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以科技支撑疫情防控工作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支撑疫情防控工作”。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有力地推动力我国疫情防控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手段在防疫抗疫中的主要应用
(一)疫情查询与问诊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引发社会一定担忧,政府及企业提供疫情信息的移动产品,为公众查询疫情、网络问诊、安心居家隔离提供了帮助。
比如,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联合成立了疫情防控大数据攻关团队,快速开发出“密切接触者测量仪”(公众版),用户可以自主查询自己是否属于“密切接触者”。武汉协和医院、火神山医院搭建的远程会诊平台,借助5G网络、智慧屏、高清智能会议终端等,支持多地医疗专家通过视频分享病患的医疗档案进行诊断。
一些互联网企业上线“新冠肺炎病例曾活动场所”专题地图、“新冠肺炎疫情小区查询”、“抗击疫期服务直通车”等小程序,在网上就能便捷、直观地看到附近多远距离内有多少确诊病例,也能远程向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发热、普通感冒和新冠肺炎等免费在线网络问诊,让广大民众及时知晓疫情信息,遏制疫情扩散及社会恐慌。
(二)地区疫情防控
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快速对人员进行登记管理,防范人员出行带来的疫情传播,科技力量起着巨大作用。比如,一些火车站、机场、地铁站,陆续架起了智能红外测温仪;还有小区设置了雾化消毒帐篷、电梯装紫外线灯等高科技设备。广州公交集团交投公司上线了出租车司乘人员戴口罩自动识别功能,自动识别司乘人员戴没戴口罩,并实现在线督促和提醒。再如一些社区运用互联网公司推出的社区管理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智慧健康打卡、访客登记、视频关怀、数字巡查、快速上传下达等。
(三)智能诊断和治疗
新技术催生下的智能化呼吸机、监护仪、制氧机、负压救护车等医疗产品都出现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病人抢救以及抑制病毒扩散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月28日,由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指导、依图医疗开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智能影像评价系统上线,更高效、准确地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依据,为疫情诊断起到了“加速”的重要作用。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线自动化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将原来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大幅缩短确诊时间,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
(四)智能物流配送与交通保障
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的运用,不但避免防疫人员交叉感染,还减轻工作人员的配送负担。比如,配送、送药、巡查、消毒,原本必须由医护人员完成的工作,在一些医院可以交给医疗机器人完成。各地公安机关利用无人机配合防疫的工作开展,无人机观测范围大、视觉广,提高了防疫检查工作效率。物流方面,运用智能机器人、无人机配送,效果获得肯定。据媒体报道,武汉第九医院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而某电商平台物流武汉仁和站距离该医院只有600米。智能配送机器人投入使用后,大大减轻站点的送货压力。
(五)疫情大数据分析
运用大数据、云服务等分析、统计人员流动情况,对支撑服务疫情态势研判、疫情防控部署等有重要参考意义。2月14日,工信部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通过电信大数据,可以统计分析全国特别是武汉和湖北等重点地区的人员动态流动情况,分析预测确诊、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触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动态流动情况,支撑疫情防控部署,还可以实时采集、汇总和处理电信相关数据,及时提供各类数据分析结果,为疫情防控提供精细化数据支持。
例如,南京以大数据优化网上服务,畅通数据通道,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线上办”、事务处理“不见面”,在有效减少人员流动的同时,满足企业个人办事需求。针对个别基层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形式主义问题,一些地区以大数据助推信息共享,建立疫情相关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数据使用效率,有效避免基层多头报送重复性信息,杜绝“填表抗疫”等形式主义做法。
(六)助力恢复生产生活
疫情阻隔社会线下运转,线上运作有利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一些互联网科技企业结合“不出门”概念,推出“不出门”网上办公、教育、办公、医疗、会议、培训等应用场景与业务,免费使用或优惠使用。此外,生活领域,分布于全国的无人超市和智能售卖柜成为消费者理想购物场所;在线VR看房、看车等成为民众生活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