),影响周边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导致功率管的额外功耗增加,甚至缩短功率管的使用寿命,降低反激电源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这种振荡至关重要。
振荡产生的原因分析
漏感能量的释放
反激电源中的变压器存在漏感,当功率管关闭瞬间,储存在漏感中的能量无法通过正常的磁路释放,会产生一个与原电压方向相反的感应电动势。这个感应电动势与电路中的寄生电容(如功率管的结电容、PCB 布线寄生电容等)相互作用,形成一个 LC 振荡回路,从而导致 DS 引脚上出现振荡。
寄生参数的影响
除了漏感,电路中的寄生电容和寄生电阻也对振荡起着重要作用。寄生电容会储存电荷,在功率管状态变化时,电荷的充放电过程会引发电压的波动。而寄生电阻则会在振荡过程中消耗能量,影响振荡的幅度和衰减速度。例如,功率管的输出电容和变压器初级绕组的分布电容,它们在功率管关闭时会与漏感共同作用,加剧振荡的产生。
减少振荡的具体措施
优化缓冲电路设计
RCD 缓冲电路:RCD 缓冲电路是一种常用的抑制振荡的方法。它由一个电阻(R)、一个电容(C)和一个二极管(D)组成。在功率管关闭时,漏感产生的感应电动势通过二极管对电容充电,将能量储存到电容中,电阻则用于消耗电容中的能量,使电容电压逐渐降低,从而抑制振荡。合理选择 R、C、D 的参数至关重要,电容过大可能导致功率管开通时的电流冲击过大,电容过小则无法有效抑制振荡;电阻过大则能量消耗慢,电阻过小则功率损耗大。一般来说,需要根据具体的电路参数和功率管的特性,通过实验或仿真来确定最佳的参数值。
有源钳位电路:有源钳位电路通过一个有源开关(如 MOS 管)和相关的控制电路来实现对漏感能量的有效回收和振荡抑制。在功率管关闭时,有源开关导通,将漏感能量转移到输出端或其他储能元件中,避免能量在振荡回路中消耗。有源钳位电路相比 RCD 缓冲电路,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电源效率,减少功率损耗,同时对振荡的抑制效果也更好。然而,有源钳位电路的设计和控制相对复杂,成本较高,需要精确的控制电路来确保有源开关的正确动作。
改进变压器设计
降低漏感:变压器漏感是产生振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漏感是减少振荡的关键。在变压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绕制工艺,如交错绕制、三明治绕法等。交错绕制是将初级和次级绕组交替绕制,减少绕组之间的耦合不良,从而降低漏感;三明治绕法则是将初级绕组分成两部分,中间夹着次级绕组,这种绕法能够有效减小漏感。此外,选择合适的磁芯材料和结构,也有助于降低漏感。例如,采用高磁导率的磁芯材料,能够提高磁路的导磁性能,减少漏磁,进而降低漏感。
优化磁芯气隙:磁芯气隙的大小会影响变压器的电感量和漏感。适当调整磁芯气隙,可以优化变压器的性能,减少振荡。气隙过小可能导致磁芯饱和,增加漏感和损耗;气隙过大则会降低电感量,影响电源的输出特性。通过精确计算和实验,确定合适的磁芯气隙,可以在保证变压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降低漏感,减少振荡。
合理布局 PCB
缩短功率回路:在 PCB 布局时,应尽量缩短功率管、变压器和其他功率元件之间的连线,减小功率回路的面积。因为功率回路面积越大,寄生电感和寄生电容就越大,越容易引发振荡。将功率管和变压器靠近放置,并使用短而粗的导线连接,可以有效降低寄生参数,减少振荡。
优化布线:合理规划 PCB 的布线,将敏感信号线路与功率线路分开,避免相互干扰。对于 DS 引脚的布线,要尽量减少其与其他线路的平行长度,防止信号耦合。同时,为了减少寄生电容,应避免在 DS 引脚附近布置过多的过孔和其他金属线路。此外,可以在 DS 引脚周围设置接地平面,起到屏蔽和降低寄生参数的作用。
选择合适的功率管
不同型号的功率管具有不同的寄生参数和开关特性。在选择功率管时,应尽量选择结电容小、开关速度快且开关损耗低的功率管。结电容小可以减少振荡回路中的电容分量,降低振荡的幅度;开关速度快能够缩短功率管的开关时间,减少能量在振荡过程中的损耗;开关损耗低则可以降低功率管的发热,提高电源的效率和可靠性。例如,一些新型的碳化硅(SiC)功率管,相比传统的硅基功率管,具有更小的结电容和更快的开关速度,在反激电源中使用可以有效减少振荡。
反激电源中功率管关闭时 DS 引脚上的振荡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解决。通过优化缓冲电路设计、改进变压器设计、合理布局 PCB 以及选择合适的功率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振荡,提高反激电源的性能和可靠性。在实际的设计和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电路参数和应用场景,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并通过实验和仿真进行优化和验证,以达到最佳的效果。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还可能会出现更多新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为反激电源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