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MA控制器的UART串行通信设计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摘要:针对大数据量的串口间通信,在常规的UART串行数据通信的基础上,结合Cortex-M3微控制器中DMA控制器的作用,实现DMA控制的UART串口数据包收发。设计链表项缓存,最终实现DMA的分散/聚集模式的数据传输过程,主要是发送过程。提高了串行数据通信过程的MCU独立性和MCU利用的效率。
关键词:DMA;UART;链表项;分散/聚集
常规下,UART的数据收发可由MCU控制UART的内部FIFO来完成。但具体不论是以中断还是以查询的形式,过程中总是会占用到MCU的时间,即便在其FIFO的最大有效利用时。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当串口数据包量较大时,UART的发送过程会占用MCU很长时间,其中大多数时间可能是在一次等待数据传输的完成。为了节省这段时间,提高MCU的使用效率,以完成更多的数据处理,将会用到DMA控制器。DMA意思是直接内存访问,是指不经由CPU而直接从内存中存取数据的数据交换模式。当UART的使用DMA控制器控制发送过程时,MCU会将发送的控制权交给DMA硬件控制器,从而在数据发送的时间中去处理其它的事务。
本文将结合ARM的Cortex-M3内核处理器来设计UART的DMA控制过程。Cortex-M3内核的处理器,是ARM公司最新一代的ARMv7架构的32位处理器。其LPC176X系列的MCU处理器内部带有8通道的DMA控制器。下面将使用这些DMA控制器通道来实现UART的数据收发过程。
1 系统结构及原理
1. 1 UART控制器
LPC176X有4路UART控制器,通过设置其波特率、停止位、数据长度等参数来完成2个UART串行口的通信,当然外部通过电平转换可实现为RS232或RS485等接口类型,这里只系统地用内的部UART接口。
硬件的连线上采用交叉互连,即一个UART接口的TX接到另一个接口的RX。软件上传输的数据报文格式可由不同应用不同设定,这里只笼统的称做数据包。
1.2 DMA控制器
LPC176X的DMA控制器允许外设到存储器,存储器到外设,外设到外设和存储器到存储器之间的传输。每个DMA流都可以为单个源和目的提供单向串行DMA传输。
1.3 链表项及其标识
DMA控制器使用链表项(LLI)来支持分散/聚集(Scatter-gather),分散/聚集是指DMA单次传输可以使用不必连续的内存空间,它的效果相当于若干个简单DMA过程的串连。在分散/聚集模式下,源和目标数据区由一连串的链表来定义,每个链表项控制着一个数据块的传输,将这个数据块传输完毕后,选择并装载另一个链表项来继续DMA操作或停止DMA流。第一个链表项需要被编程到DMA控制器的对应通道。链表项所描述的传输数据包通常需要进行一次或多次DMA突发传输到设定的源或目标。如不需要链表项分散/聚集,那么链表地址寄存器须设置为零。一个链表的最后一个链表项也须设置为零。
一个链表项的内容由4个字组成,依次为源地址、目标地址、下个链表项地址及控制字。为了方便记录DMA链表内容,设计并定义一个链表内容结构体标识,标识名称记作stDMALinkListInfor,定义如下:
2 缓存区的设计
2.1 串行数据缓存区的设计
建立UARTn的接口数据缓存区,记作UARTn_BUF(n),用来存储UART串口数据包。为数据缓存区设置空缓存地址的FIFO队列UARTn_BUF_FR EE_TABLE,用来存放未被数据填充占用的空数据缓存分区地址;设置已占用缓存地址的FIFO队列UARTn_BUF_FILL_TABLE,用来存放已经被数据填充占用的数据缓存分区地址。
2.2 链表项缓存区的设计
建立N个DMAx的链表内容结构体的缓存区DMAx_LINK_LIST_INFOR_INDEX(i)(i=1,2,3,...N-1),称作DMAx_LINK_LIST_INFOR_CACHE(i)(i=1,2,...N-1)。其中DMAx_LINK_LIST_INFOR_CACHE(i)的地址为4字节对齐,必须为最低2位是0的位置。
2.3 空链表项地址队列的设计
建立DMAx的可用空缓存FIFO队列,称作DMAx_LINK_LIST_FREE_TABLE,用于存储N个链表中的空缓存区地址。当执行出队操作时,返回一个非NULL空缓存区地址,若取回值为NULL则说明没有可用缓存区;而执行入队操作时,会将一个非NULL空缓存区的地址加入FIFO队列中,执行读取队列长度操作时,返回队列中可用空缓存地址的数量。
2.4 已占用链表项地址队列的设计
建立DMAx的链表地址FIFO队列,记作DMAx_LINK_LIST_FILL_TABLE,用来放置占用并填充了链表内容的结构体缓存区地址。当执行出队操作时,返回一个非NULL已占用缓存区地址,若取回值为NULL则说明没有可用的已占用缓存区地址;而执行入队操作时,会将一个非NULL已占用缓存区的地址加入FIFO队列中,执行读取队列长度操作时,返回队列中可用的已占用缓存地址数量。
2.5 发送用缓存地址保存队列的设计
建立UARTn TX的地址保存FIFO队列UART_LINK_LIST_STORE_TABLE,用于保存一次DMA发送的时所用到的DMAxLINK_LIST_INFOR_CACHE地址。队列容量可与DMAx_LINK_LIST_FILL_TABLE的容量相同,或根据需求设置成更小。
3 串行通信程实现
3.1 关键寄存器设置
1)使能外设时钟,将PCONP寄存器中的PCGPDAM位置1。此位在复位时为0,即默认DMA被禁止,所以在应用DMA前须先将其使能。
2)使能UnFCR中的第3位。该位为UART的DMA功能使能位,置1时使能DMA,清0后禁用DMA功能;只有在该位使能后,UART的发送和接收过程才能由DMA控制完成。
3)将寄存器DMAReqSel的相应位清零。比如第0位,因为DMA的UART0 TX与定时器0匹配0复用,所以需先选择到UART0 TX上。第0位为0时DMA选择UARTX,为1时DMA选择MAT0.0;其它串口也需做类似选择。
3.2 串行数据发送过程实现
UARTn的DMA数据发送过程如下:
1)轮询检测是否有数据需要UARTn的发送,如果有则从UARTn_BUF_FREE_TABLE队列中取出一个UARTn_BUF缓存,填充欲发送的数据,然后从DMAx_LINK_LIST_FREE_TABLE队列中取出一个DMAx_LINK_LIST_INFOR_CACHE,将UARTn_BUF的地址赋给DMAx_LINK_LIST_INFOR_CACHE的Link List_SrcAddress,并设置其LinkList_DstAddress为UnTHR的地址LinkList_NextListAddress暂为0、LinkList_Control Value为UARTn_BUF中数据大小、源和目的BURST SIZE为0、源和目的传输宽度的1字节、源地址自增、目标地址不自增和Terminal Count中断使能。最后将该DMAx_ LINK_LISTINFOR_CACHE值入队到DMAx_LINK_LIST_FILL_TABLE队列中。流程如图1所示。
2)设置定时器UART_DMA_TX_TIMER,定时值为Ts,即每T秒定时器UART_DMA_TX_TIMER发生一次中断。中断服务为检查DMAx_LINK_LIST_FI LL_TABLE的队列长度L,判断是否有可用的链表地址。如果有,则执行出队操作取出一个缓存地址FILL_CACHE_0,将其入队到UART_LINK_LIST _STORE_TABLE中。然后利用其中的源地址、目标地址和ControIValue值,将其分配给DMA通道x的相应寄存器。若L>1,则再取出一个地址,入队到UART_LINK_LIST_STORE_TABLE,将其值赋给DMAx的LLI寄存器。如果仍有可用链表地址,则取出,入队到UART_LINK_LIST_STORE_TABLE,将其值赋给上一个链表地址中的LinkList_NextListAddress,然后依次类似操作,直到最一个取出后,将其LinkList_Next-ListAddress赋为0。若L=1,则将DMAx的LLI寄存器的值置为0。最后设置DMAx的Config寄存器,设置内容有目标外设为UART_TX、传送类型为MEMORY TO PERIP HERAL、不屏避Terminal Count中断、DMAx通道使能,启动DMAx传输。流程如图2所示。
3)DMAx传输完成产生Terminal Count中断,在其中断服务程序中取出FIFO队列UART_LINK_LIST_STORE_TABLE中保存的地址ADDR,将ADDR中的源地址入队到UARTn空缓存队列,然后将ADDR值填充到DMAx的可用空缓存FIFO队列DMAx_LINK_LIST_FREE_TABLE中。流程如图3所示。
3.3 串行数据接收过程实现
UARTn的DMA数据发送过程相对于必送过程较为简单,在配置好相应的寄存器和目标缓存地址后,使能相应DMA通道。当UART接收数据达到触发点后,会触发DMA相应通道的突发请求进行传输。传输结束后,在TerminalCount中断服务中更换目标缓存地址,使能一轮即可。当然在
配置中,DMA通道的突发个数应设置与UART接收FIFO触发点数相同。
4 结束语
在DMA发送进行的过程中,UART_LINK_LIST_STORE_TABLE保存的地址值序列ADDRs中的地址所指空间不能被释放或被其它程序占用,同样的ADDRs中地址的源地址所指的UART缓存空间也不能被释放或被其它程序占用。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不满足上述要求的情况,则会出现不可预测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