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分立元件设计制作功率放大器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互补对称式OTL功率放大器基本电路如图①所示。其中:C1为信号输入偶合元件,须注意极性应于实际电路中的电位状况保持一致。R1和R2组成BG1的偏置电路,给BG1提供静态工作点,同时也在整个电路中起到直流负反馈作用。要求通过R1的电流大于BG1的基极电流至少5倍,按照β为100、Ic1为2mA计算,R1应不大于6k,故给定为5.1k;C1因此也相应给定为22μ,它对20Hz信号的阻抗为362Ω;R2需根据电源采用的具体电压确定,约为R1(E/2-0.6)/0.6,按照32V电压值应取为约120K,确切值通过实际调试使BG1集电极电压为15.4V来得到。
C2与R3构成自举电路,要求R3×C2>1/10、(R3+R4)×Ic1=E/2-1.2,因R4是BG1的交流负载电阻,应尽可能取大一点,R3一般取在1k之内。按照32V电源电压值和Ic1为2mA进行计算,R3与R4之和为7.2k,实际将R3给为820Ω、R4给为6.8k,Ic1则为1.94mA;C2因此可取给为220μ。
R5和D是BG2、BG3互补管的偏置电路元件,给BG2、BG3共同提供一个适当静态工作点,在能够消除交越失真情况下尽量取小值,根据实验结果一般取在3mA~4mA;改变R5阻值可使BG2与BG3的基极间电压降改变而实现对其静态工作的调整,与R5串联的D是为了补偿BG2、BG3发射结门坎电压随温度发生的变化,最好采用两只二极管串联起来补偿互补管发射结门坎电压随温度发生的变化,使互补管静态工作点稳定。简化电路中省略使用一只二极管。并联在BG2、BG3基极间的C4,可使动态工作时的ΔUAB减小,一般取为47μ;C3是防止BG1产生高频自激的交流负反馈电容,一般取为47P~200P。
BG1起电压放大作用,在该电路中被称为激励级,要求Buceo>E、Iceo≤Ic1/400=5μA、β=100~200,所以应选用小功率低噪声三极管。BG2和BG3是互补电流放大极,分别与BG4、BG5构成复合管对输出电流进行放大,要求Buceo>E、Iceo≤Ic2/100=30μA、β=100~200。在BG4、BG5使用普通大功率三级管而不是内部已经做成复合式大功率三级管的情况下,BG2与BG3需要提供给后级大功率三级管超过100mA的峰值驱动电流,因此应使用中功率三级管。BG4和BG5是负责放大输出电流的大功率管,静态工作电流可取在10mA~30mA,要求Buceo>E、Iceo≤Ic4/100=0.1mA、β=50~100。BG4和BG5的最大极限电流Imax应该比输出电流最大幅值大1倍,方能保证输出电流最大幅值时β>10。
R6和R7分别是BG4和BG5静态工作点调整分流电阻,动态工作时的分流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在Ube4和Ube5都等于0.6V标准参数时,由互补电流放大级的静态工作电流取在3mA~4mA,可计算出R6和R7应取为220Ω。实际上,大功率三级管Ube可能相差较大,BG4和BG5的Ube需通过实测进行配对使用,借助自举电路工作的半边复合管的总电流放大率应应比不借助自举电路工作的另半边复合管要小。
R8和R9分别是防止BG4和BG过流的限流电阻,一般取在0.2Ω~0.5Ω之间。将用200mm长、直径为φ0.08的漆包线两端分别焊接在1k以上电阻两端,把对折起来的漆包线绕在电阻上即可。相当于熔断保险管的作用,属于最简单的非智能式限流烧断保护方式。
C5和C6是信号输出电容,用一只小容量电容与大容量电容并联起来使用,可消除大容量电容内部具有的较大电感对高频率信号的阻碍。注意它实际上是起到中点浮动电源作用,所以电容量不是按照对通拼带下端交流信号的阻抗应为多大来计算,而是按照输出功率需要消耗多少能量进行计算。在中点浮动电源电压随着输出电流进行波动而导致输出信号截波时,就会产生严重削波失真。根据电容储存的能量与电压平方成正比关系,中点浮动电源的输出电容,容量应是总电源上储能电容量的4倍。
C9和R10是交流负反馈网路,与R2、R1共同构成电压并联负反愧。R2与R1构成的直流负反愧可使总的电压放大倍率约等于R2除以1.2k(等于R1与BG1的发射结动态电阻并联),按照图①设计参数约为100倍,加入C9和R10的交流负反馈网路后,总的电压放大倍率约等于R2与R10的并联电阻除以1.2k,约为18倍。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式工作的电压并联负反愧表现效果很不良好。
在图①所示的互补对称式OTL功率放大器基本电路中,信号输入激励级的内阻只有1k,需要做阻抗变换才能与大部份中、高阻信号源匹配。将信号输入激励级直接改成复合管是最简单的方式,复合管的接法有多种具体电路,最佳方案是采用图②所示的接法。新增加的前置级实际上相当于简单的电压控制电流型运算放大器,BG0的基极与发射极相当于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和负输入端,正输入端的动态电阻已经提高到10K以上。同时,从功率放大器输出端接到负输入端发射极负反馈电阻R10和取样电阻R11之比决定着总的电压放大倍率。
由于大部分运放IC的工作电压都不高,性能良好的高电压运放IC品种少、价格高,人们也可以采用与运放IC前置级相同的差动放大电路来达到同样目的。图⑤即是采用差动放大方式做前置极的典型电路,它比图①所示的互补对称式OTL功率放大器基本电路多用2只要求特性一致的三极管,比图②所示的改进型互补对称式OTL功率放大器实用电路多用1只三极管。说倒底,并不是人们不知道怎么设计功率放大器,而是受到器件选择上的限制,在不同历史时期只能使用相应的设计电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才开始比较容易找到特性一致的三极管进行配对使用。因差动放大极的静态电流可由电路设计参数准确给定,不用调节差动放大管的静态电流。在图⑤电路使用32V电源的情况下,前置差动放大管的静态电流为0.51mA~0.52mA,只要先调节R12使BG1的集电极到地端的电压降为15.4V,再调节R5使BG2~BG5的静态工作电流在10mA~20mA之间即可。
三、对功率放大器实用电路的完善
采用自举电路设计的功率放大器虽然电路相对较为简单,但却存在下限工作频率截止点。而引入自举电路是为了避免对上半波进行放大时没有足够电流提供给互补管使用,在不缺三极管使用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恒流源来保证对上半波进行放大时也有足够的电流提供给互补管使用。与此同时,将差动放大器也设计成由恒流源提供工作电流,可以大大提高对共态噪声的抑制比和放宽对电源电压的准确要求。图⑥是使用恒流源的功率放大器典型电路,其中:BG3与BG4构成标准恒流源,前者给前置差动放大极提供1mA恒定总电流,2只差分管BG1、BG2各得到0.5mA的静态工作电流;后者提供2mA恒定电流,与激励极BG5的静态工作电流2mA相等,从而使放大器输出端Q的静态中点电压完全由阻值相同的R13与R14分压确定出来,不会过大偏离E/2。串联在下方R14上的D1是为了补偿上方复合管的门坎压降比下方单一的互补管门坎压降多一个PN结压降,确保由阻值相同的R13与R14分压确定出来的中点电压更准确。激励极BG5的静态工作电流已经由R4上的1V压降和R12阻值200Ω确定为2mA,也不用调节。所以,在调节BG7~BG10的静态工作电流时先不接入BG4和BG5,直接在R13与R14分压出中点参考电压并提供有0.4mA~1.1mA的偏置电流给BG6工作状况下,由最小零电阻起始调节R10使BG7~BG10的静态工作电流为15 mA即可。然后把R10换成固定电阻,将BG4和BG5接入电路板,放大器即刻正常工作。虽然元件参数存在离散性,可能使BG5激励极的实际静态工作电流与BG4恒流源电流有少量相差,差动放大极也会根据输出端Q的静态电压偏离中点状况自动改变BG1的实际静态工作电流,使BG5的实际静态工作电流与BG4恒流源电流完全相等。当然,对BG5实际静态工作电流进行自动调节后,差动放大极的静态工作电流不允许其中任何一个明显减少太多。按照图⑥中的元件参数,只要变化0.1mA就可以让BG5的静态工作电流变化1mA,足以实现对BG5的静态工作电流调整。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研制出性能更高的大功率场效应管。任何大功率场效应管的工作频率上限也能达到100MHz,但因起初缺少高工作电压的大功率场效应管,生产厂家制作输出功率超过40W的功率放大器还是以选用大功率三极管。实际上,使用大功率场效应管制作功率放大器比使用大功率三极管制作功率放大器更方便。但需要特别注意一点,虽然效应管是电压控制型器件,但大功率场效应管的输入栅极与源极之间存在较大的结电容,可达到800P左右,因此在工作频率较高的状况下同样要提供5mA~10mA充放电驱动电流。窜联在栅极前的电阻会影响对输入结电容的充放电,阻值尽量取小。图⑨即是采用大功率场效应管的实用功率放大器电路,由于某些大功率场效应管栅极没有内置限压保护稳压管,特地在电路中加入了限压保护稳压管。使用没有内置限压保护稳压管的大功率场效应管,焊接时必须先用导线将栅极与源极短路,焊接好大功率场效应管和限压保护稳压管后才能将栅极与源极间的短路导线去除。采用大功率场效应管设计的功率放大器,调试方式与采用大功率三极管设计的功率放大器完全相同。
四、使用多组电源供电高效功率放大器
没有把输出端中点电压严格控制在要求理想数值状况下,功率放大器只能使用单电源供电,中点电源采用自动跟随的浮动方式实现。只要给足够大容量的储能电容,实际输出能力与使用双电源的OCL输出方式并无区别。之所以要采用OCL输出方式,除了面可以进一步设计出性能更好功率放大器外,更大的实际意义是使用正负双电源供电的OCL输出方式可以进一步降低电路背景噪声。在功率放大器前置信号输入级采用差动放大电路后,输出端直流电平已经能与信号输入端直流电平保持基本相等,相差小于±0.2V。在这种状况下,将信号输入端直流电平偏置电阻连接到正负双电源中点电位上,就可以把单电源供电的OTL输出方式改成使用正负双电源供电的OCL输出方式,不再使用自动跟随的浮动中点电源。其实,使用运放IC做前置信号输入级能使输出端的直流电平与信号输入端直流电平保持几乎相等,相差小于±0.02V,正是因为运放IC内部也采用差动放大电路做输入级,而且一般都采用复合管方式的差动放大电路做输入级,从而使流进或流出IC正、负输入端的静态电流低于0.1μA,在负反馈电阻上的静态直流压降已低于0.01V。若能找到特性非常一直的配对管,当然也可以采用复合管方式的差动放大电路做输入级,使输出端的直流电平与信号输入端直流电平保持几乎相等,相差小于±0.02V,特性极其一致的配对管需要在一片半导体材料上做成,这正是运放IC的制作工艺优势。简言之,仅仅把OTL输出方式改成OCL输出方式,在电路设计上没有任何提高。实际上,以甲乙类工作方式制作的互补对称式功率放大器存在一个缺陷,就是最后级大功率电流放大管的静态处于接近截止区位置,无论使用大功率三级管,还是使用大功率场效应管,在截止区附近的动态电阻都明显比线性区的动态电阻要大得很多,实际可以相差数倍到10多倍。静态电流越小,动态电阻越大。当放大器输出电压归零时,喇叭振动盆还会继续作阻尼振动到停止。音圈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的电流将阻碍喇叭振动盆自由振动,如果与音圈串联的放大器内阻比较大,就会使音圈在磁场中运动产生的电流减少,降低电阻尼作用,振动盆的阻尼振动就不容易停止下来,发出的声音出现“拖泥带水”的发散收不住状况。与此同时,中低音单元喇叭的音圈在磁场中移动所产生的感应电流不能被功率放大器尽可能短路掉,会成为妨碍中高音单元喇叭工作的干扰驱动信号。甲类放大器之所以有较好的重放音质,奥妙就在于它具有很低的静态输出阻抗。但由于甲类放大器功耗大、发热严重,不宜在大工作电压下采用。为此,可以在使用高低两组正负电源供电的方式下对最后级大功率电流放大管的工作状态实施动态偏置,使放大器输出电压幅度小于4V时大功率电流放大管工作于甲类状况,输出幅度大于4V时变换为乙类状况。由于轮流处于工作中的大功率电流放大管始终是在大电流状态下工作,实际效果与纯甲类工作方式相同。
图⑩即是采用大功率达林顿管设计的高效率动态偏置甲类功率放大器典型电路,为了较好的实现动态偏置,T1、T2上下两只大功率达林顿管采用互补管,以便增加偏置电路上的门坎电压。要求两只互补管特性参数完全相同,实际电流放大倍率相差不要超过20%。因动态偏置是在每一个半波输出信号经过4V参考值进行变换,要求动态偏置变换速度必须比输出信号上限20KHz频率至少高100倍,光电隔离变换器件的响应频率至少应达到1MHz,所使用的二极管也必须采用高速管。当输出信号电压处于±4V以内时,光电输出端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两只互补大功率电流放大管被偏置在1A静态电流下工作,而当输出信号电压超过±4V时,光电输出端三极管处于导通状态,两只互补大功率电流放大管被偏置在10mA静态电流下工作。但由于输出信号电压超过±4V时,大功率电流放大管的工作电流必须超过0.5A,4Ω负载时必须超过1A,实际也等同于甲类工作方式。与此同时,在输出信号电压处于±6V以内时,BG11、BG12处于截止状态,T3、T4达林顿开关管也截止,T1、T2两只互补大功率电流放大管是由±8V低压电源供电。而在输出信号电压超过±6V时,BG11、BG12处于导通状态,T3、T4达林顿开关管也导通,T1、T2两只互补大功率电流放大管改由±30V高压电源供电,从而使大功率电流放大管的功耗降低。
五、结束语
如果仅从对功率放大器性能的完美追求上去考虑,我们还可以把许多只功率放大管并联起来工作获得更高的性能。然而这乃是在用高投入成本来获得实际效果增加不多的笨蛋干法。事实上,当人们把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制做得很巨大时,它也成为中高音单元喇叭的致命杀手!而且使用级后分频方式,在使用到高中低三个单元喇叭的情况下就开始明显表现不佳,级后分频方式仅能在二分频情况下表现得比较良好。只有改为采用级前分频方式来设计制作音频功率放大器,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级后分频的缺点,并根据不同工作频带范围要求选用适合的器件,以最少的制造成本获得最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