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创新显示技术解析 全息显示最靠谱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我一直都觉得,像是《星球大战》这种科幻电影里的“全息通话”或是“3D实景通话”一定能够实现,至少我们不会再像现在这样枯燥的对讲可视电话了,如果你觉得这一切还是只能活在电影里,那么其实最近的几项新技术可以说是抛砖引玉,说不定用不了多久就不会再玩这种普通的2D屏幕手机了。
稍显过时的裸眼3D技术
你一定会说3D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虽然用在手机显示上的不多,但像NDSL游戏机那样的裸眼3D产品也不在少数,而且都是几年前的玩意了。其实我们到现在还不能说3D技术已经成熟,传统的“裸眼3D”是通过同一屏幕发出两组偏振光画面。通俗的说,就是一块屏幕上会针对两只眼睛显示不同的画面,通过人脑的信息整合,从而达到3D效果。这样的技术虽然3D效果出色,可是对于观看角度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稍有偏差就无法显示立体效果。正是由于存在重影、视角窄、易眩晕等缺点,近来才很少在产品上看到这项技术的身影了,说明在用户体验方面,裸眼3D还是需要革新的。
并非3D显示的亚马逊“动态视角”
那么你一定注意到大约两周以前发布的亚马逊Fire Phone了,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款手机算是显示技术的一场不大不小的变革,至少它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新东西。从现场的技术展示可以看到,这项被称为“动态视角”的技术有些接近于iOS 7中“动态效果”制造出的景深效果。亚马逊的“动态视角”设定屏幕能以60帧每秒的速度显示出一系列的3D图像,而屏幕图像将由多个图层组成,当用户在不同角度观看时,借助手机屏幕四角的四枚前置红外传感器,它可以通过追踪头部从而展示不同图层以产生3D效果。
例如,当你查看一座“立体”的大厦时,由于旋转角度就显示出了大厦与周边景物的不同图层,正是由于不断改变图层,且刷新速度高于人眼的捕捉能力,因此制造了一个连续的“假象”,那就是这个大厦“立体”起来了,其实它不过是由一系列角度不同的图层连续拼接起来的而已。
这种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允许用户在任意角度观看3D效果,而无需保持正对手机屏幕,同时用户也无需再通过晃动手机,来改变自己希望获得的视角了。但缺点是缺乏开发者的支持,iOS和Android已经成为受欢迎的开发平台,开发者是否会为了显示3D效果而特意为亚马逊开发一套新的软件呢?虽然现场演示的地图、购物以及游戏等内容都很吸引人,但很难说未来会有多少应用支持这一特效。
是的,你看到我用了“特效”这个词来形容亚马逊Fire Phone,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Fire Phone并不具备3D显示能力,它只是通过新技术很巧妙地将特定内容“显示得立体了一些”,说到底还是利用了人眼的天然错觉。
玄妙但却靠谱的全息显示
那么有没有更“高大上”一些的显示效果革命呢?无独有偶,就在亚马逊Fire Phone发布前不久,国内厂商亿思达集团钛客科技的takee全息手机浮出了水面,使得这个听起来有些玄妙的技术距离实用更近一步。
全息显示技术通过追踪人眼的视角位置,基于全息图像数据模型计算出实际的全息图像,再通过特殊的指向性显示屏幕将左右眼的立体图像精准投射到人眼视网膜中,从而使人眼产生和实际环境感觉一样的视觉效果。这种全息技术形成的全息图像由于是基于人眼视角位置而成像的,它并不像物理全息成像那样同时显示全部视场的影像信息,所以只适合于一个人观看,故简称为”个人全息”,也称为“智能全息”(Smart Holographics)。个人全息不同于平面影像仅仅在二维表面通过透视、阴影等效果实现立体感,个人全息可以让肉眼从360度任何角度观看影像的不同侧面,是真正呈现立体接近现实的影像。
从这项新技术当中可以看出,与之前的裸眼3D不同的是,裸眼3D只有一个最佳观赏角度,错过这个角度,影像就不立体了,而全息技术是从全方位的视角进行立体的展现,也就是说当你移动视角的时候,并不会由此引发影像的变化,应该说是更接近于观看真实景物的感觉。
不过有一点是takee手机和亚马逊Fire Phone十分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在手机正面内置了多枚感应传感器,由于二者都需要实时感应人眼的距离与位置,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最佳的显示效果,因此就需要全方位无死角的去感知人眼位置,所以多达4枚的传感器分布于正面机身,且具备夜视能力,这样即使在暗光环境下也能保证手机对于人眼正确位置的感知。可见未来的手机显示方案,都是依托于对人眼位置的精确感知,因此呈现的全息立体影像才能更加精准。
总结
整体来说,手机的显示效果或者显示技术必有一场革命,虽然各家的解决方法都不相同,但追求令人窒息的立体显示效果却是共同的目标。目前来看,裸眼3D可能很难再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了,亚马逊“动态视角”以及takee全息技术却是方兴未艾,不过后者实现的难度颇高,不仅需要软硬件的结合,而且还建立在精确感知的基础上,但颠覆性的显示效果却也是最为人所期待的,而且二者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打造开放的产业联盟,也就是将更多的应用开发商笼络进来,打造显示效果方面的完整产业链,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动态视角还是全息技术,新技术只是载体,依然要走上内容为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