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体验过物联网金融场景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年来,商业银行已开展了局部的物联网金融应用试点和探索,如利用物联网进行访客跟踪管理,应用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进行实物资产和设备管理,依托智能穿戴设备进行支付等,物联网技术在银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面向企业客户的应用
在面向企业客户的服务中,银行可通过传感器采集全面客观的数据,将资金、信息、实体相结合,构建三维立体的物联网金融模式,进一步降低风险,推进业务模式变革。比如:
小微企业融资。银行可运用物联网实时掌握其授信企业的采购渠道、原料库存、生产过程、成品积压、销售情况以及用户的使用情况,可按需贷款、按进度放款,物联网还可帮助银行开展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预警,预防欺诈违约案件。
动产质押融资。传统业务模式中,银行往往无法对质押的动产做到全方位监控,而物联网的传感、导航和定位等技术将使物流环节(尤其是仓储和货运环节)变得可视化,银行可从时间、空间、物理状态量等维度全面感知和监控质押动产的存续状态和变化,以提高风控精细化水平。
供应链融资。在传统供应链场景下,核心企业一般只掌握其直接上下游企业的相关经营数据,如将物联网RFID和EPC等技术应用于供应链各环节,实时跟踪和监控供应链上的每一个零件、配件和产品数据,将打通上下游企业信息,有利于银行依托真实交易和实体行为,全面客观评估产业链条上各主体的信用状况。
服务“三农”。物联网传感器可及时获取农作物真实的生长环境和长势,使银行有条件自动化预测产量和预期收益,为农户提供合适的贷款和保险服务,或面向农户提供辅助农业种植的增值服务,促进农户生产效率提升,实现银行和客户的双赢。
2.面向个人客户的应用
物联网“连接万物”的理念与消费者对于智能化、移动化、便携性等的需要相契合,银行也具有利用物联网实时获取并分析客户数据来提升和改进服务品质的需要。在面向个人客户的服务中,利用物联网技术,银行可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入口,将银行服务延伸并无缝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为客户打造随时、随地、随心的服务。比如:
智能穿戴设备和无感支付。基于内置无线射频或NFC(近场通信)模块的智能穿戴设备,可为个人客户提供便捷的近场支付功能;停车场摄像头识别车辆车牌并关联银行账户实现停车缴费,为客户提供了顺畅及“无感”的支付体验。未来,物联网将深入个人消费领域,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客户提供更为丰富、智能和便捷的应用和体验。
基于位置的客户营销和服务。利用物联网技术,银行可获取客户的位置信息并提供服务,如获悉客户在商场购物,银行可向客户推送信用卡商品促销等营销信息,将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客户消费场景中;又如在获悉客户抵达银行网点附近时,银行可利用ibeacon技术(苹果公司发布的一种基于低功耗蓝牙的通信协议)向客户推送自动排队或营销信息,改善客户体验。
智能家居金融服务。美国Capital One银行已经基于亚马逊Echo音箱率先提供了通过语音操作作为入口的银行交易功能,包括信用卡还款和支票账户等。
定制化保险。物联网技术将推动保险精准定价从而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并大幅提高保险业对风险的预期和预防能力,例如,利用车联网技术分析客户驾驶习惯并设计车险产品,利用智能家居技术设计财险产品,利用物联网穿戴设备设计人身险产品等。
3.面向银行内部管理的应用
银行在内部管理的各类应用场景中,合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解决方案,可以有效解放人力,提升管理效能。比如:
实物资产管理。传统的资产管理主要依靠人工,效率低下、错误率高、成本较高,同时难以及时更新、检索与追溯资产信息。物联网技术提供了基于二维码、RFID和定位与蜂窝网络等智能化的资产管理方式,比如,在资产出入库时采用基于RFID的解决方案,而在运输途中应用GPS+GSM或者LPWAN(低功耗广域网)的资产追踪解决方案,结合传感器技术和室内外定位技术以追踪资产的位置和状态。
智能安防。传统的安防工作大量依赖于人力,不仅事故处理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近年来涌现的门禁警报系统、烟感探测消防系统、视频监控安防系统、防爆安全检测系统等智能安防系统,可综合运用图像处理技术、监控技术和警报技术,实现迅速警报,从而降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