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遇上AI会有什么故事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十年前,理工科背景的李文友因个人爱好接触了中医,一场 AI+中医的创新探索开始萌芽。
在上海人工智能发展联盟 AISPACE 举办的 “AI 向善” 直播活动上,李文友向动点科技详细介绍了他的创业故事。2016 年,李文友创办了大经中医,该公司旨在通过自研的跨流派、跨病种、跨区域的中医人工智能系统,助力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智能化传承。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中医传承发展当中的一些问题。” 李文友解释,中医的知识体系非常个性化,很多知识来自于不同流派、不同名老中医的传承。而传统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该方式有很多局限性,且名老中医的经验很难复制,所以整个中医服务产业的质量和规模都受到限制。“我们希望能用信息化、人工智能的方式把名老中医经验能够传承下来,研发出智能化的传承方式。” 李文友介绍。
据介绍,大经中医的核心业务包括名老中医诊疗经验的智能化传承和中医的临床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开发,其产品可以在中医医联体医共体的建设、智慧中医云平台的建设等场景中发挥作用。“我们把名老中医的经验数字化,开发成智能化的临床辅助诊疗系统,来帮助更多的临床医生,特别是年轻的医生。” 李文友说。
其中,值得强调的是中医的 “数字化”,众所周知,中医的诊断指标不像西医容易实现数字化,标准化。“我们处在一个很偏门的领域,有些人觉得中医市场比较小,有些人可能觉得中医不是一个很适合 AI 发挥作用的地方,所以做这件事的人很少。” 李文友表示,中医的基础和信息化、智能化不匹配的,所以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
据介绍,中医的诊断主要靠症状和体征,需要用语言来描述,同一个种病,不同的老中医先生有不同的具体思维方式。显然,挖掘名老中医的经验是一个非常难做的事情。李文友表示,在基础工作方面,大经中医用了大量的精力做研发。“我们用了各种各样的算法、技术,最后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我们现在有近百名全中国最顶级的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合作,而且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这一点让人感到骄傲。” 他说。
他强调,埋头苦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方法论。“一开始我们把精力花在技术算法方面,后面我们意识到还需要关注对中医本身的这个认知上。” 他表示,每个名中医师或流派的临床思维有个性的地方,也有共性的地方,即中医常用的 “辨证论治” 临床思维。(辨证即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显然,提升对中医的认知有利于更好的设计智能化系统。据悉,大经中医已开发了中医术语规范化技术、中医症状和体征的自然语言识别技术以及中医智能化辨证模型等,除了能够准确辨证,还能辨识兼证,达到了较高的辨证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大经中医也及时推出了相关的诊疗辅助方案,以帮助前线抗疫。其产品也入选了国家工信部首批 34 个 “有助于疫情防控的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此次疫情会给中医智能化带来很大的机遇。” 他说。
据李文友介绍,大经中医的客户范围较广,商业模式也较灵活。区域的卫健委、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医联体或医共体、大小医院(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医院)、社会化的中医诊所等都是其目标客户。据悉,其合作伙伴目前已经包括广东省中院、江苏省中医院、浙江省中院、上海龙华医院等。此外,针对不同的用户,其也提供不同的系统部署方式:可以支持与医院的 HIS 系统连接,针对社会化的诊所,也可提供云服务,客户只要申请一个帐号就可以使用服务。“我们现在部署在中医院的都是全科系统,差不多涵盖了现代医学的十几个系统,包括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差不多涉及 500 种常见病。” 李文友补充说。
结合丰富的产品形式,其商业模式也较多元:首先是可作为医疗信息化产品,卖给医院,每年收取运维费。此外,也可以进入医院的诊疗运营服务,实现诊疗费用分成。最后在供应链方面,因系统和药房可连接,所以其在中药企业销售方面也会有一定的收益。
据李文友透露,目前,大经中医总共完成了两轮融资,主要资金来自于产业投资:第一轮两千万元融资,第二轮为五千万元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