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对智能穿戴领域7件事 让你像Fitbit一样成功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可穿戴设备制造商Fitbit于6月18日正式登陆美股市场,作为第一家在美上市的专业可穿戴设备技术公司,Fitbit的股价在上市首日便大涨48.4%至29.68美元。而在上周五,Fitbit股价又涨了近10%,报32.5美元。时至今日,Fitbit的股价累计已经上涨了60%左右,完全是在其发行价并不低的前提下获得了暴涨。
不言而喻,Fitbit是成功的。那么,我们的智能穿戴产业如何才能走出“苦逼”融资,成为第二个“吸美金”的Fitbit呢?这便是值得我们今天探讨的一个问题。
Fitbit之所以能够成为可穿戴领域的“吸金”第一股,跟它站在智能穿戴这一趋势行业上,代表着一种未来价值体现不无关系。而作为成功的先行者,Fitbit在智能领域前行过程中所经历的7件事及其所做的抉择,值得我们今天该领域创业者参考与借鉴:
现状1:产业链技术不支持。
整个智能产业是在还没有成熟的产业技术基础支持的条件下,被谷歌突然之间从科幻电影中,或者更准确地说从实验室里带到了大家的面前,并由此引爆了智能穿戴产业这个概念。但是,因为缺少产业链技术的支持,此时搞“万金油”的产品,显然是不成熟也不理智的。
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不论是从芯片、技术方案、算法技术、传感器、续航、显示等方面技术都在以“火箭”式的速度在探索发展,而借用这些本身还处于快速演变中的技术进行产品的搭建,就像是直接将实验室的产品搬到了市场商业化中。
这对于推动产业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不同的创业者可以直接通过不同产品在市场上的“秀”来获取经验。而于此同时,这对于创业者自身来说,却也是件压力非常大的事情,基本可以说是“里外不是人”。一方面是自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搭建这个产品;另外一方面则是搭建出来后若消费者不埋单,还可能会招来一片骂声。
Fitbit策略:坚决地砍掉一切能砍掉的功能与技术,而非堆上一切能堆上的“玩物”,然后从当前有限的产业链技术中,通过“矮中取长”的策略,做出相对靠谱的产品。
现状2:消费者认知模糊。
目前,关于什么是智能穿戴产品,大部分人是没有清晰概念的。可以说目前内业的一些从业者也很难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剔除一切专业术语,讲清楚自己的智能穿戴产品到底是怎么回事。至于目前的智能眼镜、手表、手环等产品之所以受关注,从营销传播角度来看,跟其能够让消费者建立比较清晰的认知有很大的关系。在眼镜、手表、手环等产品前面加上“智能”,大家直观的反应就是比现在所使用的“传统”产品要先进一点,是一种科技化的产品。如若再复杂,做为创业企业来说,通常很难承担起一个新领域的消费者认知教育。
Fitbit策略:用消费者能听懂的话来定位自己的产品,简单直接地告诉消费者我是谁!我是智能手环,是运动手环。这同时也是一种营销借势,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而Fitbit就这样简单地告诉消费者,我的产品就是让你运动更“科学”。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