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技术对数据保护解决方案构成挑战 与云计算相结合成重点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戴尔科技集团2020年全球数据保护指数快速调查”采集了15个国家的1,000位IT决策者的数据,揭示出影响数据保护就绪性的关键挑战
根据戴尔科技集团(NYSE:DELL)2020年全球数据保护指数快速调查(Global Data Protection Index 2020 Snapshot)显示,与一年前相比,企业组织管理的数据量平均增加了近40%。随着数据量的激增,其内在挑战也随之而来。绝大多数(8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当前所采用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并不能满足他们未来所有的业务需求。作为每两年一次的全球数据保护指数的后续报告,此次快速调查针对上述挑战和先进技术对数据保护就绪性的影响,采访了私有组织和公共组织的1000名IT决策者,这些组织来自全球15个国家,员工数量均超过250人。该调查结果还显示出数据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越来越多的组织(从2018年的74%增长到2019年的80%)认识到了他们数据的宝贵性,目前正在挖掘其数据价值或为未来做规划。
戴尔科技集团数据保护总裁Beth Phalen表示:“数据是企业的命脉,也是组织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随着我们进入下一个数据十年,拥有可恢复、可靠和现代化的数据保护战略极为重要,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并减少因数据中断而造成的高昂代价。”
代价高昂的数据中断事故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根据此研究表示,各企业组织目前平均管理的数据量达13.53 PB,比2018年的9.70 PB增长了近40%,比2016年的1.45 PB增长了831%。所有这些数据面临的最大威胁似乎归咎于越来越多的数据中断事故,从网络攻击到数据丢失再到系统宕机。大多数企业组织(2019年为82%,而2018年为76%)在过去12个月都遭遇过数据中断事故。此外,还有68%的受访者担心他们的组织在未来的12个月会经历数据中断事故。
调查发现,雇用多家数据保护供应商的组织会遭受网络攻击而导致无法访问数据的概率,比仅雇用一家数据保护供应商的可能性要高大约两倍(雇用两家或多家供应商的组织受攻击概率为39%,而仅雇用一家供应商的组织受攻击概率为20%)。但是,雇用多家数据保护供应商的趋势还在上升。就全球来看,仍有80%的组织选择部署两家或多家供应商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这个数字比2016年增加了20个百分点;就中国市场来看,有74%的组织采用多家数据保护供应商。这不免更令人担忧。
数据中断的代价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19年因宕机导致的总损失估计达到810,018美元,比2018年的526,845美元平均飙升了54%。数据丢失的估算损失也由2018年的995,613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1,013,075美元。雇用多家数据保护供应商的组织承受的代价远不止如此:平均而言,因宕机导致的相关损失高出平均值近两倍,数据丢失造成的损失则高出近五倍。
新兴技术对数据保护解决方案构成挑战
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字化格局的形成,企业组织正在学习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来获得更好的业务成果。该研究报告称,几乎所有组织都在对较新的技术或新兴技术进行一定的投资,排名前五的技术包括:云原生的应用(58%);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53%);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程序(51%);5G和云边缘基础设施(49%);以及物联网/终端(36%)。
然而,近四分之三(71%)的受访者认为这些新兴技术使数据保护变得更为复杂, 同时61%的受访者表示新兴技术为数据保护带来了风险。使用较新技术或新兴技术的组织中,超半数组织正苦于寻找适合这些技术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这些新兴技术包括:
该研究还发现,81%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组织现有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并不能应对未来所有的业务挑战。受访者表示对以下领域缺乏信心:
遭受网络攻击后的数据恢复(69%)
从数据丢失事故中恢复数据(64%)
遵循区域数据治理的法规(62%)
满足备份和恢复服务级别目标(62%)
数据保护与云计算相结合
企业在部署新的业务应用程序和保护工作负载(如容器和云原生及SaaS应用程序)时,综合采用了多种云方法。调查结果显示,组织更喜欢使用公有云/SaaS(43%)、混合云(42%)和私有云(39%)作为此类较新应用程序的部署环境。此外,85%的受访组织表示,对于数据保护供应商来说,能够为云原生应用程序提供保护是非常必要或极为重要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向边缘环境迁移、穿过边缘环境以及在边缘环境的周围环绕,很多受访者表示他们更青睐采用基于云备份的方式,其中62%的受访者选择私有云的方式,49%的选择公有云的方式,用来管理和保护在边缘位置创建的数据。
Phalen表示:“这些调查结果证明数据保护应当成为公司业务战略的核心,随着数据格局变得越来越复杂,组织需要灵活且可持续的数据保护策略,这些策略必须能够在多平台和多云环境中扩展。”