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薄外延技术的双扩散新型D-RESURF LDMOS设计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摘要:文中针对高压节能应用领域,开发了一种基于超薄外延技术的双扩散BCD兼容工艺,实现了一种新型D-RESURF结构的700V LDMOS设计。结构中N型外延的厚度减小为4.5μm,漂移区长度缩减至70μm,使得芯片面积和制造成本大幅减小。并通过仿真设计,优化了器件结构的表面电场分布,使反向击穿电压达到700V的同时,使器件导通电阻降为33Ω·mm2。流片结果表明,功率管可以达到设计要求。
关键词:超薄外延;D-RESURF;双阱高压LDMOS;VLD
0 引言
SPIC(Smart Power IC)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开关电源、电机驱动、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日常照明、家用电器等领域。在SPIC中,通常需要将耐高压的功率器件与低压控制电路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在高压功率器件应用领域中,LDMOS由于工作电流密度大、导通电阻低、开关特性好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从工艺应用角度看,LDMOS拥有横向结构的优势,可采用BCD工艺条件将LDMOS、CMOS和BJT器件单片集成在同一硅片上。在LDMOS设计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决定了器件的耐压和导通电阻特性。在本文中,LDMOS成熟地在结构中引入了D-RESURF技术,D-RESURF技术是在N型漂移区表面引入P型降场层形成节终端扩展区,可使表面电场得到改善,同时增加了器件反向击穿电压;另外D-RESURF技术也使漂移区单位面积可注入杂质密度增大,从而降低了器件的导通电阻。
目前,高耐压的LDMOS一般采用厚度为10μm左右的外延层,其外延厚度远高于目前标准CMOS工艺,并且用于高压集成时需要增加对通隔离的时间,因而不易与标准CMOS工艺兼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采用了P埋层的薄外延完善该LDMOS结构,以传统CMOS工艺,在厚度为4.5μm的超薄外延层上,仿真设计了耐压为700V以上的LDMOS器件。
1 器件结构与分析
本文中所采用的双扩散高功率的BCD工艺涉及了多种类型器件,主要包括耐压为700V的高压LDMOS、耐压为40V的中压MOS管、5.8V低压CMOS器件、二极管、电阻等。因此在设计LDMOS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与其他器件在工艺加工过程、注入浓度、版次等方面的匹配性。
新型双扩散LDMOS的设计要求是:在4.5μm超薄外延层工艺条件下,可以满足700V以上高耐压要求,同时尽可能的降低导通电阻;在此基础上压缩漂移区长度,优化器件的结构尺寸,达到减小芯片版图面积和制造成本的目的。双扩散LDMOS的结构如图1所示,多环P型降场层P-topring被分为数个隔离的岛,用以改善器件的表面电场;图中的P-sub表示工艺中采用P型衬底材料;LDMOS的耐压漂移区分为上下两部分:
HVnwel表示N型外延层漂移区部分,DNW表示器件衬底漂移区部分;Pwell表示LDMOS的体区,用来形成MOS器件的沟道。LDMOS的栅板位于体区上方,它的右侧延伸了一段到场氧上,形成场板,用来改善器件表面电场分布。
1.1 器件表面降场层的结构描述
在器件表面降场层的设计中采用了DRESURF技术,在器件的源漏端之间的N型漂移区表面引入了相反导电类型的多个P-top环形掺杂区。这些环形降场层的设计是基于横向变掺杂(VLD)技术,VLD技术是通过改变杂质注入窗口的尺寸和间距,有效地控制P-top降场层在器件表面的浓度分布。在P型杂质以相同的注入浓度注入后,杂质通过不同间距和尺寸的窗口进入漂移区表面,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产生横向和纵向扩散,最终在器件表面的降场层浓度分布近似线性,从漏端到源端浓度的线性增加,可以使表面电场的分布均匀。P-top降场层被分为九个不同间隔的区域,如图2所示,P-top从左到右各环的横向尺寸Wn在逐渐变大,而环间距Sn则逐渐变小,实现从左到右(从漏到源)P-top降场层浓度的近似线性分布。
在这些P-top区域的P型杂质是以高能量,高浓度的方式注入,这样可以确保器件HNV漂移区保持较高的杂质浓度来耗尽P-top反型区,在漂移区外延层内,如此高的积分电荷器件确保了器件拥有较低的导通电阻。
在用MEDICI、Tsuprem4软件对该器件进行工艺器件联合仿真时,观察结果如LDMOS表面电场分布图中所示,漂移区内由高浓度P-top环引起的电场波峰均匀地分布在漂移区电场中部,各电场波峰值大小相似,约为2×1015V/cm。在该分布状况下,器件源漏间漂移区的表面电场的耐压分布得到有效地改善。
1.2 器件漂移区的结构分布
N型漂移区的浓度分布和尺寸结构,决定着LDMOS电场分布和比导通电阻的大小。为实现与中、低压MOS良好的工艺兼容,器件漂移区的形成采用了双阱双次注入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外延层和衬底表面分别注入不同剂量N型杂质来实现。在外延生长前,在衬底表面注入P型材料形成漂移区的DNW部分;生长4.5μm薄外延后,在DNW正上方的超薄外延中实现第二次注入扩散,完成漂移区的HNV部分。双注入不但成功地在4.5μm超薄外延的基础上使漂移区结深达到10μm,同时由于漂移区的截面积大幅增加,也可以在横向上大幅缩短了漂移区长度。
在仿真设计过程中,由于P-top降场层的大剂量注入,允许漂移区的HNV区域保持较高的浓度分布,器件比导通电阻随之降低。由于DNW杂质在外延生长加热过程中会向上反扩,增大外延层的浓度,所以DNW区域的注入浓度要小于HNV。为防止过早发生体内击穿,DNW在外延生长前需要较长时间的高温加热,使得注入结深向衬底扩散,确保器件在衬底纵向保持6μm漂移区结深。两次不同剂量,不同加热环境的注入,实现了器件电场分布的优化设计,有效地满足了器件在不同区域的技术需求。
2 器件的仿真优化设计
设计中应用MEDICI、Tsuprem4软件对器件进行优化。在符合4.5μm薄外延的工艺条件下,为改善器件表面电场,使器件最高耐压大于700V的设计要求,对P-top注入剂量与结构尺寸进行了仿真优化设计。同时,分析了漂移区浓度对击穿电压和导通电阻的影响,通过仿真得出最佳浓度分布范围。
2.1 P-top注入剂量与结构尺寸的仿真优化
由于在纵向P-top降场层的结深都很浅,所以其浓度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在这里主要分析P-top降场层沿x方向的一维模型,多环注入时杂质浓度分布为R(x,t),Cfo(x,t)和Cfi(x,t)分别是当推结时间(T)后的第一个环和第i个环的杂质浓度分布,其公式为:
通过公式可以调节在版图中P-top环的窗口尺寸和间距的大小,实现P-top降场层的线性变掺杂。考虑工艺制作水平和误差等因素,为避免出现工艺失真,窗口的尺寸和间距不易太小,但如果窗口的间距太大,就不易实现降场层的线性变掺杂,因此需选取合适的窗口尺寸和间距。经过仿真设计与实际测试,得到两组具体的窗口尺寸,见表1。
对P-top降场层的注入剂量和窗口尺寸进行优化设计,其模拟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可见窗口尺寸较小时(A结构)更近似为线性变掺杂,其浓度在2.2E13cm-3~3E13cm-3范围内都满足器件击穿电压大于700V,而窗口尺寸较大的B结构注入剂量只在2.3E13cm-3~2.8E13cm-3范围内才满足器件击穿电压大于700V,显然其变化范围较小,提高了工艺的复杂程度,所以这里选取A结构中最优值2.5E13cm-3进行工艺设计。
2.2 漂移区浓度对击穿电压和导通电阻的影晌
当漏端电位从零开始增加到220V左右时,体内PN节耗尽区随着电压的增加而扩展,直到整个漂移区完全耗尽(此时体内PN节的峰值电场远远小于击穿电场的最小值),电压继续增大过程中,器件表面的P-top、N-结与器件体内的N-、P-sub结的电场峰值在随之上升,在N型漂移区总的注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HNV注入剂量的增加会使LDMOS表面电场的击穿点的由漏端向P-top的源端方向转移。表现为HNV注入剂量为1.1E 12cm-2~1.35E12cm-2时,N型漂移区浓度偏低,LDMOS的漂移区会在较低的漏源电压下全部耗尽,电场在漏区集中,导致器件首先在漏区/N型漂移区处击穿;N型漂移区表面杂质浓度的增加会使P-top完全耗尽的同时、表面电场的分布更加均匀,导通电阻趋于下降。当HNV注入继续上升时,N型漂移区浓度偏高时,LDMOS的漂移区无法完全耗尽,电场在P-top降场层靠源区一侧集中,器件同样会过早击穿。于此同时DNW的注入浓度在逐步下降,使得整体漂移区比导通电阻会逐渐增加。因此必须折中考虑N型漂移区浓度对器件击穿电压和比导通电阻的影响。
TSUPREM4和MEDICI模拟仿真漂移区浓度分布,当漂移区总注入剂量在2.4E12cm-2~2.7E12cm-2范围内,HNV保持注入剂量在1.1E12cm-2~1.8E12cm-2变化时,器件击穿电压大于700V。考虑到工艺误差等因素,选取漂移区总注入剂量分别为2.5E12cm-2和2.6E12cm-2,HNV注入剂量由1.1E12cm-2~1.8E12cm-2变化时,观察分析击穿电压BV与导通电阻Ron变化情况如图6、7所示。
观察HVN注入剂量与击穿电压BV和导通电阻Ron的关系图,当HNV注入剂量由1.1E12cm-2增加时,器件表面浓度得到改善,使击穿电压上升,同时导通电阻也在相应减小,随着浓度的增加,器件漂移区浓度分布趋于最优化。当HNV注入剂量超过1.5E12cm-2继续增加时,漂移区表面浓度过剩,器件此时击穿发生降场层附近。表现为击穿电压逐渐降低,与此同时,漂移区DNW的注入随着HNV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器件漂移区上下浓度分布失衡,导致器件的导通电阻增大。因此,流片时选取HNV注入剂量为1.3E12cm-2~1.5E12cm-2时,DNW注入剂量为1.1E12 cm-2~1.3E12cm-2。此时对应仿真结果导通电阻小于35Ω·cm2,击穿电压BV大于714V。
3 结束语
本文对一种基于超薄外延技术的双阱LDMOS进行设计研究,该新型器件采用了D-RESURF,横向变掺杂(VLD),双阱注入漂移区等技术。通
过对漂移区表面降场层的几何尺寸和注入浓度的仿真优化,改善了器件表面电场的耐压特性,同时在漂移区总注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了HNV注入浓度与击穿电压与导通电阻的关系,分析研究仿真结果,得出最佳浓度分布。根据这些仿真设计结果,对该型LDMOS进行投片验证,其器件版图如图8所示。当P-top注入剂量为2.5E13cm-3,HNV注入剂量为1.3E12cm-2。DNW注入剂量为1.3E12cm-2时,测试器件结果表明LDMOS击穿电压可以达到690V,结果接近设计要求,实现了与中、低压器件的良好工艺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