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温计领域 “禁汞”措施两难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太可怕了!我来之前在家里找了一上午都没找到,回去之后我还得找。”在田向阳眼中,家里小小的充汞式体温计已经成了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
田向阳是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主任医师,在参加了“环境健康与医疗汞管理研讨会”后,他开始严肃地考虑家中发生汞污染的可能性。
目前,在中国每年约有1.2亿支充汞式体温计被生产出来,而它们已经成为了汞污染的巨大隐忧。
医疗汞污染之忧
据介绍,卫生保健部门所使用的汞虽然并不是人为汞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却是一个与健康紧密相关的汞污染源。
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每年生产约1.2亿支充汞式体温计,以每只体温计含汞0.5克计算,用汞就达600吨。如将水银血压计考虑在内,医疗卫生领域的汞消费总量更加惊人。
“极少量的汞就可以造成严重的损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副所长白雪涛举例说,1支水银(汞俗称水银)体温计约含0.7克(700毫克)汞,较大的温度计含汞量高达3克。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人体最高涉汞量为3.3毫克汞/公斤体重/周。
汞很容易蒸发到空气中,且毒性很强。研究显示,在每立方米1~3毫克汞的环境中,大约2小时就可导致头痛、打寒战、咳嗽、发烧、腹部绞痛、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还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行为紊乱、呼吸道和肺组织损伤,甚至因呼吸衰竭导致死亡。
据太原环境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琴介绍,某校曾有64名学生做物理实验时不慎将汞洒落在教室未做彻底清除。两周后,就有60名学生出现症状或体征,经职业病诊断小组诊断为急性汞中毒的有21例。而2名收集洒落汞的职工,由于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几小时后就发生中毒症状。
“我记得非典和今年H1N1流感暴发时,有关机构和学校派发了大量的体温计,每个家庭甚至小学生的铅笔盒里都有。”田向阳说。
“禁汞”两难
尽管在禁汞问题上存在着诸多争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果国内的医疗机构在短时期内全部采用无汞替代产品,体温计、血压计的生产企业必然受到很大冲击。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投融资顾问徐珊介绍,目前中国体温计、血压计的生产企业有100多家,其中生产水银体温计和水银血压计的企业有20多家。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员单位中,生产水银体温计、血压计的有11家,产品占整个市场份额80%左右。
此外,对替代产品成本和可靠性的疑虑也成了医疗领域“禁汞”的绊脚石。
在中国,医疗领域“禁汞”在几年前就已经展开。据白雪涛介绍,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和美国环境保护署合作开展了“无汞医疗”试点,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成为试点医院,开始水银式体温计和血压计的大规模替代工作。
“到今年8月,我们已经购置了1350支电子式体温计和100元电子式血压计,分别投入13万元和47.5万元。”北京积水潭医院设备科科长杨旭波告诉记者。不过他也忧心地表示,削减含汞产品的使用所创造的社会效应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但做这件事,医院“没有经济效益”。
杨旭波还称,由于一些医务人员对电子式血压计心存疑虑,不愿意以此作为诊断依据,对国产的更是不放心,医院只能高价进口国外产品(每台血压计约4700元),同时,每个病房还要放一台水银式血压计。
“若全部完成水银式体温计和血压计的替代,这对医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杨旭波说。
而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看来,完全替代也未必可行。“水银血压计、体温计在测量的精准度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徐珊表示,医疗产品作为国家战略储备的重要物资,关系到民生问题。出现2003年的非典和今年的甲型H1N1疫情时,都需要大量的水银体温计。让医院和家庭购置价格高昂的电子式血压计或体温计难度很大。
有专家同时指出,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医疗汞管理方面的法规,这意味着含汞医疗产品一旦被淘汰,这些产品中的汞可能得不到符合环境要求的管理和处置,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