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NET学习笔记 ARP和Ethernet部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3年初整理笔记,2013底发布至CSDN博客中)
嵌入式以太网开发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通过几个月的学习,个人觉得大致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通过高级语言熟悉socket编程,例如C#或C++,熟悉bind,listen,connect,accept等函数,在嵌入式系统中应用 lwIP协议栈。第二种途径,通过分析嵌入式以太网代码,结合TCPIP协议栈规范逐步实践协议栈代码。第一种途径效率高,开发周期短,编写出来的代码性能稳定,第二种途径花的时间长,开发出来的代码功能不完善,但是由于紧紧结合TCPIP规范,可以了解的内容较多,适合学习。本文通过分析和修改AVRNET源码并移植到STM32平台,逐步实现TCPIP协议栈的各个子部分,包括ETHERNET部分,ARP部分,IP部分,ICMP部分,UDP部分,TCP部分和HTTP部分。
【STM32NET学习笔记——索引】【代码仓库】
本文先实现ethernet部分和ARP部分。
1.2 其他说明【硬件平台】 STM32+ENC28J60
【编译平台】 IAR 6.5
【IP地址】在实践之前,需要通过ipconfig命令查看PC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AVR的IP地址设定必须和PC机在同一个网段中。例如 :
PC机IP:192.168.1.102
AVR IP: 192.168.1.115
【局域网访问 】
如果有STM32开发板或者其他CPU的开发板的话,可以把开发板的以太网端口连接到路由器LAN端口,只要保证开发板的IP地址和PC机的IP地址在同一个网段。
【广域网访问 】
如果有固定的电信网IP地址的话,可以在路由器中设置静态端口映射,把某个端口映射成局域网内的IP地址和端口号。若没有固定IP地址的话,可使用花生壳软件虚拟一个域名。
【代码仓库】——CSDN Code代码仓库。
以太网协议栈的实现离不开以太网驱动芯片。以太网驱动如何实现请参考——ENC28J60学习笔记。TCPIP的实现离不开两个基本地址,IP地址和MAC地址。在本例中通过以下代码定义和实现。
struct.h头文件中 相关定义:
//MAC地址结构体
#pragmapack(1)
typedefstruct_MAC_ADDR
{
BYTEbyte[6];
}MAC_ADDR;
//IP地址结构体
#pragmapack(1)
typedefstruct_IP_ADDR
{
BYTEbyte[4];
}IP_ADDR;
main.c函数中的初始化代码:
//初始化MAC地址
stm32_mac.byte[0]='S';
stm32_mac.byte[1]='T';
stm32_mac.byte[2]='M';
stm32_mac.byte[3]='N';
stm32_mac.byte[4]='E';
stm32_mac.byte[5]='T';
//初始化IP地址,固定IP地址
stm32_ip.byte[0]=192;
stm32_ip.byte[1]=168;
stm32_ip.byte[2]=1;
stm32_ip.byte[3]=115;
MAC地址和IP地址均为自定义的结构体,结构体中为一个字节数组。严格来说,MAC地址不能胡乱定义,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使用带有全球唯一的MAC地址的EEPROM芯片。
3.实现ETHERNETTCPIP是一系列协议的组合,其中最有名的为TCP协议和IP协议。但是千万不要忽视最底层的协议结构——ETHERNET。ETHERNET包括14个字节,称之为以太网首部,其中前六个字节为目标MAC地址,紧着的6个字节为源MAC地址,最后的两个字节为协议类型。以太网的实现通信时必须要知道双方的MAC地址,发送方不明确接收方的地址便通过ARP协议寻找目标MAC地址,如果依然没有结果则可只能把该报文转发给路由器,让路由器处理该报文。协议类型只需关心两种,0800的IP协议和0806的ARP协议。
ethernet.h中相关宏定义
//协议类型ARP报文
#defineETH_TYPE_ARP_V0x0806
#defineETH_TYPE_ARP_H_V0x08
#defineETH_TYPE_ARP_L_V0x06
//协议类型以太网报文
#defineETH_TYPE_IP_V0x0800
#defineETH_TYPE_IP_H_V0x08
#defineETH_TYPE_IP_L_V0x00
//以太网报文头部长度14
#defineETH_HEADER_LEN14
//目标MAC地址
#defineETH_DST_MAC_P0
//源MAC地址
#defineETH_SRC_MAC_P6
//协议类型
#defineETH_TYPE_H_P12
#defineETH_TYPE_L_P13
ethernet.c中相关函数
[cpp]view plaincopy
voideth_generate_header(BYTE*rxtx_buffer,WORD_BYTEStype,BYTE*dest_mac)
{
BYTEi;
//配置以太网报文目标MAC地址和源MAC地址
for(i=0;i
{
rxtx_buffer[ETH_DST_MAC_P+i]=dest_mac[i];
//avr_mac为全局变量
rxtx_buffer[ETH_SRC_MAC_P+i]=stm32_mac.byte[i];
}
//配置协议类型IP报文或ARP报文
rxtx_buffer[ETH_TYPE_H_P]=type.byte.high;
rxtx_buffer[ETH_TYPE_L_P]=type.byte.low;
}
eth_generate_header函数实现了填充以太网首部的功能,第一个输入参数为发送接收缓冲区。第二个参数为IP类型,在AVRNET项目中传入的参数不是0800的IP协议类型就是0806的ARP协议类型。第三个参数为目标MAC地址,由于本机MAC地址作为了全局变量,可以在函数内部填充到缓冲区中。
4.实现ARP为了使用最少的代码实现TCPIP功能,假设通过IP发送报文时已经确认了目标的IP地址,设备总是先被动的通过ARP先让PC机知道其MAC地址,这样当PC机发送UDP或者TCP报文时,在报文中已经包含了PC机的IP地址,设备仅需从rxtx_buffer中取出PC机IP地址。ARP协议是一个找邻居的过程,是一个广播找MAC的过程。发出者通过广播报文确认某个IP的MAC地址。ARP首部包括,2字节硬件类型,2字节协议类型,1字节硬件长度,1字节协议长度,2字节操作码,6字节发送者硬件地址,4字节发送者IP地址,6字节目标硬件地址和4字节目标IP地址。
在使用ARP协议时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操作码分为两种——ARP请求和ARP响应,ARP请求的编码为1,ARP响应的编码为2,先有请求后有响应。第二,发送ARP协议请求时请求方明确对方IP地址,但是不明确对方MAC地址,所以在请求报文中MAC地址全部以0替代。第三,由于不知道对方的MAC地址,所以只能通过广播帧发送以太网数据,所以以太网首部的前6个字节被FF填充。
为了便于ARP功能的实现,在arp.h文件中定义了以下宏定义
#defineARP_PACKET_LEN28
//ARP请求
#defineARP_OPCODE_REQUEST_V0x0001
#defineARP_OPCODE_REQUEST_H_V0x00
#defineARP_OPCODE_REQUEST_L_V0x01
//ARP响应
#defineARP_OPCODE_REPLY_V0x0002
#defineARP_OPCODE_REPLY_H_V0x00
#defineARP_OPCODE_REPLY_L_V0x02
//硬件类型10M以太网
#defineARP_HARDWARE_TYPE_H_V0x00
#defineARP_HARDWARE_TYPE_L_V0x01
//协议类型IPV4
#defineARP_PROTOCOL_H_V0x08
#defineARP_PROTOCOL_L_V0x00
//硬件地址长度
#defineARP_HARDWARE_SIZE_V0x06
//协议地址长度
#defineARP_PROTOCOL_SIZE_V0x04
//硬件类型2字节
#defineARP_HARDWARE_TYPE_H_P0x0E
#defineARP_HARDWARE_TYPE_L_P0x0F
//协议类型2字节
#defineARP_PROTOCOL_H_P0x10
#defineARP_PROTOCOL_L_P0x11
//硬件地址1字节
#defineARP_HARDWARE_SIZE_P0x12
//协议地址长度1字节
#defineARP_PROTOCOL_SIZE_P0x13
//操作码2字节
#defineARP_OPCODE_H_P0x14
#defineARP_OPCODE_L_P0x15
//发送者硬件地址6字节
#defineARP_SRC_MAC_P0x16
//发送者IP地址4字节
#defineARP_SRC_IP_P0x1C
//目标硬件地址6字节
#defineARP_DST_MAC_P0x20
//目标IP地址6字节
#defineARP_DST_IP_P0x26
在没有操作系统的支持下,一般通过一个无限循环实现子功能的实现。项目中通过某个process不断查询是否存在网卡数据,如果有网卡数据则立刻保存源MAC地址。因为项目中没有维护ARP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