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低功耗、容错的静态随机存储器设计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摘要:为了减轻辐射环境中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受单粒子翻转(SEU)的影响以及解决低功耗和稳定性的问题,采用TSMC 90 nm工艺,设计了一款可应用于辐射环境中的超低功耗容错静态随机存储器。该SRAM基于双互锁存储单元(DICE)结构,以同步逻辑实现并具有1 KB(1 K×8 b)的容量,每根位线上有128个标准存储单元,同时具有抗SEU特性,提高并保持了SRAM在亚阈值状态下的低功耗以及工作的稳定性。介绍了这种SRAM存储单元的电路设计及其功能仿真,当电源电压VDD为0.3 V时,该SRAM工作频率最大可达到2.7 MHz,此时功耗仅为0.35μW;而当VDD为1 V时,最大工作频率为58.2 MHz,功耗为83.22μW。
关键词:静态随机存储器;双互锁存储单元;单粒子翻转;电路设计
作为半导体存储器大家族的主要成员,SRAM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存储器,它是数字处理、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随着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SRAM器件被应用到各类航天器和卫星的控制系统中。这些电子系统的微电子器件,除了具有高可靠性要求外,还需要具有低功耗以及抗辐射能力。随着晶体管特征尺寸的不断减小,集成电路集成度和速度的提高,芯片的功耗也越来越大,然而高功耗会降低电路的可靠性并影响芯片的使用寿命。所以大规模集成电路(LSI)需要降低功耗并提高其可靠性。一些研究报道表明,减少半导体器件整体功耗的一个有效途径是降低电源电压(VDD),因此使VDD降低到亚阈值范围可以使CMOS晶体管达到良好的超低功耗性能。然而随着VDD和阈值电压的降低,SRAM功耗降低,工作速度得到提高,但同时也对存储单元的静态噪声容限(SNM)产生不利的影响。SNM是使存储单元状态翻转的最小直流噪声电压,其决定了存储单元的稳定性和SRAM的可靠性,影响SNM的因素主要有电源电压,工艺缺陷和寄生电阻。具体设计中,尽量避免SNM下降的问题,在兼顾速度和功耗的前提下,以提高SNM,提高存储单元的稳定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需要牺牲一些功耗来实现高稳定性。
同时在辐射环境中的高能粒子(质子、中子、a粒子和其他重离子)轰击微电子电路的敏感区时会引发单粒子效应(Single Event Effect,SEE)。辐射效应可能会引起电路工作的瞬时扰动,可能会改变电路的逻辑状态,甚至引起器件和集成电路的永久损伤。这种由于粒子轰击时产生的单粒子效应而改变存储单元的逻辑状态的现象,称为单粒子翻转。本文提出一种基于DICE的存储单元,该结构在实现低功耗高稳定性的同时,有效的克服了SEU效应。
对于整个SRAM设计而言,存储单元是设计的核心,它对芯片的面积和功耗起主要作用,同时还影响工作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速度。同时存储单元也是对辐射效应最为敏感的部分,本文研究的超低功耗容错存储器就是基于这两种目的设计的,超低功耗以及抗SEU。
1 基于DICE结构的SRAM单元电路的设计
抗辐射SRAM的设计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采用特殊的工艺进行加固,如外延、SOI、SOS等;另一种是采用设计方法进行加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提出了多种设计加固的SRAM单元电路,电路设计加固技术得到了辐射效应领域的广泛认可。常规SRAM器件的基本存储单元通常由6个晶体管(6 TRANSISTORS,6T)结构双稳态触发器组成如图1所示,不能满足空间抗辐射要求。在加固存储单元的设计中,DICE结
构(如图2所示)能够有效地减轻SEU效应,本文采用一种新型的基于DICE结构设计的SRAM存储单元,它能实现抗SEU效应,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并保持在亚阈值电压下SRAM低功耗的特点。
1.1 存储单元概述
基于DICE结构设计的SRAM存储单元如图3所示,该单元由16T组成,其中DICE结构(N1~N4,P1~P4)比DICE结构多加的4个晶体管(N9~N12)用来进行读操作,N5~N8用来进行写操作。该存储单元有两个字线,WWL为写字线用来进行写操作,RWL为读字线进行读操作,控制传输管开关。BL与分别为位线和反位线。在正确的读过程中,BL维持在它的预充电值,BL与上产生电位差,经过灵敏放大器放大后输出,从而实现从存储单元中读出存储值。该单元采用一个四节点冗余结构,四个节点(A,B,C和D)保存着两对互补形式的数据(亦即:“1010”或“01 01”),这些数据通过传输门同时进行读或写操作。DICE单元通过双节点反馈控制实现抗单粒子翻转。这意味着四个节点中的每一个节点的逻辑状态均由相邻的两个节点控制(如:A通过P2控制B并通过N1控制D,B通过P3控制C并通过N1控制A等)。8个单管反相器形成2个反馈环:顺时针P管反馈环P1~P4和逆时针N管反馈环N4~N1。假设存储单元处于“1”状态(见图3),两个反相器圈(N4~P1和N2~P3)处于导通状态,形成两个锁存器(每个锁存器由两个交叉耦合的反相器组成)。而N1~P2和N3~P4处于截止状态。N1~P2和N3~P1这4个晶体管构成2对双向反馈电路并完成反馈互锁功能,将N4~P1和N2~P3这两个锁存器隔离开。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反馈机制的存在,该SRAM单元具有很强的抗读翻转能力。
1.2 状态分析
电路中,假设存储单元处于保持状态,同时数据以“0101”形式被存储(即节点A,B,C和D分别保存数据“0101”)如图3所示。如果一个粒子撞击晶体管N2,此时N2上产生一个瞬态电流,使得节点B的电压由高变低。那么,晶体管P3被打开从而驱动节点C。但是,由于晶体管N3的驱动能力强于晶体管P3,这一变化仅仅使节点C的电压略有增加。同时,节点B的电压由高变低又会使晶体管N1关断,而节点A被晶体管P1和N1的漏电流所驱动。如果在瞬间发生极短时间的翻转,节点B的电压将保持原值。如上所述就是发生单粒子瞬态时的过程。
这一分析表明基于DICE结构的SRAM存储单元具有抗SEU特性。
2 数据读写电路设计
该SRAM存储器的具体工作过程描述如下:首先从10位地址输入端(A0~A9)口把CPU发出的地址信号传送进来,控制信号也一并传送进来;然后译码器根据所给的读/写地址进行译码,译码后读/写控制信号把相应的字线打开,由读/写控制信号分别控制读/写过程。写操作过程,数据输入端口把准备好的数据写进存储位元;读操作过程,BL与上产生电位差,经过灵敏放大器(Sense Amplitier,SA)放大后输出,从而实现从存储单元中读出存储值,通过数据输出端口,把存储在位元中的数据读出。
2.1 读控制时序电路
读操作分为两个阶段:等化阶段和灵敏阶段。在等化阶段中,灵敏放大器将驱动两条互补位线(BL和)上的电压在同一水平上,这是为了实现更高的数据读出速度。如果两个位线上的电压差与所需的位线电压差相反,那么存储单元将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驱动位线,以获得足够的电压差。等化阶段结束的同时,读字线也将打开,开始读取数据。完整的控制电路如图4所示。
2.2 写控制时序电路
相对于读控制时序电路,写控制电路简单得多,因为它只需要接收输入的数据到相应的BL和上。完整的写控制电路如图5所示。
3 仿真结果
本文提出的SRAM存储单元为基于DICE结构的16T单元,采用TSMC 90 nm CMOS工艺,利用Cadence进行仿真,数据读操作的波形如图6所示,其中,CLK为时钟信号,RD为数据读信号(低电平有效),RWL为读字线,BL和分别是位线和反位线,DOUT为存储单元的读出数据。首先将数据“0”和“1”分别写入两个不同地址的存储单元里,当RD有效,SEN信号为高电平时,BL和上的数据通过灵敏放大器放大,最后再将数据DOUT读出。
表1比较了在不同的电源电压下的最大工作频率和功耗,其中分析了亚阈值电压0.3 V,0.4 V,0.5 V以及低电源电压1 V时的相关数据。从表1可以看出,本文设计的SRAM对于许多低速应用要满足一定的速度的同时,其功耗也非常低。
在亚阈值电压下工作的电路设计中,尤其对于存储器的设计,待机漏电功耗占据了所有功耗的主要部分。表2是在0.3 V的电压下,三种不同的存储单元即常规的6T单元,常规DICE单元,本文提出的存储单元之间待机漏电流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常规DICE单元漏电流是6T单元漏电流的2倍,本文设计的基于DICE结构的存储单元的漏电流略高于常规DICE单元的漏电流,使其功耗也略高于常规DICE单元的功耗,但是这对于电路的稳定性是有意义的。
图6显示了SRAM的仿真波形,从波形可以看出,采用本文设计的存储单元结构,该SRAM具有稳定的数据输出,从而保证了SRAM工作的稳定性,同时该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单粒子翻转效应。
4 结语
本文介绍了由16个晶体管组成的存储单元,这种基于DICE结构的SRAM存储单元与许多常规的存储单元相比,提高了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其工作在亚阈值电压下,漏电流和功耗相对于常规的DICE存储单元稍大一些,但它能够在读取数据过程中有效地防止单粒子效应对电路的影响。本文提出的存储单元是为了工作在亚阈值电压下,此时存储单元的漏电流远远比工作在标准电压下的漏电流低得多,所以这种存储单元对于低功耗、高稳定性电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在空间技术应用、电路通信、生物医学以及军事应用领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