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控制 > 电子设计自动化

  1.0.1综合布线系统(GCS)应是开放式结构,应能支持电话及多种计算机数据系统,还应能支持会 议电视、监视电视等系统的需要。

  设计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星型拓扑结构,该结构下的每个分支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对每个分支单元系统改动都不影响其他子系统。 只要改变结点连接就可使网络的星型、总线、环型等各种类型网络间进行转换。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开放式的结构并应能支持当前普遍采用的各种 局部网络及计算机系统:主要有RS-232-C(同步/异步),星型网(Star)局域/广域网(LAN/WAN)王安网(Wang OIS/VS)令牌网(Token Ring)以太网(Ethernet)光缆分布数据接口(FDDI)等。

  1.0.2本规范参考ISO/IEC11801《客户建筑物电缆通用敷设要求》国际标准的规定,将建筑物综合布 线系统分为六个子系统:

1. 工作区子系统

2. 配线(水平)子系统

3. 干线(垂直)子系统

4. 设备间子系统

5. 管理子系统

6. 建筑群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线(软线)组成,它包括装配软线、连接器和连接所 需的扩展软线,并在终端设备和输入/输出(I/O)之间搭接。相当于电话配线系统中连接话机的用户线及 话机终端部分。在智能楼布线系统中工作区用术语服务区(coveragearea)替代,通常服务区大于工作区。

  配线子系统,它将干线子系统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相当于电话配线系统中配线电缆或连接 到用户出线盒的用户线部分。

  干线子系统,它提供建筑物的干线电缆的路由。该子系统由不县电缆组成,或者由电缆和光滥以 及将此干线连接到相关的支撑硬件组合而成。 相当于电话配线系统中干线电缆。

  设备间子系统把中继线交叉连接处和布线交叉连接处连接到功用系统设备上。由设备中的电缆、 连接器和相关支撑硬件组成,它把功用系统 设备的各种不同设备互连起来。相当于电话配线系统中的站内配线设备及电缆、导线连接部分。

  管理子系统由交连、互连和输入/输出(I/O)组成,为连接其它子系统提供连接手段。相当于电话 配系统中每层配线箱或电话分线盒部分。

  建筑群子系统由一个建筑物中的电缆延伸到建筑群的另外一些建设物中的通信设备和装置上,它 提供楼群之间通信设施所需的硬件。其中有电缆、 光缆和防止电缆的浪涌电压进入建筑物的电气保护设备。相当于电话配线重点电缆保护箱及各建筑物之间 的干线电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结构 如图1.02-1所示:

综合布线系统示意图如图1.0.2-2所示:

  1.0.3智能建筑与智能建筑园区的工程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型级的综合布线系统,宜符合下列要求:

  1、基本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低的场合,用铜芯对绞电缆组网。

  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

1. 每个工作区有一个信息插座;

2. 每个工作区的配丝电缆为1条4对绞电缆;

3. 采用夹接式交接硬件;

4. 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2对对绞线。

  2、增强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中等配置标准的场合,用铜芯对较电缆组网。

  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

1. 每个工作区有二个或以上信息插座;

2. 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2条4对对绞电缆;

3. 采用增值接式或插接交接硬件;

4. 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由对对绞线。

  3、综合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高的场合,用光缆和铜芯对绞电缆混合组网。综合型综 合布线系统配置应在基本型和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

  所有基本型、增强型、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都支持话音/数据等系统,能随工程的需要转向更高 功能的布线系统。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支持话音/数据服务所采用的方式,②在移动和重新布局时实施线路管理的灵活性。

  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大多数能支持话音/数据,其特点为:

  1、是一种富有价格竞争力的综合布线方案,能支持所有话音和数据的应用;

  2、应用于话音、话音/数据或高速数据;

  3、便于技术人员管理;

  4、采用气体放电管式过压保护和能够自复的过渡保护;

  5、能支持多种计算机系统数据的传输。

  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不仅具有增强功能,而且还可提供发展余地。它支持话音和数据应用,并可按需要利用端子板进行管理;

  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特点:

  1、每个工作区有二个信息插座,不仅激动灵活,而且功能齐全;

  2、任何一个信息插座都可提供话音和高速数据应用;

  3、可统一色标,按需要可利用端子板进行管理;

  4、是一个能为多个数据设备创作部门环境能够服务的经济有效的综合布线方案;

  5、采用气体放电管式过压保护和能够自复的过流保护;

  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引入光缆,可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智能大楼,其余特点与基本型或增强型机同。

  条文中对绞电缆系指具有特殊交叉方式及材料结构能够传输高速率数字信号的电缆,非一般市话电缆。

  条文中夹接式交接硬件系统系指夹接、绕接固定连接的交接设备。插接式交接硬件系指用插头、插座连接的交接设备。

  1.0.4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数据系统的传输速率要求,并应选用相应等级的缆线和传输设备。

  计算机系统传输速率要求见表1.0.4所示

  表1.0.4传输速率要求 

规程

传输速率要求(bit/s)

RS-232

≤20K

DCP

100K

Star LANI

1M

IBM3270

1M-10M

4Mtoken Ring

4M

10BASE-T

10M

16M Token Ring

16M

TP-PMD/CDDI

100M

100BASE-T

100M

ATM

155M/622M

  1.0. 5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电话、数据、电视系统的传输标准要求。

  1.0.6综合布线系统的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应符合表1.0.6所列的规定:

  表1.0.6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表

  注:1、 100m距离包括连接软线/跳线、工作区和设备区接线在内的10m允许总长度,链路的技术条件按90m水平电缆,7.5m长的连接电缆及同类的 3个连接器来考虑,如果采用综合性的工作和设备区电缆附加总长度不大于7.5m,则此类用途是有效的。

  2 、3000m是国际标准范围规定的极限,不是介质极限。

  3、 关于距离大于水平电缆子系统中的长度为100m对绞电缆,应协商可行的应用标准。

  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采用ISO/IEC11801:1995(E)国际标准,该标准着眼于各式计算机网络的要求。当综合布线系统应用于公用电话网 或公用数据通信等其他用途时,应按照相关的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在表中规定100Ω和150Ω两种规格,是根据YD/T838.1~4-1996<数字通信用对绞 /星绞对称电缆>通信行业标准制订的。我国规定不生产120Ω的产品,但考虑到已建和在建的工程已采用了国外引进120Ω的产品,施工验收时可参考相关 标准妥善解决,新建工程不允许再采用120Ω的产品。

  1.0.7综合布线系统的组网和各段缆线的长度限值应符合图1.0.7所示的规定:

  1.0.8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选用的电缆、光缆、各种连接电缆、跳线,以及配线设备等所有硬件设施,均应符合ISO/IEC11801:1995(E) 国际标准的各项规定,确保系统指标得以实施。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应按照近期和远期通信业务、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等需要,选用合适的综合布线硬件设施,选用产品的各项指标 应高于系统指标,才能保证系统指标得以满足,但不一定越高越好,选得太高,回增加工程造价,选得太低,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应当恰如其分。

  1.0.9综合布线系统应设置汉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人工登录与综合布线系统相关的硬件设施的工作状态信息,包括:社别和缆线的用途, 使用部门,组成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传呼素信息速率、终端设备配置状况,占用硬件编号,色标,链路的功能和各项主要特征参数,链路的完好状况, 故障记录等内容。还应登录设备位置和缆线走向等内容,例如:建筑物名称,位置,区号,楼层号,房间号等内容。

  考虑到综合布线系统适用于各种通信业务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服务,而且也适用于各个单位或部门共同使用同一个大楼的综合布线系统,使用管 理跟不上,将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为了保证综合布线系统的运行善能够一目了然,规范规定设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人工登录各种运行状态,便于 操作人员迅速准确地调度应用和及时处理故障状况。

  1.0.10在系统设计时,全系统所选的缆线,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必须与选定的类别相一致。如采用屏蔽措施时,则全系统必须按屏蔽设计。

  在系统设计时,若选用5类标准,则缆线,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全系统必须都为5类,才能保证系统为5类。如果采用屏蔽措施,则全系统所有部件都应选用带屏蔽的硬件,而且按设计要求作良好的接地,才能保证屏蔽效果。

2、系统指标

  本章规定的系统指标,均参考ISO/IEC11801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有关电缆、连接硬件等产品标准也应符合国际标准。

  2.0. 1综合布线系统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应符合表2.0.1的规定:

表2.0.1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表

最大衰减限值(dB)

A级

B级

C级

D级

 

0.1 1.0 4.0 10.0 16.0 20.0 31.25 62.5 100.0

16

5.5 5.8

3.7 6.6 10.7 14.0

2.5 4.8 7.5 9.4 10.5 13.1 18.4 23.2

注:要求将各点连成曲线后,测试的曲线全部应在标准曲线的限值范围之内。

  2.0. 2综合布线系统任意两线对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限值,2.0. 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但不2.0. 包括设备2.0. 连接器),2.0. 应符合表2.0.2的规定:

表2.0.2线对间最低端串音衰减限值表

最低端串音衰减限值(dB)

A级

B级

C级

D级

 

0.1 1.0 4.0 10.0 16.0 20.0 31.25 62.5 100.0

27

40 25

39 29 23 19

54 45 39 36 35 32 27 24

  注:1所有其他音源的噪声应比全部应用频率的串音噪声低10db

  2在大对数主干电缆中,最坏线对的近端串音衰减值,应以功率累计数来衡量。

  3桥接分岔或多组合电缆,以及连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电缆,任一对称电缆组或单元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至少要比单一组合的4对电缆的近端串音衰减好一个数值△。

  △=6dB+10lg(n+1)dB 式中:n为电缆中非光纤的对称电缆组数。

  2.0. 3综合布线系统中任一电缆接口处的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2.0.3的规定:

表2.0.3电缆接口处最小反射衰减限值表

 

最小反射衰减限值

C级

D级

 

1≤f≤10

18

18

10≤f≤16

15

15

16≤f≤20

 

15

20≤f≤100

 

10

  2.0. 4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比率(ACR),2.0. 应符合表2.0.4的规定:

表2.0.4-1最小ACR限值表 

最小ACR限值(dB)

D级

 

0.1 1.0 4.0 10.0 16.0 20.0 31.25 62.5 100.0

  40 35 30 28 23 13 4

注:1 ACR(dB)=aN-a(dB) 式中:αN--任意两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

  α--链路传输的衰减值  2 本表所列的ACR值优于计算值,在衰减和串音衰减之间允许有一定限度的权衡选择,其选择范 围如表2.0.4-2所示。

表2.0.4-2衰减和近端串音衰减的选择极限表 

频率(MHz)

最大衰减量(dB/100m)

最小近端串音衰减量在100m时的(dB)

20

8

41

31.25

10.3

39

62.5

15

33

100

19

29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衰减的比率(ACR),以100MHz为例,表2.0.4-1中规定为4 dB,表2.0.4-2中规定为10 dB,而按照表2.0.1和表2.0.2相减得到0.8 dB,ACR出现3个数值,设计时应按照使用要求合理选用。

  2.0.5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限值,当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在1.0.6规定的情况下,应符合表2.0.5的规定:

表2.0.5直流环路电阻限值表 

链路级别

A级

B级

C级

D级

最大环路电阻(Ω)

560

170

40

40

注:100对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9.2/100m;150对绞电缆 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2/100m。

  2.0.6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传播延迟限值,应符合表2.0.6的规定:

表2.0.6最大传播延迟限值表 

测量频率(MHz)

级别

延迟(μs)

 

0.01

A

20

 

?

1

B

5

10

C

1

 

30

D

1

 

注:配线(水平)子系统的最大传播延迟不得超过1μs。

  2.0.7综合布线系统的纵向差分转换衰减(平衡)限值,应符合表2.0.7的规定:

表2.0.7纵向差分转换衰减限值表

 

最小纵向差分转换衰减限值表(dB)

A级

B级

C级

D级

 

0.1

30

45

35

40

1.0

 

20

30

40

4.0

 

 

待定

待定

10.0

 

 

25

30

16.0

 

 

待定

待定

20.0

 

 

待定

待定

100

 

 

 

待定

注:纵向差分转换衰减的测试方法正在研究。

  2.0. 8综合布线系统光缆波长窗口的各项参数,应符合表2.0.8的规定:

表2.0.8光缆波长窗口参数表 

光纤模式,标称波长(nm)

下限(nm)

上限(nm)

基准试验波长(nm)

最大光谱宽度FWHM(nm)

多模850

790

910

850

50

多模1300

1285

1330

1300

150

单模1310

1288

1339

1310

10

单模1550

1525

1575

1550

10

注:1多模光纤:芯线标称直径为62.5/125或50/125; 850 nm波长的最大衰减为3.5 dB/km;最小模式带宽为200MHzkm 1300 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1 dB/km;最小模式带宽为500MHzkm 2 单模光纤:芯线应符合IEC793-2,型号BI和ITU-TG.652标准; 1310 n≤6ps/kn·nm。 3 光纤连接硬件:最大衰减0.5 dB;最小反射衰减:多模20 dB,单模26dB。

  表2.0.8注的内容是光纤和光纤连接硬件的基本要求,本规范引用ISO/IEC11801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注1中最小模式带宽为1 km长度光纤的带宽,而在表2.0.10中规定的是链路的最小模式带宽,本规范在1.0.6条中规定多模光纤的最大链路长度为2 km,因此,链路的最小模式带宽分别为100MHz(850nm波长)和2500 MHz(1300nm波长)。

  2.0. 9综合布线系统的光缆,在2.0.8条规定各项参数的条件下,光纤链路可允许的最大传输距离,应符合表2.0.9的规定:

表2.0.9光纤链路允许最大传输距离表 

多模衰减值(dB)

单模衰减值(dB)

850(nm)

1300(nm)

1310(nm)

1550(nm)

 

 

配线(水平)子系统

100

2.5

2.2

2.2

2.2

干线(垂直)子系统

500

3.9

2.6

2.7

2.7

建筑群子系统

1500

7.4

3.6

3.6

3.6

  注:1表中规定的链路长度,是在采用符合2.0.8条规定的光缆和光纤连接硬件的条件下,允许的最大距离。 2对于短距离的应用场合,应插入光衰减器,保证达到表中规定的衰减值。

  2.0. 10综合布线系统多模光纤链路的最小光学模式带宽,应符合表2.0.10的规定:

表2.0.10多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表 

标称波长(nm)

最小光学模式带宽(MHz)

850

100

1300

250

  注:单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ISO/IEC11801:1995(E)尚未作出决定。

  2.0. 11综合布线系统光纤链路任一接口的光学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2.0.11的规定:

表2.0.11光纤链路的光学反射衰减限值表 

光纤模式,标称波长(nm)

最小反射衰减限值(dB)

多模850

20

多模1300

20

单模1310

26

单模1550

26

  2.0. 12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与设备2.0. 之间的相互连接应注意阻抗匹配和平衡与不2.0. 平衡的转换适配。特性阻抗的分类应符合100、150两类标2.0. 准,2.0. 其允许偏差值为15(适用于频率>1MNz)。

  3.0.2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

  1、在设备连接器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

  2、当在单一信息插座上开通ISDN业务时,宜用网络终端适配器;

  3、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介质)不同于设备所需的电缆类别(介质)时,宜采用适配器;

  4、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适配器;

  5、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适配器;

  6、根据工作区内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备相应的终端适配器。

3、工作区子系统

  3.0.1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子系统应由配线(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10m2估算,每个工作区设置一个电话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或按用户要求设置。工作区的每一个信息插座均宜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计算机、电视机及监视器等终端设备的设置和安装。

  3.0.2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

  1、在设备连接器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

  2、当在单一信息插座上开通ISDN业务时,宜用网络终端适配器;

  3、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介质)不同于设备所需的电缆类别(介质)时,宜采用适配器;

  4、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适配器;

  5、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适配器;

  6、根据工作区内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备相应的终端适配器。

4、配线子系统

  4.0.1配线子系统宜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每层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配线电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

  配线子系统用于每层配线(水平)电缆的统称。

  4.0.2配线子系统应根据下列要求进行设计:

  1、根据工程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

  2、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数量及其位置;

  3、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详细情况;

  4、一次性建设与分期建设的方案比较。

  4.0.3配线子系统宜采用4对对绞电缆。配线子系统在高速率应用的场合,宜采用光缆。配线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在二级交接间、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以构成电话、数据、电视系统并进行管理。

  4.0.2配线电缆宜选用普通型铜芯对绞电缆。

  配线电缆的选择,详见第2章的条纹说明。

  4.0.2综合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宜按下列原则选用:

  1、单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基本型系统;

  2、双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增强型系统;

   一个给定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可采用多种类型的信息插座。

  4.0.6配线子系统电缆长度应为90m以内。

  4.0.7信息插座在内部做固定线连接 。 

5、干线子系统

  5.0.1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配线间的连接电缆组成。干线子系统用于楼层之间垂直干线电缆的统称。

  5.0.2在确定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之前,必须确定电缆中话音和数据信号的共享原则。对于基本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2对;对于增强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3对对绞线。对于综合型每个工作区可在基本型或增强型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

  5.0.3应选择干线电缆最短,最安全和最经济的路由。宜选择带门的封闭型通道敷设干线电缆。

  建筑物有两大类型的通道,封闭型和开放型。封闭型通道是指一连串上下对齐的交接间,每层楼都有一间,利用电缆竖井、电缆孔、管道电缆、电缆桥架等穿过这些房间的地板层。每个交接间通常还有一些便于固定电缆的设施和消防装置。开放型通道是指从建筑物的地下室到楼顶的一个开放空间、中间没有任何楼板隔开,例如:通风或电梯通道,不能敷设干线子系统电缆。

  5.0.4干线电缆可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之递减端接以及电缆直接连接方法。

  点对点端接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接合方法,干线子系统每根干线电缆直接延伸到指定的楼层和交接间。保护箱分出若干根小电缆,它们分别延伸到每个交接间或每个楼层,并端接于目的地的连接硬件。

  而电缆直接连接方法是特殊情况使用的技术。一种情况是一个楼层的所有水平端接都集中在干线交接间,另一处情况是二级交接间太小,在干线交接间完成端接。

  5.0.5如果设备间与计算机机房处于不同的地点,而且需要把话音电缆连至计算机机房,则宜在设计中选取不同的干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不同路由话音和数据的需要。当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 

6、设备间子系统

  6.0.1设备间是在每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进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以及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设备间子系统应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电话、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等组成。

  设备间系统的电话、数据、计算机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宜合设在一个房内。必要时,出可以分别设置,但程控电话交换机及计算机主机房离设备间的距离不宜太远。

  6.0.2设备间内的所有进线终端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个类用途的配线区。

  6.0.3设备间位置及大小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内容,综合考虑确定。

7、管理子系统

  7.0.1管理子系统设置在每层配线设备的房间内。管理子系统应由交接间的配线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也可应用于设备间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提供了与其它子系统连接的手段。交接使得有可能安排或重新安排路由,因而通信线路能够延续到连接建筑物内部的各个信息插座,从而实现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

  7.0.2管理子系统提供了与其它子系统连接的手段。交接场的结构取决于工作区、综合布线系统规模和选用的硬件。在管理规模大、复杂、有二级交接间时,才设置双点管理双交接。在管理点,宜根据应用环境用标记插入条来标出各个端接场。

  单点管理位于设备间里面的交换机附近,通过线路不进行跳线管理,直接连至用户房间或服务接线间里面的第二个接线交接区。双点管理交接间外,还设置第二个可管理的交接。双交接为经过二级交接设备。在每个交接区实现线路管理的方式是在各色标场之间接上跨接线或插接线,这些色标用来分别标明该场是干线电缆、配线电缆或设备端接点。这些场通常分别分配给指定的接线块,而接线块则按垂直或水平结构进行排列。

  7.0.3交接区应有良好的标记系统,如建筑物名称、建筑物位置、区号、起始点和功能等标志。

  综合布线系统使用了三种标记:电缆标记、场标记和插入标记。其中插入标记最常用。这些标记通常是硬纸片或其他方式,由安装人员在需要时取下来使用。

  7.0. 4交接间及二级交接间的本线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7.0.5交接设备连接方式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对楼层上的线路较少进行修改、移位或重新组合时,宜使用夹接线方式;

  2在经常西药重组线路时宜使用插接线方式。

  7.0.6在交接场之间应留出空间,以便容纳未来扩充的交接硬件。

8、建筑群子系统

  8.0. 1建筑群子系统由二个及以上建筑物的电话、数据、电视系统组成一个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其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和配线设备(CD),组成建筑群子系统。

  8.0.2建筑群子系统宜采用地下管道敷设方式。管道内敷设的铜缆或光缆应遵循电话管道和人孔的各项设计规定。此外安装时至少应予留1-2个备用管孔,以供扩充之用。

  8.0. 3建筑群子系统采用直埋沟内敷设时,如果在同一沟内埋入了其他的图像、监控电缆,应设立明显的共用标 志。

  8.0. 4对于8.0.1、8.0.2、8.0.3建筑群子系统电缆敷设方式的优缺点如表8.0.1所示。

表8.0.1电缆敷设方式

方式

优点

 

管道内

提供最佳的机械保护,任何时候都可以敷设电缆,电缆的敷设,扩充都很容易,能保持道路和建筑物的外貌整齐。

挖沟,开管道,建入孔的初次投资较高。

直埋

提供某种程度的机械保护,保持道路和建筑物的外貌整齐,初次投资较低。

扩容和跟换电缆时会破坏道路和建筑物的外貌整齐。

架空

如果本来有电杆,则成本最低。

没有提供机械保护,安全性差,影响建筑物美观。

9、光缆传输系统

  9.0. 1当综合布线系统需要在一个建筑群之间的长距离线路传输,建筑内线路将电话、计算机、集线器、专用交换机和其它信息系统组成高速率网络,或者外界与其它网络特别与电力网络一起敷设有抗电磁干扰要求时宜采用光缆数字复用设备,作为传输媒介。光缆传输系统应能满足建筑与建筑群环境对电话、数据、计算机、电视等综合传输要求,当用于计算机局域网络时,宜采用多模光缆;作为公用电话或数据网的一部分时应采用单模光缆。

  光缆传输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的速率,传输更多的信息量,适合大规模的综合布线系统使用。目前已能提供实用的光缆传输设备、器件及光缆。

  综合布线系统,综合话音、数据、会议电视、监视电视等多种信息系统,使用光缆可增长传输距离,因此综合布线系统是光缆和铜缆组成的集成分布网络系统。光缆传输系统可组成抗电磁干扰的网路。

  一般多模光缆适用于短距离的计算机局域网络,如果用于公用电话网数据网采用相适应规格的光缆系统为好。

  9.0. 2综合布线系统的交接硬件采用光缆部件时,设备间可作为光缆主交接场的设置地点。干线光缆从这个集中的端接和进出口点出发延伸到其它搂层,爱各楼层经过光缆及连接装置烟水平方向分布光缆。

  9.0. 3光缆传输系统应使用标准单元光缆连接器,连接器可端接于光缆交接单元,陶瓷头的连接应保证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0.4dB。塑料头的连接器每个连接点的衰减不大于0.5 dB。

  对于陶瓷头的STⅡ连接器,每1000次重新连接所引起的衰减变化量小于0.2 dB。对于塑料头的STⅡ连接器,每200次重新连接所引起的衰减变化量小于0.2 dB。

  无论是那种型号的STⅡ连接器,安装一个连接器所需的平均时间为16分钟。但同时安装12个STⅡ连接器,则每个连接器的平均安装时间为6分钟。

9.0.4综合布线系统宜采用光纤直径62.5um光纤包层直径125的缓变增强型多模光缆,标称波长为850nm或1300nm;也可采用标称波长为1310 nm或1550 nm的单模光缆。

  建筑物内综合布线一般用于距离传输。

  9.0.5光缆数字传输系统的数字系列比特率、数字接口特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PDH数字系列比特率等级应符合国家标准GB4110-83《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系列》的规定,如表9.0.5:

表9.0.5系列比特率 

数字系列等级

基群

二次群

三次群

四次群

标称比特率(kbps)

2048

8448

34368

139264

  2 数字接口的比特率偏差、脉冲波形特性、码型、输入口与输出口规范等,应符合国家标准GB7611D-87《脉冲编码调治通信系统网络数字接口参数》的规定。

  9.0.6光缆传输系统宜采用松套式或骨架式光纤束合光缆,出可采用带状光纤光缆。

  9.0.7光缆传输系统中标准光缆连接器装置硬件交接设备,除应支持连接器外,还应直接支持束合光缆和跨接线光缆。

  9.0.8各种光缆的接续应采用通用光缆盒,为束合光缆、带状光缆或跨接线光缆的接合处提供可靠的连接和保护外壳。 通用光缆盒提供的光缆入口应能同时容纳多根建筑物光缆。

  光缆和铜缆一样也有铠装、普通和填充等类型。

  当带状光缆与带状光缆互连时,就必须使用陈列接合连接器。如果一跟带状光缆中的光缆要与一跟室内非带状光缆互连,应使用增强型转换接合连接器。

  9.0.9光缆布线网络可以安装于一建筑物或建筑群环境中,而且可以支持在最初设计阶段没有明确的各种带宽通信服务。这样的布线系统可以用作独立 的局域网(LAN)或会议电视、监视电视等局部图象传输网,也可连接到公用电话网。

10、电源、防护及接地

10.1 电源

  10.1.1 设备间内安放计算机主机时,应按照计算机主机电源要求进行工程设计。

  10.1.4 设备间安放程控用户交换机时应按照《工业企业程控用户交换机工程设计规范》CECS09:89进行工程设计。

  10.1.6 设备间、交接间应用可靠的交流220V、50Hz电源供电。

  设备间应有可靠交流电源供电,不要用邻近的照明开关来控制这些电源插座,减少偶然断电事故发生。

10.2 电气防护及接地

  10.2.1 综合布线网络在遇有下列情况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1在大楼内部存在下列的干扰源,且不能保持安全间隔时:

I. 配电箱和配电网产生的高频干扰

II. 大功率电动机电火花产生的些波干扰

III. 荧光灯管,电子启动器

IV. 开关电源

V. 电话网的振铃电流

VI. 信息处理设备产生的周期性脉冲

  2 在大楼外部存在下列的干扰远,且处于较高电磁场强度的环境:

I. 雷达

II. 无线电发射设备

III. 移动电话基站

IV. 高压电线

V. 电气化铁路

VI. 雷击区

  3 周围环境的干扰信号场强或综合布线系统的噪声电瓶超过下列规定时:

I. 对于计算机局域网,引入10kHz至600MHz以下的干扰信号,其场强为1V/M;600 kHz至2.8GHz的干扰信号,其场强为5V/M。

II. 对于电信终端设备,通过信号,直流或交流等引入线,引入RF0.15MHz至80MHz的干扰信号,其场强度为3V,(幅度调度80%,1KHz)

III.  具有模拟/数字终端借口的终端设备,提供电话服务时,噪声信号电平应符合表10.2.1-1的规定。

表10.2.1-1噪声信号电平限值表

频率范围(MHz)

噪声信号限值

0.15~30

-40

30~890

-20注

890~915

-40

915~1000

-20注

 注:噪声电平超过-40dBm的带宽综合应小于200MHz

  当终端设备提供声学接口服务时,噪声信号电平应符合表10.2.1-2的规定:

表10.2.1-2噪声信号电平限值表

频率范围(MHz)

噪声信号限值

0.15~30

基准电平

30~890

基准电平+20dB注

890~915

基准电平

915~1000

基准电平+20dB注

 注:1、噪声电平超过基准电平的带宽总和应小于200MHz 2、基准电平的性:1KHz-40dBmo的正弦信号。

IV. ISDN的初级接入设备的附加要求,在10秒测试周期内,帧行丢失的数目应小于10个。

V. 背景噪声最少应比基准电平小-12dB

4 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射干扰波的电场强度超过表10.2.1-3的规定时:

表10.2.1-3发射干扰波电场强度限值表 

频率范围 测量距离

A类设备30m

B类设备10m

30MHz~230MHz

30dBμV/m

30 dBμV/m

>230MHz~1GHz

37 dBμV/m

37 dBμV/m

注:1、A类设备:第三产业;B类设备:住宅。  2、较低的限值适用于降低频率的情况

  综合布线系统是否需要采取防护措施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防电磁干扰和电磁辐射。电磁干扰将影响综合布线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电磁辐射则设计综合布线系统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信息不被无关人员窃取的安全问题,或者造成电磁污染。在进行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时,必须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进行周密的安排与考虑,选用合适的防护措施。

  根据综合布线的不同使用场合,应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要求,规范中列举了各种类型的干扰源,提示设计时应加以注意,现将防护要点说明如下:

1 抗电磁干扰

  对于计算机局域网,600MHz以下的干扰信号,对计算机网络信号的影响较大,属于同频干扰的范畴,600MHz及以上则属于杂音干扰,相对而言,影响要小一些,因此,前者规定干扰信号场强值为1v/m;后者规定为5v/m。

  对于电信中断设备,通过信号,直流或交流等引入线,引入RF0.15MHz至80MHz的干扰信号强度为3V,调值度为80%的1kKHz正弦波干扰时,电信终端设备的性能将不受影响。例如: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S12数字程控交换系统能够能满足上述要求。

  对于具有模拟或数字终端借口的终端设备:提供电话服务时,噪声信号电平的限制规定为:比相对于电话接续过程中信号电平低--40dBm,而且限定噪声电平超过-40dBm的带宽总和应小于200MHz;提供声学接口服务时(例如:话筒),噪声信号电平的限值规定为:基准电平(定义为:1kHz--40dBmo的正弦信号或基准电平加20dBm,同样,限定噪声电平的带宽总和应小于200Mhz。

  对于ISDN的初级接入设备,规范规定增加附加要求,在10秒测试周期内,帧行丢失的数目应少于10个。

  一般来说,背景噪声最小应比基准电平小-12dB。

  本规范制订电磁干扰标准主要参考EN55024信息技术设备的抗干扰标准,同时还参考IEC801-2-4和EN50082-X等相关国际标准中的有关部分,现将该标准附在下面,供参考。

  IEC801--2ESD抗静电放电干扰标准

  --3抗辐射干扰标准

  --4EFT抗无线电脉冲干扰标准

表1 抗干扰标准

 

  注: 1、A类意批设备连续运转。不允许低于制造业特定的性能降低或功能损 失。  2、B类 在测试期间允许性能降低或功能损失,但在测试之后,不允许低于制造业特有的规定。  3、辐射场强的频率范围27~500MHZ   4、辐射场强中:低水平EM只无线电/电视发射机>1KM。中等EM环境指手提式无线电收发机,1M范围以内。恶劣EM环境指临近的高功率无线电收发机。

EN50082--通用抗干扰标准

表2 居住区/商业区抗干扰标准

  注:1 A类 意批设备连续运转。不允许低于制造业特定的性能降低或功能损失。  2 B类 在测试期间允许性能降低或功能损失,但在测试之后,不允许低于制造业特有的规定。  3 辐射场强的频率范围27-500MHZ

表3 工业区抗干扰标准

 

注:1A类B类的解释同表2的注。  2辐射场强的频率范围27~500MHZ

2 防电磁辐射

  综合布线系统用于高速率传输的情况下,由于对绞电缆的平横度公差等硬件原因,也可能造成传输信号向空间辐射。在同一大厦内,很可能存在不同的单位或部门,相互之间不希望窃取对方的信息或造成对方网络系统工作的不稳定。因此,在设计时应根据用户要求,除了考虑抗电磁干扰外,还应该考虑防电磁辐射的要求,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采取屏蔽措施后,两者都能得以解决。然而,只要用户提出抗干扰或防辐射的任何一种要求,都应采取措施。

  发射干扰波电场强度的限值标准的制定,主要参考EN55022和CISPR22《信息技术设备无线电干扰特征的限值和测量方法》中有关无线电干扰电场强度的限值。该标准规定分A、B两类,为了与引用标准取得一致,本规范也采用A、B分类,并加以说明A、B类的含义,敬请读者注意,此处的A、B类,与规范1.0.6条表1.0.6中系统分级A、B、C、D是有区别的。

  引用EN55022或CISPR22中上述标准,应注意下列几点:

  1)如果由于高的环境噪声电平或其它理由不能在30M的情况下进行场强测量,可以在封闭距离内进行例如10M的测量。

  2)因为发生干扰的情况而要求额外的规定条款,可以协商解决。

  3)A类信息技术设备只满足A类干扰限制,不满足B类干扰限制。某些国家A类设备可以送请有限制地销售和采用(保护距离30M)。

  4)B类信息技术设备满足B类干扰限值,此类设备将不送请限制销售,也不限制采用(保护距离10M)。

  5)通用的测量条件

  -- 噪声电平最低限度应低于6DB特定限值

  --信号源加上环境条件的环境噪声电平最低限度应低于6DB

  -- 环境噪声电平最低限度应低于4.86DB特定的限值。

  10.2.1 综合布线系统与其它干扰源的间距应符合表10.2.2的要求:

表10.2.2与其它干扰源的间距表

 

 注:l、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且平等长度<=10M,最小间距可以市1CM。  2、电话用户存在振铃电流时,不能与计算机网络在同一根对弱电缆中一七运用。

  综合布线系统与其他干扰源的间距要求,主要参考ALCATEL,IBM,NORDX/CDT,POYET等相关公司的标准综合取定的,凡是公司之间不统一的,本规范按较大的间距取定。

  10.2.3 综合布线系统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相应的缆线和配线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种缆线和配线设备的抗干扰能力,采用屏蔽后的综合布线系统平均可减少噪声20dB。

  2各种缆线和配线设备的选用原则宜符合下列要求:

  1)当周围环境的干扰场强度或综合布线系统的噪声电平低于10.2.1条3款规定,干扰源信号或计算机网络信号频率小于30MHz,又能符合表10.22的各项规定时,可采用UTP缆线系统和屏蔽配线设备。

  2)当周围环境的干扰场强度或综合布线系统的噪声电平高于10.2.1条3款规定,干扰源信号或计算机网络信号频率大于或等于30MHz,应根据其超过标准的量级大小,分别选用FTP、SFTP、STP等不同的屏蔽缆线系统和屏蔽配线设备。另外,表10.2.2要求的间距不能保证时,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3)当周围环境的干扰强度很高,采用屏蔽系统已无法满足各项标准的规定时,应采用光缆系统。

  4)当用户对系统有保密要求,不允许信号往外发射时,或系统发射指标不能满足10.2.1条4款规定时,应采用屏蔽缆线和屏蔽配线设备,或光缆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选择缆线和配线设备,应根据用户要求,并结合建筑物的环境状况进行考虑,其选用原因说明如下:

  1当建筑物还在建设或虽已建成但尚未投入运行时,要确定综合布线系统的选型时,应测定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干扰强度及频率范围,与其他干扰源之间距离能否符合规范要求应进行模底;综合布线系统采用何种类别,也应有所预测。根据这些情况,用规范中规定的各项指标要求进行衡量,选择合适的硬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2当现场条件许可,或进行改建的工程,有条件测量综合布线系统的噪声信号电平时,可采用规范中规定的噪声信号电平限值来衡量,选择合适的硬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3各种缆线和配线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可参考下列数值:

I. UTP电缆(无屏蔽层) 40dB

II. FTP电缆(纵包铝箔) 85 dB

III. SFTP电缆(纵包铝箔,加铜编制网) 90 dB

IV. STP电缆(每对芯线和电缆绕包铝箔,加铜编制网) 98 dB

V. 配线设备插入后恶化 ≤30 dB

  4在选择缆线和连接硬件时,确定某一类别后,应保证其一致性。例如,选择5类,则缆线和连接硬件都应是5类;选择屏蔽,则缆线和连接硬件都应是屏蔽的,且应作良好的接地系统。

  5在选择综合布线系统时,应根据用户对近期和无期的实际需要进行考虑,不宜一刀切。应根据不同的通信业务要求,综合考虑,在满足近期用户要求的前提下,适当考虑远期用户的要求,有较好的通用和灵活性,尽量避免建成后较短时间又要进行改扩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果满足时间过长,又将造成初次投资增加,也不一定经济全理。一般来说,水平配线扩建难,应以远期需要为主,垂直干线易扩建,应以近期需要为主,适当满足远期的需要。

  10.2.4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屏蔽措施时,应有良好的接地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护地线的接地电阻值,单独设置接地体时,不应大于4欧姆;采用联合接地体时,不应大于1欧姆。

  2 综合布线系统的所有屏蔽层应保持连续性,并应注意保证导线相对位置不变。

  3屏蔽层的配线设备(FD或BD)端应接地,用户(终端设备)端视具体情况宜接地,两端的接地应尽量连接同一接地体。若接地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时,其接地电位差不应大于1VR.M.S。

  10.2.5 每一楼层的配线柜都应单独布线至接地体,接地导线的选择应符合表10.2.5的规定:

表10.2.5接地导线选择表 

名称

接地距离≤30m

接地距离≤100m

接入自动交换机的工作站数量(个)

≤50

>50,≤300

专线的数量(条)

≤15

>15,≤80

信息插座的数量(个)

≤75

>75,≤450

工作区的面积(平方米)

≤750

>750,≤4500

配线室或电脑室的面积(平方米)

10

15

选用绝缘铜导线的截面(平方毫米)

6~16

16~50

  10.2.6 信息插座的接地可利用电缆屏蔽层连至每层的配线柜上。工作站的外壳接地应单独布线连接至接地体,一个办公室的几个工作站可合用同一条接地导线,应选用截面不小于2.5mm2的绝缘铜导线。

  10.2.7 综合布线的电缆采用金属槽道或钢管敷设时,槽道或钢管应保持连续的电气连接,并在两端应有良好的接地。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屏蔽措施时,应有良好的接地系统,且每一层的配线柜都应采用适当截面的导线单独布线至接地体,接地电阻应符合规定,屏蔽层应连续且两端接地,若存在两个接地体,其接地电位差不应大于1VR.M.S。(有效值)。这是屏蔽系统的综合性要求,每一环节都有其特定的作用,不可忽视,否则将降低屏蔽效果,严重者将造成恶果。

  国外曾对非屏蔽对角线(UTP)与金属对角线(FTP)的屏蔽效果做过比较。以相同的干扰线路和被测对绞线长度,调整不同的平行间距和不同的接地方式,以误码率百分比人选为比较结果,列表如下,供参考。

表4 屏蔽效果比较表 

对绞线型号

平行间距和接地方式

误码率%

UTP

0间距

37

FTP

0间距不接地

32

FTP

0间距发送端接地

30

UTP

20cm间距

6

UTP

50cm间距

6

UTP

100cm间距

1

FTP

0间距排流线两端接地

1

FTP

0间距排流线屏蔽层两端接低

0

  上述结果,足以说明屏蔽效果与接地系统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应予以重视接地系统的每一个环节。

  10.2.8干线电缆的位置应接近垂直的地导体(例如建筑物的钢结构)并尽可能位于建筑物的网络中心部分。在建筑物的中心部分的附近雷电的电流最小,而且干线电缆与垂直地导体之间的互感作用可最大限度地减小通信线对上感应生成的电势。应避免把干线安徘在外墙,特别是墙角,在这些地方,雷电的电流最大。

  10.2.9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内部容易受到雷击、电源碰地、电源感应电势或地电势上浮等外界影响时,必须采用保护器。

  10.2.10在下述的任何一种情况下,线路均属于处在危险环境之中,均应对其进行过压过流保护。

  1雷击引起的危险影响;

  2工作电压超过250V的电源线路碰地;

  3地电势上升到250V以上而引起的电源故障;

  4交流50Hz感应电压超过250V。

  满足下列任何条件的一个,可认为遭雷击的危险影响可以忽略不什:

  l该地区年雷暴日不大于五天,而且土壤电阻系统数小于100? 一m;

  2建筑物之间的直埋电缆短于42m,而且电缆的连续屏蔽层在电缆两端处均接地;

  3电缆完全处于已经接地的邻近高层建筑物或其它高构筑物所提供的保护伞之内,且电缆有良好的接地系统。

  10.2.11综合布线系统的过压保护宜选用气体放电管保护器。

  气体放电管保护器的陶瓷外壳内密封有两个电极,其间有放电间隙,并充有惰性气体。当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超过250伏交流电源或700V雷电浪涌电压时,气体放电管开始出现电弧,为导体和地电极之间提供一条导电通路。固态保护器适合较低的击穿电压忙0~90v)而且其电路不可有振铃电压,它对数据或特殊线路提供了最佳的保护。

  10.2.12过流保护宜选用能够自复的保护器。

  电缆的导线上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电压,如果连接设备为其提供了对地的低阻通路,它就不足以使过压保护器动作。而产生的电流可能会损坏设备或着火。例如:220伏电力线可能不足以使过压保护器放电,有可能产生大电流进入设备,因此,必须同时采用过电流保护。为了方便维护,规定采用能自复的过流保护器,目前有热敏电阻和雪崩二级管可供选用,但价贵,故也可选用热线圈或熔断器。这两种保护器具有相同的电特性,但工作原理不同,热线圈在动作时将导体接地。而熔断器在动作时将导体断开。

  10.2.13在易燃的区域或大楼竖井内布放的光缆或铜缆必须有阻燃扩套;当这些缆线被布放在不可燃管道里,或者每层楼部采用了隔火措施时,则可以没有阻燃护套。

  10.2.14综合布线系统有源设备的正极或外壳,电缆屏蔽层及连通接地线均应接地,宜采用联合接地方式,如同层有避雷带及均压网(高于30m时每层都设置)时应与相接,使整个大楼的接地系统组成一个笼式均压体。

  联合接地方式有下列主要优点:

  1当大楼遭受雷击时,楼层内各点电位分布比较均匀,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将得到较好的保障。同时,大楼框架式结构对中波电磁场能提供10~10dB的屏蔽效果;

  2它容易获得比较小的接地电阻值;

  3它可以节省金属材料、占地少。

  10.3 环境保护

  10.3.1在易燃的区域和大楼竖井内布放电缆或光缆,宜采用防火和防毒的电缆;相邻的设备间应采用阻燃型配线设备。对于穿钢管的电缆或光缆可采用普通外护套。

  关于防火和防毒电缆的推广应用,考虑到工程造价的原因没有大面积抗议,只是限定在易燃区域和大楼竖井内采用,配线设备也应采用阻燃型。如果将来防火和防毒电缆价格下降,适当扩大些使用面也未必不可以,万一着火,这种电缆减少散发有害气体,对于疏散人流会起好的作用。

  目前市场有以下几种类型的产品可供选择:

  1 LSHF-FR低烟无卤阻燃型,不易燃烧,释放co少,低烟,不释放卤素,危害性少。

  2 LSO低烟无卤型,有一定的阻燃能力,过后会燃烧,释放C0,但不释放卤素。

  3 LSDC低烟非燃型,不易燃烧,释放co少,低烟,但释放少量有害气体。

  4 LSLC低烟阻燃型,稍差于LSNC型,情况与LSNC类同。

  10.3., 2利用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的网络,应防止由射频产生的电磁污染,影响周围其他网络的正常运行。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各种高频率的通信设施不断出现,相互之间的电磁幅和电磁干扰影响也日趋严重,在国外,已把电磁影响看作一种环境污染,成立专门的机构对电信和电子产品进行管理,制订电磁幅射时限值标准,加以控制。

  对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而言,也有类似的情况,当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时,传输频率越来越高,如果不加以限制电磁辐射的强度,将会造成相互的影响。因此,规范规定:利用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的网路,应防止由射频频率产生的电磁污染,影响周围其他网路的正常运行。其具体的限值标准应由专门机构来制订,为了便于工程设计,我们在本规范10.2.1条4款中规定了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射干扰波的电场强度限值要求。该标准引用EN55022和CISPR22中的相关规定。

11、安装工艺要求

11.1设备间

  l1.1.1设备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l设备间应处于干线综合体的最佳网络中间位置;

  2设备间应尽可能靠近建筑物电缆引人区和网络接口。电缆引入区和网络接口的相互间隔宜<=15m;

  3设备间的位置应便于接地装置的安装;

  4设备间室温应保持在10C至刀℃之间,相对温度应保持60%至80%。

  这里未分长期温、湿度工作条件与短期温、湿度工作条件。长期工作条件的温、湿度是在地板上2m和设备前方0.4米处测量的数值;短期工作定为连续不超过48小时和每年积累不超过15天,也可按生产厂家的标准要求。短期工作条件可低干条文规定数值。

  5设备间应安装符合法规要求的消防系统,应使用防火防盗门,至少能耐火1小时的导火墙;

  6设备间内所有设备应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其中包括:程控数字用户电话交换机,计算机主机,整个建筑物用的交接设备等。

  设备间内安装计算机主机,其安装工艺要求应按照计算机主机的安装工艺要求进行设计。设备间安装程控用户交换机,其安装工艺要求应按照程控用户电话交换机的安装工艺进行设计。

  11.1.2设备间的室内装修、空调设备系统和电气照明等安装应在装机前进行。设备间的装修应满足工艺要求,经济适用。容量较大的帆房可以结合空调下送风、架间走缆和防静电等要求,设置活动地板。

  设备间的地面面层材料应能防静电。

  11.1.3设备间应防止有害气体(如SO2、H2S、NH3、NO2等)侵入,并应有良好的防尘措施,允许尘埃含量限值可参见表11.1.3的规定。

  表11.1.3 允许尘埃限值表 

灰尘颗粒的最大直径(μm)

0.5

1

3

5

灰尘颗粒的最大浓度(粒子数/ m3)

1.4*107

7*105

2.4*105

1.3*105

注:灰尘粒子应是不导电的,非铁磁性和非腐蚀性的。

  11.1.4至少应为设备间提供离地板2.55m高度的空间,门的高度应大于2.1m,门宽应大干90CM,地板的等效均布活荷载应大于5kN/m2。凡是安装综合布线硬件的地方,墙壁和天棚应涂阻燃漆。

  11.1.5设备间的一般照明,最低照明度标准应为150lx,规定照度的被照面,水平面照度指距地面0.8M处,垂直面照度指距地面14m处的规定。

11.2 交接间

  11.2.1确定干线通道和交接间的数目,应从所服务的可用楼层空间来考虑。如果在给定楼层所要服务的信息插座都在75m范围以内,宜采用单干线接线系统。凡超出这一范围的,可采用双通道或多个通道的干线系统,也可采用经过分支电缆与干线交接间相连接的二级交接间。

  11.2.2干线交接间兼作设备间时,其面积不应小于10m2。干线交接间的面积为1.8m2时(1.2m*1.5m)可容纳端接200个工作区所需的连接硬件和其它设备。如果端接的工作区超过200个,则在该楼层增加1个或多个二级交接间,其设置要求宜符合表11.2.2的规定,或可根据设计需要确定。

  表11.2.2交接间的设置表 

工作区数量(个)

交接间数量和大小(个m2)

二级交接间数量和大小(个m2)

≤200

1-≥1.2*1.5

0

201~401

1-≥1.2*2.1

1-≥1.2*1.5

401~600

1-≥1.2*2.7

1-≥1.2*1.5

>600

2-≥1.2*1.7

见注

注:任何一个交接间最多可以支持二个二级交接间。

11.3 电缆

  11.3.1配线子系统电缆在地板下安装方式,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地板下桥架布线法,蜂窝状地板布线法。高架(活动)地板布线法,地板下管道布线法等四种安装方式。

  11.3.2配线子系统电缆宜穿钢管或沿金属电缆桥架敷设,并应选择最短捷的路径。

  此条规定为适应防电磁干扰要求编写。

  11.3.3干线子系统垂直通道有电缆孔、管道、电缆竖井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宜采用电缆孔方式。水平通道可选择管道方式或电缆桥架方式。

  干线子系统垂直通道有下列三种可供选择:

  1电缆孔方式通常用一根或数根直径10cm的金属管预埋在地板内,金属管高出地坪2.5CM至5CM,也可直接在地板上预留一个大小适当的长方形孔洞。

  2管道方式(包括管或暗管敷设);

  3电缆竖井方式:在原有建筑物中开电缆井很费钱,且很难防火,如果在安装过程中没有采取措施去防止损坏楼板支撑件,则楼板的结构完整性将受到破坏。

  干线子系统水平通道有如下两种选择:

  1管道方式

  管道对电缆起机械保护作用,很难重新布置,因而不大灵活,同时造价也高。

  2电缆桥架方式

  它们是由钢制部件组成。

  11.3.4一根管子宜穿设一条综合布线电缆。管内穿放大对数电缆时,直线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宜为50~60%,弯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宜为40~50%。管内穿放4对对绞电缆时,截面利用率宜为25~30%。

  4对对绞电缆不作为电缆处理,条文规定按截面利用率计算管子的尺寸。

  11.3.5允许综合布线电缆、电缆电视电缆,火灾报警电缆,监控系统电缆合用金属电缆桥架,但与电缆电视电缆宜用金属隔板分开。

  金属隔板分开是为防电磁干扰要求。

  11.3.6建筑物内暗配线一般可采用塑料管或金属配线材料。

本站声明: 本文章由作者或相关机构授权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保证或承诺内容真实性等。需要转载请联系该专栏作者,如若文章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换一批
延伸阅读

9月2日消息,不造车的华为或将催生出更大的独角兽公司,随着阿维塔和赛力斯的入局,华为引望愈发显得引人瞩目。

关键字: 阿维塔 塞力斯 华为

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县2024年8月30日 /美通社/ -- 数字化转型技术解决方案公司Trianz今天宣布,该公司与Amazon Web Services (AWS)签订了...

关键字: AWS AN BSP 数字化

伦敦2024年8月29日 /美通社/ -- 英国汽车技术公司SODA.Auto推出其旗舰产品SODA V,这是全球首款涵盖汽车工程师从创意到认证的所有需求的工具,可用于创建软件定义汽车。 SODA V工具的开发耗时1.5...

关键字: 汽车 人工智能 智能驱动 BSP

北京2024年8月28日 /美通社/ -- 越来越多用户希望企业业务能7×24不间断运行,同时企业却面临越来越多业务中断的风险,如企业系统复杂性的增加,频繁的功能更新和发布等。如何确保业务连续性,提升韧性,成...

关键字: 亚马逊 解密 控制平面 BSP

8月30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腾讯和网易近期正在缩减他们对日本游戏市场的投资。

关键字: 腾讯 编码器 CPU

8月28日消息,今天上午,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式在贵阳举行,华为董事、质量流程IT总裁陶景文发表了演讲。

关键字: 华为 12nm EDA 半导体

8月28日消息,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发表演讲称,数字世界的话语权最终是由生态的繁荣决定的。

关键字: 华为 12nm 手机 卫星通信

要点: 有效应对环境变化,经营业绩稳中有升 落实提质增效举措,毛利润率延续升势 战略布局成效显著,战新业务引领增长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高质量发展策略,塑强核心竞争优势...

关键字: 通信 BSP 电信运营商 数字经济

北京2024年8月27日 /美通社/ -- 8月2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联合牵头组建的NVI技术创新联盟在BIRTV2024超高清全产业链发展研讨会上宣布正式成立。 活动现场 NVI技术创新联...

关键字: VI 传输协议 音频 BSP

北京2024年8月27日 /美通社/ -- 在8月23日举办的2024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招商会上,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软通动力")与长三角投资(上海)有限...

关键字: BSP 信息技术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