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机器人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实质性的力量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副院长甘中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耿道颖等多位专家学者组成攻关小组致力研发消毒机器人。
记者1日获悉,他们三天完成方案和图纸设计,不到三周就成功开发出消毒机器人第一代样机,并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医务人员一起试实验应用。该消毒机器人率先实现人机远程融合控制模式,安全性能大大增强。
记者看到,在医院的楼道等敞开式空间、病房等较狭窄区域,安装了成熟的紫外杀菌产品的消毒机器人自主无障碍行走、自动消毒,效果和应用前景得到了医院护理部门的认可。
疫情防控期间,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消毒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同时实现消毒过程和结果的精准控制成为医院和学界思考的重要课题。甘中学表示:“看准就做,主动出击,科研攻关不能等。”快速做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消毒机器人,为疫情防控贡献实质性的力量。
作为机器人装备实施攻关小组组长的甘中学表示,在已有移动平台的基础上,增加视觉系统、消毒设备及过程控制系统,使机器人隔着几重墙壁也能“听”到指令,自主运动到指示位置,实现人机远程融合控制的自动消毒。他形象地解释:“就像打枪一样,指哪儿打哪儿。”
据介绍,最初,消毒机器人的使用环境被限定在同一局域网下,就像连接WiFi一样,控制端不能离开一定范围,无法实现长距离控制。“远程”能不能再“远”一些?这个问题曾困扰着攻关小组的成员。对此,研究人员采用云服务器作为中间代理,在一座大厦进行的喷洒测试中,从同楼层到相差十几楼,控制人员在不同位置都能够实现对机器人的远程监控。
人机融合控制模式是保证安全性的一柄“利器”,也是攻关小组研发的消毒机器人较之其他产品的优势所在。工研院智能工业机器人及应用工程实验室青年研究员齐立哲告诉记者,在人机融合控制模式下,机器人自主运动的同时,控制端不仅可以实时看到它所“看”到的,还能监控它的状态,一旦发现故障,可以控制或切断它,甚至及时帮助它、优化它。
不同构造的病房分别需要喷洒多少消毒液?需要紫外线停留多长时间?每个区域的照射角是多少?可否将这些经验形成一个数据库?……甘中学表示:“对消毒过程的精准控制,已经纳入二、三代机器人的规划中。”据透露,工研院自主研制的紫外杀菌设备,将在第二代机器人上亮相。面向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多自由度移动消杀病毒”的第三代机器人的开发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