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是否准备好了?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自智慧城市概念被提出以来,智慧城市已经得到了好多年的发展。那么,很多人想问智慧城市建设到底如何呢?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对智慧城市建设一次粗暴的检验。
疫情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在面临这次疫情中,我们通过不同程度地利用大数据共享、数字政务、舆情监测和人工智能分析等手段服务于疫情防控决策和公众参与,同时也发现一些因工作疏忽或前期准备不足导致的技术短板,从而影响疫情防控的效果。这次疫情检验了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也为各地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和相关技术供应商提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机遇。
疫情暴露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短板
智慧城市是什么?智慧城市是通过城市各项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更高效地连接资源供需双方,使资源供需更精准地匹配,在空间、环境、能源等有限资源条件下实现更大的生产效率和提升居民幸福感。
从这个层面上看,这次疫情是一场极端特殊场景下的城市资源调度考验。对比17年前的SARS,此次疫情下的公众,获取疫情动态、专家答疑解惑、社交媒体求助、多平台防疫科普直播等信息都更为便捷;此次疫情下的政府,在原有的城市大脑和城市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专门的疫情数据平台模块,对各部门的数据进行快速汇集和分析,服务疫情期间的资源调度、态势研判和科学决策指挥等等。移动互联网、云计算、5G等技术带来的信息传播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病毒从武汉进一步向全国传播的路径。
但“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也逐渐暴露。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白皮书显示,我国“政务云”已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但在这其中的一些地区,出现了网上政务系统崩溃停摆;无法快速调整交通运行策略来阻断出行风险;社区流动人口管理采取完全封闭小区,禁止所有人进入的“一刀切”的方式;在线口罩预约、疫情实时监测等基础功能无法实现等等。
由此可见,我们一些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数字城市建设的早期,各部门、各行业的业务与数据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看似是线上能力建设,更多的还是关注静态的空间和设施。面对这次疫情相关的各类综合的动态场景,以往完成的静态数据汇聚机制工作明显不够用,在快速建立危机事件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上遇到困难。
变危为机,抓住智慧城市建设未来方向
根据最新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IDC预测,至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相关支出规模将达到1240亿美元,中国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266亿美元,是支出第二大国家,仅次于美国。中国市场的三大热点投资项目依次为可持续基础设施、数据驱动治理以及数字化管理。在预测期间内(2018-2023年),三者支出总额将持续超出整体智慧城市投资的一半。
智慧城市的投资不会减少并逐年增加,而如何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下沉”,推动新技术新应用与治理现代化的融合,是这场疫情留下的反思和机遇。
一、加强公共卫生健康和市民服务领域的建设
这次疫情暴露出在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主要围绕公共安全、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将公共卫生健康作为重点建设领域的少之又少。《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中指出,至2020年,中国市场支出金额占比前三的应用场景依次为智能电网(SmartGrids)、固定智能视频安防(FixedVideoCamera)、联网后台系统(ConnectedBackOffice),三个应用场景的投资规模占比超过支出总额的40%。
二、信息公开与数据开放
政府部门的信息向社会公开,公众才能及时了解信息,避免各种谣言和恐慌;政府内部各部门打破业务与数据壁垒,真正做到互联互通,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到协同作战、高效运行;企业和研究机构向政府将政府的开放数据和企业数据结合,进行科研和产品开发,如此次不同互联网公司做的疫情动态地图产品等。
目前,北京、深圳等城市已在政府网站陆续开放了高质量可机读数据集,并提供了文件下载、元数据、关联信息、数据项、数据预览、可视化分析、API详情、数据纠错等信息内容和服务功能。上海更是率先行动起来,将这次疫情防控视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机遇,迅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内容包括强化数据聚合共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等。
此次疫情过后,对相关技术供应商来说也是一大机遇。
一是中小型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机会
在最新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中,IDC拓展了对于智慧生态系统的研究与规模预测,大约70%的投资发生在智慧城市年支出小于100万美元的城市。他们可以将大型项目的经验应用于更小型、更多元化、更有利于客户承担的项目中,为中小型城市创造价值。
二是智慧城市应用场景的增长
IDC预测随着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的发展,用例呈现多样化趋势,增长快速的新场景的影响力将会逐渐扩大。在5年预测期间内(2018-2023年)增长最快的应用场景为数字孪生(DigitalTwin)、车联网(VehicletoEverythingConnectivity)、开放数据(OpenData)。
综上,通过这次疫情应对的过程证明,这十多年来的智慧城市建设还是无法真正高效应对突发重大事件,对于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还需要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不过,我们是可以建立一个很好的反应系统,利用所有发展至今的科技与科学,使用手机来收集信息和发布信息,还可通过卫星地图查看人群动向。希望在下一次的突发情况到来时,智慧城市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