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下,我们该如何建设智慧城市?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对智慧城市寄予了厚望。随着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智慧水平不断提升。当前,有的城市使用智慧城市的信息化技术大力开展疫情防控阻击战。
浪潮作为智慧城市运营商,始终在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支撑,如何看后疫情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浪潮集团副总裁、智慧城市事业部总经理姜振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第一财经、钛媒体等媒体采访时认为:
智慧城市建设仍需夯实基础,并以问题导向来审视规划;后疫情时代的智慧城市不会推倒重来,但是会聚焦更“快”而“实”;只有注重技术积累、拥有平台优势的企业,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理性看待
记者:如何看待智慧城市在疫情期间的表现与外界预期的差距?
姜振华:从智慧城市建设所处阶段来看,目前各界的期望值太高,还需要理性认识。
智慧城市的建设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包括网站、办公OA等建设,卫生、环保、能源、水利、交通等行业应用建设;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之上,提供云服务支撑;第三阶段是“烟囱化”系统的横向贯穿和打通,帮助政府流程再造,提高解决问题效率。
目前智慧城市还处在发展阶段,需要先做好基础设施搭建、行业领域应用和数据的融合工作,找准重点要解决的问题的发力点,才能实现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
各地政府部门搭建的信息化系统平时可以解决部门内部各种问题,但疫情发生后,应对突发事件时还存在差距。例如城市人口的数据目前还是以公安部门身份信息来做判断依据,但是并没有对卡口、社区、医院等人员进行融合汇总统计分析,所以数据的精准性与疫情防控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记者: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主导,比如各个部门数据不共享,智慧城市很难生效。疫情是否会对政府建设思路有改变?
姜振华:智慧城市肯定需要政府引导。以前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为政府管理服务,但是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如何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逐渐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各级政府、厂商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归根到底,还是要以问题和应用导向来审视和完善智慧城市规划。比如,围绕市民出行问题,可以通过市民反馈、企业现场调研等方式来收集问题并加以归纳分类,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市民出行难的问题,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对生活品质的改善。浪潮一直围绕“优政、惠民、兴业”的目标来建设智慧城市,今年也会围绕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民生服务着重发力,开展各项惠及民生的线上服务,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
记者:是否需要政府流程的改变?政府把流程梳理好,再和建设结合起来?
姜振华:如果政府存在流程不通、数据不通等情况,是因为没有找到问题关键所在。比如说群众普通反映的停车难问题,可以通过信息化和大数据分析手段,分析出停车位缺口、车辆拥有数、人员密度、人员年龄结构、职业以及居住地配套服务等信息,再根据城市规划情况进行综合研判,政府相关部门就能很快找到问题所在,进而打通政府相关流程。
“疫”后智慧城市建设不会推到重来
记者:疫情之后,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是否会变化?针对疫情期间出现的问题是否会有增建或逐步推进?
姜振华: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会推倒重来,而是基于现有的框架来进行调整和优化。例如,近期上海发布的智慧城市指导意见,没有否定和推翻原有框架,而是更聚焦于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城市运行的一网统管、经济发展的一网通调、城市生活的一码通行等方面。
智慧城市建设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快”和“实”。
疫情期间,浪潮支撑云南省疫情监测指挥系统搭建,上百人从大年初一开始工作,系统5天上线,快速满足了抗疫的需要。其中爱城市网能够快速提供人口排查服务,是因为该平台经过多年发展与积累,拥有雄厚的技术能力和强大的人员支撑能力,能在关键时期灵活定制服务。所以说,只有注重技术积累、完善平台建设的企业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
另外智慧城市建设还要注重实用性,智慧城市服务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关键还是在于实用,让市民、企业、各委办局等一起进行效果评估,决定是否实用。
记者:基于智慧城市建设,未来会有大投入预期吗?
姜振华:今年,随着国内投资加大,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加码以及5G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基层公卫、大型医疗设备、健康医疗大数据的连接和城市以路灯为载体的基础设施的连接,都成为可能。
我认为2020年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窗口期,技术已比较成熟,在解决疫情中城市发生的核心和公共问题后,未来能带来更大的支撑作用。
我坚信智慧城市建设会突飞猛进,发展日新月异,这也是浪潮把智慧城市作为重要业务板块,进行重点投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