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确要求中小学教材中不得夹带这些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2020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教育部明确,义务教育国家课程各学科使用《2020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中的教材,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全部使用统编教材。中小学教材中不得夹带任何商业广告或教学辅助资料的链接网址、二维码等信息。
有网友现身说法: 我记得当时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还是选修几来着后面付的网址有黄色网站 也是惊了!有网友指出: 老师也不能推荐App叫学生下载。还有网友指出: 但是老师会要求买课外的一些辅导资料,上面全是教材链接和一些相关教材和辅导广告。更有网友指出: 现在人挣钱都心急成啥样了。虽然单纯讲奉献不合适,但官员,教师,医生,军人是不是应该多些责任再搞钱?其实教育部办公厅早在2011年就已在《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印规范》中明确规定,教科书内不得含有广告内容。教材乱象仍然屡禁不止,根子还是相关主管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权力运行缺少监管所致。
教材作为严肃刊物,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权威载体,理应传递知识精华,而不是商业糟粕,在教材中夹杂大量广告显然是对科学知识领地的侵犯。并且,中小学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对广告信息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容易受到广告内容的误导。教材夹带大量广告这种做法是有失妥当的。以往的中小学生教材单一,几乎都统一采用某个出版社编著的教材。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出台,相关部门放宽了编写教材的规定,却缺乏必要的管理、审查和监管。教材日益多元化,给了学校和师生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但也给教材“插播广告”留下了漏洞。其实教材里有广告内容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此前,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下)语文课本的封面插画上,一幢医院大楼上赫然写着四个字:博爱医院。
商业广告植入教科书显然是利益使然,至于广告利益最终落入何人囊中,学校选定学生的教材具体依照什么标准,可想而知。商业广告之所以可以堂而皇之地“混进”正规教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教材垄断。教材出版单位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并定向推广到各个学校,这样就容易造成销售垄断格局,学校必须用,没有选择权。其二,利益驱使。由于存在垄断空间,同时,这种垄断也可以为广告宣传带来巨大商机,于是教材难免成为广告商觊觎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这也为官商勾结、权力寻租埋下伏笔,某些地方教育部门出于利益驱动,随意调整中小学教材的内容,添加大量广告内容,获取不义之财。其三,监管失效。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材的销售和使用拥有决定权,而针对这些权利所采取的监管措施却相对空白。在没有健全的问责机制下,仅凭自觉,很难杜绝这种行为。其四,社会监督缺位。直接使用这些教材的学校没有负起责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其他社会主体的监督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缺乏社会监督也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教材采购并非没有制度规范,但有了制度不落实,就等于没有制度。在这其中,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及其负责人在利益面前公权私用、铤而走险,是制度被架空的主要原因。要想杜绝教科书里夹带广告这种现象,要针对具体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其中,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监管,管住人、管住权力。一方面,对发现的问题必须严肃查处,对涉事的相关部门要一查到底,不断加大处罚力度。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对教材定期抽检的长效监管机制。对未能及时发现问题的主管部门及其负责人,应当执行严格的问责追究。唯有这样,才能彻底打破教育行政部门和出版商之间的利益链条,杜绝这种不良现象。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负起责任,教材虽是由相关教育部门主导,但是学校作为直接的参与主体也应增强责任意识,发现此类问题,积极表达诉求,参与解决,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而不是一味盲从主管部门。再加上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和监督,相信可以让教材变得更加干净,真正成为知识的载体,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为教育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