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成催化剂 互联网医疗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从早期的一问一答,到实时在线互动问诊,再到图文问诊、视频问诊等,疫情期间,在线问诊的模式与手段不断进步,热度也持续攀升。据统计,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叮当快医、优健康等多个平台疫情初期就开始通过线上义诊、名医直播等方式为公众提供线上问诊服务。微医、好大夫在线、丁香医生等也推出湖北地区的免费问诊服务。
用户市场的反响反映出市场接受度的提升。微医疫情专区在最高峰单日访问量翻10倍,平安好医生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
疫情成催化剂 利好政策陆续出台
看病是硬需求,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则成为催化剂。平安好医生的后台数据显示,用户线上问诊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辨别、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怀疑自己出现疑似症状的用户不想轻易去医院冒险,线上询问“我是否该去医院”。很多医院转为定点医院、门诊关闭的情况出现后,非新冠肺炎病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的日常就诊也受到限制,被迫转向线上平台。
不过,这种疫情期间的火爆能否转化为长线的需求还要打个问号。在线问诊尚处探索阶段,目前国家层面对于互联网医疗的药品供给、价格方面的支持有限。不过,疫情期间政策层面不断释放积极信号。卫健委两次发文鼓励开展互联网诊疗进行疫情防控,要求“充分发挥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的独特优势,鼓励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及药品配送服务”。从这两点起步,未来或许可以期待更多的鼓励机制。3月5日,酝酿已久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也正式出台,文件明确指出要从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医保定点机构选择上适应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的发展需求,同时加以规范。
接入医保时间短 影响还在扩散中
在医院购药可走医保统筹账户报销,是患者倾向于去医院购药的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在线诊疗用户最现实的因素。去年9月,国家医保局明确对部分互联网医疗服务实施收费,以及纳入医保支付,各地相关政策陆续出炉,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始接入医保。但目前接入时间短,对市场的影响仍在扩散中。
疫情限制线下门诊,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带来利好,不只互联网平台,传统医院也扩大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参与,加上疫情客观上对大众进行的互联网医疗全民教育,公众渗透度高,在线诊疗、慢病复诊等业务可能持续。据匡明预测,
疫情回落直至消失后,在线医疗预计会和线下医院形成有效分工,真正的急重症会回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治疗,而轻慢症留在线上比较能提高效率和提升就医体验。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完善数据规范 释放技术红利
“随着技术手段不断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深入医疗的各个环节,互联网医疗在其专注的领域,比如慢病管理、轻症咨询、用药咨询等方面可以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随着线上和线下的进一步联通,互联网医疗可以更无缝地和线下医疗服务配合,将重症用户传递给医院,并承接经过医院治疗症状转轻的患者,整体提升医疗系统的效率。”匡明说。
他表示,健康数据一直存在行业标准和监管的缺失,相信随着数据规范不断建立,互联网诊疗也能较快地整合各场景,形成真正的大数据,并早一步进行人工智能的临床应用,从根本上缓解医生资源缺乏的瓶颈。
众海投资副总裁陈冬东同样表示,医疗数据本身存在孤岛状态,如果能够数据互通、结果互认,可以为互联网医疗更好地作铺垫。通过打通医、药、保等数据,加强线上线下的交互,在后疫情时期继续释放互联网医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