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如何防控疫情的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摘要: 复旦大学与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联合研发AI辅助诊断与预后预测系统,可将患者的CT“阅片”时间从约10分钟缩短到数秒内,已服务93%的本市新冠确诊病患。
正在进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市科委主任张全介绍了疫情防控科技支撑的情况。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提问:能否具体说明下通报中提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医疗器械装备、智能机器人等新产品实际被应用在抗疫一线的哪些工作场合,起到了什么效果?
张全回答说,疫情发生后,本市高校院所、科技企业与一线医疗机构紧密协作,一批联合攻关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率先应用到疫情防控第一线。
例如,在医疗和智能设备方面,联影医疗为疫情防控提供包括高性能医疗设备、远程医疗、人工智能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钛米科技、达闼机器人等研制的智能机器人,提供移动消毒、物资配送回收、发热初筛、隔离病房服务等服务,有效减少人员交叉感染、提升病区隔离管控水平。巨哥电子、深蓝科技等研发的红外测温监控系统在机场、高铁、地铁、楼宇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依图科技开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智能评价系统”,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线应用,可对肺部CT影像的新型冠状病毒性病灶进行定量分析、疗效评价和预测预后,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依据。复旦大学与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联合研发AI辅助诊断与预后预测系统,可将患者的CT“阅片”时间从约10分钟缩短到数秒内,自2月21日上线以来,已服务93%的本市新冠确诊病患。
在大数据和5G应用方面,万达信息、网宿科技和优刻得等企业,在数据资源免费发布和云服务方面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支撑。例如,万达信息发挥在大数据支撑治理和社区防控方面的优势,累计为全国41个城市提供“随申码”、返程人员动态、健康申报、新冠早诊、口罩预约等工具包,服务人次超过一亿,开通健康码超过千万,缓解了基层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工作压力。千寻位置、诺基亚贝尔为火神山、雷神山工地,提供了高精度测量和5G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