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中人机界面的设计方案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网络环境中的人机界面,是指系统和用户之间经由计算机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它实现着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类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
作为计算机系统的用户界面上控制输入的方法,人机界面的发展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
1.命令语言。在图形显示、鼠标、高速工作站等技术出现之前,现实可行的界面方式只是命令和询问方式,通信以正文形式并通过用户命令和用户对系统询问的响应来完成。这种方式使用灵活,便于用户发挥其创造性,对熟练的用户有很高的工作效率,但对一般用户来说要求高,易出错,不友善并难于学习,错误处理能力弱。
2.菜单选项。这种方式可大大缩短用户的培训时间,减少用户的击键次数,并可使用对话管理工具,错误处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使用起来仍然乏味,易出现菜单层次过多及菜单选项复杂的情形,必须逐级进行选择,极大地影响了交互速度。
3.面向窗口的点选界面。此类界面亦称WIMP界面,即窗口(Windows)、图标(Icons)、菜单(Menus)、指示器(Pointing Device)四位一体,形成桌面(Desktop)。这种方式能同时显示不同种类的信息,使用户在几个工作环境中自由切换而不丢失其中的联系,用户可通过下拉式菜单方便执行控制型和对话型任务。同时,引入图标、按钮和滚动杆技术,大大减少键盘输入,提高了交互效率。
4.自然语言。使用自然语言与应用软件进行通信,把第三代界面技术与超文本、多任务概念结合起来,使用户可同时执行多个任务。
“自然语言”是指一种自然地随文化演化的语言,如中文、英语等。而世界语则为“人造语言”,即一种由人蓄意为某些特定目的而创造的语言。自然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主要工具,通常所有人类使用的语言都被视为自然语言。人造语言的发展方向在于不断消除“人造”这一生硬概念,使之最大可能地趋向于自然语言。其发展标志之一即是,目前有系统开始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新一代的用户界面。多媒体技术是专指在计算机程序中处理图形、影像、影音、声讯、动画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这可以看作是这种“人造语言”的发展,它直接指向人机界面关系处理中“人”的因素,不断倾向于“自然语言”形态。随着文字、图形、语音的识别与输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多媒体技术在人机界面开发领域内的进一步拓展,自然语言风格的人机界面将得以全面迅速地人性化发展。
这种语言朝人性化方向的发展,促进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对人机界面设计的导入,突破了以往人机界面设计对于技术科学的局部或阶段性认知与思考。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人机工效学的深化介入。人机工效学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最终使工作的过程与体验成为一个包含着对象实体、环境及丰富信息的综合体。
其次,审美价值的突显。人类的审美活动过程包括了客体和主体两方面,是客体的自然界或事物(产品)与主体的审美需要、审美心境相统一的一种关系,二者的和谐程度成为评价审美价值的标准。
上述二者的综合即是“以人为尺度的设计”。既有作为自然人的尺度,又有作为社会人的尺度;既研究生理、心理、环境等对人的影响和效能,亦研究人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人的尺度的双重性,使人类的造物行为充满了挑战与乐趣,即设立尺度与极限的同时,又提供了一种无限超越物性的可能。
如此我们明确了网络环境中的人机界面设计的目标与内涵。为了进一步从方法论上认识和分析界面设计,我们将其区分为以下三类:
1.功能性界面。这一类界面主要强调设计与人造物的协调作用。包括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与生产的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
2.情感性界面。这一类界面注重把握深入目标对象的使用者的心理情感,即物传递感受给人,人亦从物获得一种感性认同。
3.环境性界面。这一类界面反映着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信息传递产生的影响。
网络环境中的人机界面设计是对上述三类界面的综合考虑,它们形成一种有机和系统的联系,三者呈一个自下而上的递增关系。结合软件心理学、环境因素设计法、多方参与设计法以及支持设计过程的工具和表记法等设计方法论,它为我们设计适用的网络用户界面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具体而言,可阐释如下:
1.功能性界面。
它实现的是使用性内容,由使用性牵涉到多种功能因素的分析及实现功能的技术方法与材料运用。功能性界面的设计中,每一项操作都应是对人思维逻辑的符合,便于使用者明白操作功能;而对物或对象来说则应是确定无疑的,双方信息传递的畅通性是功能性界面的核心内容。
比如说,人机界面应能对用户的决定做出及时的响应,提高对话、移动和思考的效率,最大可能地减少击键次数,缩短鼠标移动距离,避免使用户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保证信息显示方式与数据输入方式的协调一致,尽量减少用户输入的动作,隐藏当前状态下不可选用的命令,方便用户自选输入方式,使用户能够自由控制交互过程。
在同一界面中,所有的菜单选择、命令输入、数据显示和其他功能应保持风格的一致性。风格一致的人机界面会给人一种简洁、和谐的美感。同时,统一的字体字号、统一的色调、统一的提示用语、窗口、按钮,在统一的位置可使用户产生良好的易用感。
功能性界面更多追寻的是技术层面的实现,如微软目前在人机界面设计方面强调的目标即在于技术方面的革新。包括如何把人们非数字化的做事方式,如用笔和纸做记录等行为全部转变成数字化的方式;如何把所有内容都实现数字化,并避免再产生非数字化内容,如把电脑中的电子文档打印成为纸质文档;如何用更具移动性的人机交互设备来帮助电脑解脱键盘和鼠标的束缚等重要方面。功能性界面是情感性界面与环境性界面设计的基本前提。
2.情感性界面。
情感性界面重视网络环境中的人机界面的亲和力(web accessibility),即网络无障碍。一方面,它确保任何人都有办法取得放在网络上的媒体内容--无论人们是否遭遇了身体、心理或技术上的障碍,都不会妨碍人们接收媒介所释出的资讯。也就是让网上的内容易于取得、利用。它的核心意义在于对最大人群的兼顾,不论是视觉、听觉、行动能力与认知能力有障碍的用户,还是使用较为老旧、运算速度较慢的计算机的用户。另一方面,它对人机界面的分类细化设计进行考虑。包括为特定应用的人机界面设计:为满足某类应用问题对人机交互作用的特定限制条件和要求的用户界面设计。如:虚拟现实、智能辅导系统、信息检索、Internet/WWW、CAD/CAM、专家系统过程控制、决策支持等。总而言之,情感性界面的设计强调对用户主体的尊重,重视用户自身心理感受的自由度与舒适性。
情感性界面设计的其它内容包括:
对所有可能造成损害的动作,坚持要求用户确认,如设立提示问题“你肯定……?”等。对大多数操作应允许恢复(UNDO),对用户出错采取宽容的态度。
人机界面应该提供上下文敏感的求助系统,让用户及时获得帮助,尽量用简短的动词和动词短语提示命令。同时,用窗口分隔不同种类的信息,只显示有意义的出错信息,避免因数据过于费解造成用户烦恼。
合理划分并高效使用显示屏。仅显示与上下文有关的信息,允许用户对可视环境进行维护:如放大、缩小图像。
3.环境性界面
如果说功能性界面主要指向人的生物需求,情感性界面主要指向人的精神需求,那么,环境性界面则主要指向人的社会需求,即人渴望被其所处人文环境的认可需求。这种环境的特点具有两重性:主体首先被此环境打上烙印;同时,主体又复在此环境中验证该印记。具体而言,该意义上的环境是指人生活所处的特定时代与背景,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历史等众多方面的综合因素。人处于该环境之中,是以社会群体而不是以个体为基础的存在。对环境所提供的物理条件与精神氛围的整体考虑,是人机界面设计中意义最为深远的部分。
环境性界面设计在此意义上关涉于符号学的研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符号学是研究既存在社会结构下,各种符号(sign)的科学。”符号学研究的不仅是由意符(signifier)、意旨(signified)所组成的单一符号,而更是探究隐藏在符号之后的“文化”脉络。“文化”不单是某个民族精神与物质文明的总称,而被视为一种可解析的“语言”;或者说是包含着操纵某一社群团体的种种“论述”(discourse)。
符号可区分为三种:① 图像符号(ICON)。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的相似而构成的。人们对它具有直觉的感知,通过形象的相似即可辨认出来。② 指示符号(INDEX)。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具有因果或是时空上的关联。③ 象征符号(SYMBOL)。与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即社会习俗。
因此,建立在符号学基础上的环境性界面的设计要素变得明朗起来。即于网络环境中的人机界面设计,运用特定的视觉语汇来对所处“环境”加以表现与描绘,为用户制造一种社会心理认同。环境性界面设计的实质是对于社会实际生活文化的一种扩充与网络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