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将力争到2021年建成4个以上成熟的人工智能产业区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你了解么?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仅2月初至今,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中央层面就至少5次部署与“新基建”相关的任务。
新基建与过去传统的道路桥梁建设等有着明显的不同,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新基建更注重“新”,拥有更多科技内涵,代表着中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在成都2020年1000个重点项目中,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项目打了头阵;就在日前,成都获批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这些都将是成都布局新基建,下好“先手棋”的关键。
获批试验区
科技部复函给成都“划重点”
“新基建”不是一个新鲜出炉的概念。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邹蕴涵解读,早在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
成都目前有人工智能企业近200家,位居全国第六。日前,科技部在其官网发布消息,支持成都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试验区建设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推动成都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有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发展。
四川省科技厅相关人士解读,此次全国共有重庆、成都、西安、济南等11个城市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入选本身就是对这些城市人工智能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肯定。科技部复函给成都“划了重点”——在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等场景加强应用示范。力争到2021年,成都在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医疗等应用领域形成7个全国性引领场景,建成4个以上成熟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同时,四川省将做好省市共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的顶层设计,筹备召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推进会。
新基建“领跑”
19个项目集中开工投资超百亿
3月11日,总投资超百亿的产业生态圈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举行。此次集中开工项目19个,总投资约123亿元,涉及生物产业生态圈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等多链条。提升创新链构建核心竞争优势
作为此次开工的重点项目,京东方(成都)信息医学产业园将围绕移动医学、再生医学、穿戴科技、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专用医学显示、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等业态构建产业微生态,同时该项目将与京东方数字医学中心协同,打造涵盖预防、诊疗、康复、安养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生态体系。
京东方数字医学中心是京东方集团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打造的另一项目,以“打造国内领先的数字医学中心”为目标,将建设为一家以心血管、骨科、肿瘤、康复及妇儿为重点科室的营利性综合医院。
据悉,此次集中开工的产业生态圈项目普遍呈现“高精尖”态势,尤其以康诺行生物药中试基地项目、朴华科技抗肿瘤多靶点抗体药物研发平台、精济药业化学药研发中心项目和艾格尔抗肿瘤药物研发平台等6个创新链项目为代表。做实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优势
此次开工的19个项目中,还包括纳米维景CMOS探测器及静态CT研发生产基地项目、贝施美数字化生物医学材料产业基地和润兴生物菌剂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等4个产业链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
其中,纳米维景拥有自主研发的多焦点扫描射线源技术,将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MOS探测器以及全球首个第六代CT(静态CT)生产线,有望进一步提升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特色产业优势。
“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着力打造3.0版本的产业功能区。今天集中开工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项目,是在做强产业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