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oot-2009.08在mini2440上的移植(六)---增加引导内核功能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移植环境
1,主机环境:VMare下CentOS 5.5 ,1G内存。
2,集成开发环境:Elipse IDE
3,编译编译环境:arm-linux-gcc v4.4.3,arm-none-eabi-gcc v4.5.1。
4,开发板:mini2440,2M nor flash,128M nand flash。
5,u-boot版本:u-boot-2009.08
6,参考文章:
http://blogold.chinaunix.net/u3/101649/showart.php?id=2105215
http://blogimg.chinaunix.net/blog/upfile2/100811115954.pdf
http://blogold.chinaunix.net/u4/122044/showart_2404333.html
http://www.linuxidc.com/Linux/2011-02/32772p6.htm
6.1,u-boot配置
【1】机器码的确定
通常,在u-boot和kernel中都会有一个机器码(即:MACH_TYPE),只有这两个机器码一致时才能引导内核,否则就会出现如下mach的错误信息或者死机。
打开board/samsung/mini2440/mini2440.c,定位到124行附近,修改如下:
#if defined(CONFIG_S3C2410)
/* arch number of SMDK2410-Board */
gd->bd->bi_arch_number = MACH_TYPE_SMDK2410;
#endif
#if defined(CONFIG_S3C2440)
/* arch number of S3C2440-Board */
gd->bd->bi_arch_number = MACH_TYPE_MINI2440 ;
#endif
对于u-boot-2009.08来说,MACH_TYPE_MINI2440已经在include/asm-arm/mach-types.h 文件的1985行附件有定义。
#define MACH_TYPE_Q2440 1997
#define MACH_TYPE_QQ2440 1998
#defineMACH_TYPE_MINI2440 1999//mini2440的机器码
#define MACH_TYPE_COLIBRI300 2000
#define MACH_TYPE_JADES 2001
【2】修改u-boot中内核引导参数:
打开/include/configs/mini2440.h,定位到60行附近,修改如下:
#define CONFIG_BOOTDELAY3
#define CONFIG_SETUP_MEMORY_TAGS 1 //如果没有定义这个参数,则uboot参数必须加入men=内存大小
#define CONFIG_INITRD_TAG 1
#define CONFIG_CMDLINE_TAG 1 //设置bootargs出入内核必须
#define CONFIG_BOOTARGS"noinitrd console=ttySAC0,115200 init=/linuxrc mem=64M
root=/dev/mtdblock3 rw rootfstype=yaffs
ip=10.1.0.129:10.1.0.128:10.1.0.1:255.255.255.0::eth0:off"
/* "noinitrd console=ttySAC0,115200 init=/linuxrc mem=64M
root=/dev/nfs rw nfsroot=10.1.0.128:/nfsboot
ip=10.1.0.129:10.1.128:10.1.0.1:255.255.255.0::eth0:off"
*/
#define CONFIG_ETHADDR08:00:3e:26:0a:5b
#define CONFIG_NETMASK 255.255.255.0
#define CONFIG_IPADDR10.1.0.129
#define CONFIG_SERVERIP10.1.0.128
#define CONFIG_GATEWAYIP10.1.0.1
#define CONFIG_OVERWRITE_ETHADDR_ONCE
/*#define CONFIG_BOOTFILE"elinos-lart" */
#define CONFIG_BOOTCOMMAND"nand read 0x30008000 0x80000 0x300000;bootm 0x30008000"
/*"nfs 0x30008000 10.1.0.128:/nfsboot/zImage.img;bootm" */
#if defined(CONFIG_CMD_KGDB)
相关配置选项说明:
CONFIG_BOOTARGS:该宏用于向bootm命令传递参数。CONFIG_BOOTARGS的值也被赋给环境变量"bootargs"。
bootargs参数解析:
initrd, noinitrd:当你没有使用ramdisk启动系统的时候,你需要使用noinitrd这个参数,但是如果使用了的话,就需要指定initrd=r_addr,size, r_addr表示initrd在内存中的位置,size表示initrd的大小。
console:console=tty 使用虚拟串口终端设备。console=ttyS[,options] 使用特定的串口,options可以是这样的形式bbbbpnx,这里bbbb是指串口的波特率,p是奇偶位(从来没有看过使用过),n是指的bits。console=ttySAC[,options] 同上面。看你当前的环境,有时用ttyS,有时用ttySAC,网上有人说,这是跟内核的版本有关,2.4用ttyS,2.6用ttySAC,但实际情况是官方文档中也是使用ttyS,所以应该是跟内核版本没有关联的。可以查看Documentation/serial-console.txt找到相关描述。
init:指定的是内核启起来后,进入系统中运行的第一个脚本,一般init=/linuxrc, 或者init=/etc/preinit,preinit 的内容一般是创建console,null 设备节点,运行init 程序,挂载一些文件系统等等操作。请注意,很多初学者以为init=/linuxrc是固定写法,其实不然,/linuxrc指的是/目录下面的linuxrc脚本,一般是一个连接罢了。如果内核找不到linurc文件,将会依次搜索 /sbin/init,/etc/init ,/bin/init,/bin/sh 。
mem:指定内存大小,不是必须的。
root:用来指定rootfs的位置, 常见的情况有:
root=/dev/ram rw
root=/dev/ram0 rw
请注意上面的这两种设置情况是通用的,我做过测试甚至root=/dev/ram1 rw和root=/dev/ram2 rw也是可以的,网上有人说在某些情况下是不通用的,即必须设置成ram或者ram0,但是目前还没有遇到,还需要进一步确认,遇到不行的时候可以逐一尝试。
root=/dev/mtdx rw
root=/dev/mtdblockx rw
root=/dev/mtdblock/x rw
root=31:0x
上面的这几个在一定情况下是通用的,当然这要看你当前的系统是否支持,不过mtd是字符设备,而mtdblock是块设备,有时候你的挨个的试到底当前的系统支持上面那种情况下,不过root=/dev/mtdblockx rw比较通用。此外,如果直接指定设备名可以的话,那么使用此设备的设备号也是可以的。
root=/dev/nfs,并非真的设备,而是一个告诉内核经由网络取得根文件系统的旗标。
在文件系统为基于nfs的文件系统的时候使用。当然指定root=/dev/nfs之后,还需要指定nfsroot,这个参数告诉内核以哪一台机器,哪个目录以及哪个网络文件系统选项作为根文件系统使用。参数的格式如下:
nfsroot=[
如果指令列上没有给定 nfsroot 参数,则将使用‘/tftpboot/%s’预设值。其它选项如下:
port = as given by server portmap daemon
rsize = 1024
wsize = 1024
timeo = 7
retrans = 3
acregmin = 3
acregmax = 60
acdirmin = 30
acdirmax = 60
flags = hard, nointr, noposix, cto, ac
参数nfsaddrs设定网络通讯所需的各种网络接口地址。如果没有给定这个参数,则内核核会试着使用反向地址解析协议以及或是启动协议(BOOTP)以找出这些参数。下面是U-boot官方文档提供的IP参数解析,其格式如下:
setenv bootargs ${bootargs}
ip=${ipaddr}:${serverip}:${gatewayip}:${netmask}:${hostname:${netdev}:off
注意,上面换行的地方均有空格。其中 10.1.0.129是开发板的IP,10.1.0.128是PC端(或虚拟机)的IP,上面的IP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修改,不要弄错了。参数nfsaddrs格式如下:
nfsadd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